金石相扣 砚墨之美
2017-11-27申丹丹
申丹丹
欣赏着自己喜爱的东西,是满足、是慰藉。史杰民的每一件藏品,都凝聚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一件件珍藏,就像是他在收藏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这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自喻喜爱收藏茗茶而不是为了投机钻营的佳句。如今一位山东淄博的民间收藏家却用来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收藏的价值和意义,他热心收藏,喜欢艺术,钻研文化,他就是史杰民老先生。“宁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早对砚台情有独钟。而这则名句放在史杰民身上,亦不为过。多年来,他一直醉心于端砚收藏。
在砚台收藏行里,“砚遇”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遇到的,否则那便不叫“砚遇”。在繁芜杂乱的古玩地摊市场,在琳琅满目的文博商店,在满壁生辉的藏友家中,一方好的珍品砚台犹如一位待字闺中的“冷美人”,静静地躺在那里,期待着面前匆匆过客中的有缘人能与她“一见钟情”,可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见而不识。这其中不仅仅是一种缘分、运气,也取决于喜好取向的不同、眼光和鉴赏水平的高低以及经验的多寡。“砚遇”之砚必是“肤如凝脂”“才貌双全”“温柔可人”的“绝色佳人”,“砚遇”之人必是才高八斗、独具慧眼、经验丰富的“猎艳(砚)高手”。而史杰民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猎砚高手”。
收藏现状古砚
艺术品及古董收藏一向讲究圈子文化。进入一个风气浓厚、交流紧密的收藏圈,对某一门类的收藏兴趣很可能一触即发。对此,史杰民深有感触。
“我自幼喜爱书画,对文房四宝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蕴生了。但真正大规模、成系统地收藏还是这10多年的事情,直接诱因就是结识了一帮工艺界、收藏界的朋友,收藏的基本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他们。”提起这段端砚收藏兴趣的萌发期,史杰民特别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砚铭名家张得一等前辈的感染与指导。
在史杰民看来,相比于字画等门类,砚台因为材质更容易收藏,其所承载的时代气息也更容易流传下来。“现在宋画不好找,但宋代的砚台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因此,他特别留意到砚台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历史价值。
史杰民的收藏多是肇庆端砚。对于端砚的历史流变及其工艺的演进,他如数家珍,但言谈兴致最浓的则在端砚的收藏故事。“每方砚台的来历都很有意思,都有一段动人的往事。”
比如,他有一方明代的砚台,形质厚重朴拙,就是捡漏得来。“有次在潘家园,在小贩的一堆砚台里,旁边有一个砚台涂满了旧墨,表面坑坑洼洼,无人识出其珍贵之处,但我发现了它的特别,经鉴定这是明代的砚台,主要在民间流传,价值颇丰。”最终,卖方以“买一送一”的方式将此砚赠给了史杰民。
偶遇佳品
那是2007年年初的一个早上,晨雾缭绕,寒风凛冽,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早已人头攒动,已有3年外出淘宝都无功而返的史先生正穿行在茫茫人海中,突然,他的目光聚焦在一方古砚上。原来在市场的一角,一方古砚散发着迷人的幽光,仿佛在向他招手。史先生急不可待地快步来到那个摊位,顺手拿起古砚,仔细地摩挲和端详,那温润如玉的石质,那被岁月浸淫的痕迹,令他怦然心动,凭经验,他认为这是一方上好的古砚。再看砚背,一则古雅浑朴的砚铭更使他眼前一亮:“砚唱磊磊,笔歌萧萧,俯兹旧树,寄此清高”,下署“无我于竹轩,雍正甲辰秋”。其文辞凝练流美,书法苍秀古雅,单刀刊刻,遒劲雄利,率真朴拙。其中“树”字的右偏旁的“寸”刻成了“木”,此写法现在一般人不认。也许摊主以为史先生发现了什么,突然开口了:“说实话,这方砚台是老的,但铭文是假的。”史先生马上反问一句:“怎见得?”“很明显,‘树字刻错了,右边应是‘寸字,而他刻成了‘木字,看来是位文化不高的人伪造的。”摊主边比划边说。此时,史先生心想,这位摊主的文化水平也有待提高啊!因为他知道古代书法中“树”字有此写法,并未刻错,反而增加了砚铭的真实性,且字口包浆明显,系老刻无疑。砚台上署名“无我”的砚主人到底是谁?当时无法考证,但从铭文、书法和刊刻的水平看,足以推断此人不是一般的文人。更让史杰民先生心动不已的是,史先生的名号为“无我居士”,“无我”居士偶遇“无我”之砚,堪称巧缘、奇缘!尤令史先生喜出望外!更坚定了购买决心。经一番讨价还价,终以善价如愿以偿。回家后,经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得知“无我”竟是清初著名人物画家王树榖的字号,此时,史先生的激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古人云:“物聚于所好。”史先生颇感幸运,也许是自己嗜砚的虔诚之心感动了上帝,安排了这段美好的缘分,让这方古砚躺在千里之外静候他的到来;也许是这位题铭的先贤,把“树”字右偏旁刻成“木”,有意成全懂它的人。
