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中的马车

2017-11-27漠南

鹿鸣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产队马车麦子

漠南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大集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时的乡村交通闭塞,一条黄土路就是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出口。我们所居住的村庄只有两辆马车。村里人运送粮食,购买物品,拉过冬的煤炭全靠这辆马车。马车由身体健壮的二匹马拉,马车的轱辘是有五厘米多宽的厚实的胶轮。结实的车轮可以负载二千多斤重的重物。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赶车人吆喝着马儿赶路的场景至今还在我记忆的风口流转。一辆马车所承载的是走西口过来的大后山人辛酸的命运。从最初的独轮车,到手推平板车,马车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雨雪,一路走来,碾过几代人的梦,延续了古老的农耕文明,走过贫瘠的山山梁梁,路边的沟坎记载下它的年轮,旷野上凌厉的山风为它灌制出一段苍凉的唱片,在后山人的灵魂深处回放。

还是大集体的时候,农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拔麦子是秋收的“重头戏”。在我少年的记忆里,亲历了拔麦子的艰辛。每当大秋忙季节,村里的男人女人、妇儒、老人一大早就听到大喇叭的通知:但凡能去地里的都要上阵参加“放卫星”。所谓放卫星,就是所有能参加拔麦子“会战”的村民中午都不回晌。带上干粮和水,准备好用碎布条缝制成的“手套”再带上磨得锋利的镰刀,浩浩荡荡地向金黄的麦田进发了。这种由父母或者年迈的老人缝制的手套有只露两个指头的,有三个指头的。是用来防止在拔麦子的过程中被勒破手掌和手指,即便是这样的防护措施,也避免不了磨起水泡