这段淘宝的经历,使史杰民先生深深体会到,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收藏爱好者,既靠缘分、靠运气,更得益于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收藏古砚而言,特别要不断丰富诸如历史、文学、文字、书画、篆刻、审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他认为,收藏必须与研究相结合,单纯收藏不做研究,无法使收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收藏家。只有既收藏又能深入研究、深入感悟,才能达到收藏的最高境界。
各地寻宝
多年来,史杰民先生利用出差机会,每到一地,忙完公差,必要去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和博物馆。山西、河北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爾滨、济南、青岛等地都留下了他寻砚的足迹。退休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古砚收藏上,有一次,为了寻砚,他曾在3日之内辗转于两省三地,不顾路途劳顿之苦而乐此不疲。在寻砚的过程中,他经常与全国各地砚友和专家交流探讨,使他在古砚鉴赏上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也升华了他的收藏理念。他说:“求真是前提,求精是境界。”坚持求真求精,追求名石、名坑、名品,特别对品位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文人砚情有独钟。为此,史先生每得到一方古砚,就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研究考证。他还引经据典对砚文化中的有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数年来,他认真总结了自己读砚的感悟和赏砚的见解,并形成文字,付梓在即。由于他的睿智和砚缘,他现拥有近百方古砚精品,已成为业内颇负盛名的古砚收藏家、鉴赏家。endprint
在长期的爱砚、藏砚、赏砚的实践中,史杰民先生领悟到,砚台是古代文人的专属之物,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先祖的智慧和文人的灵魂,它集佳石、文学、书画、雕刻于一身,是天人合一的艺术珍品,造就了其独特而高雅的收藏价值。他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艺术珍品难以胜数,其中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诗、书、画、印的精华,我们从这个‘宝字就能感悟到其珍贵价值。赏砚能悟美,可以赏心悦目;读砚能悟文,可以增长知识;品砚能悟心,可以思接千载。古砚是文化的载体,收藏古砚就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收藏文人的情趣。”古有“石令人古,水令人遠”之说,史杰民先生常常师法古人,每当闲暇之时,取方古砚,或临窗把玩,或灯下品赏,逗以情思,引之遐想,追思古贤,尽享其乐。
警惕“做旧砚”
“老砚更具文化价值与收藏的魅力。”很多时候,史杰民正是先知先觉地发掘到老砚的价值并着手收藏的,而捡漏的机会也因为他人不太关注而多了许多。
相对于当代新砚价格的不断飙升,史杰民直接指出,老砚还处于价值洼地,“现在通常一方老砚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价格都不贵,追的人还不多”。
“老砚卖不过新砚,就像古画行情不如现当代一样,很不正常。”新砚高价迭出,老砚反而卖不出价?史杰民说,新砚价格高,因为现在的人工本来就很贵,重新刻一方砚,肯定比古时的一方普通古砚贵很多。在唐宋元明清,那时的砚以实用为主,对坑口材质也不如现在挑剔,现在追的人不太多,不像新砚,是“成倍成倍在翻,10年升值超过10倍”。
史杰民透露,现在老砚的数量不是太多,因为砚台是容易摔烂的,不易完整保存。明清的砚台以学生砚居多,没有特别精美的雕工,几百元就可拿下。而介于学生砚和名人用砚中间那个档次的、有一定雕工的古砚,也是几千元左右而已。“老砚的升值空间摆在那里,我觉得应该关注一下。在一些古玩城就可以找到,不过大部分都是‘做旧砚,有意做得坑坑洼洼。辨别真假要凭经验积累,看砚的磨损程度,看料的新旧等等。”史杰民指出,收藏老砚要特别注意鉴别真伪。
一个成功的收藏家,有了“砚遇”,还需要有魄力和胆量,该下手时就下手,不能“有贼心没贼胆”,否则错过这段缘分,遗憾终生。当然,如何最终“抱得美人归”,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谈判技能,即古玩行里俗称的砍价技巧,既要装糊涂,又要挑毛病,还要欲擒故纵。每一方“砚遇”之砚,必须同样珍爱,善待它。这才是“砚遇”善始善终的大道所归、众望所归。
史杰民说:“收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收藏本身,还是收藏的过程,它们大多已经超越了藏品本身的价值。”欣赏着自己喜爱的东西,是满足、是慰藉。史杰民的每一件藏品,都凝聚了他的汗水和心血。一件件珍藏,就像是他在收藏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脚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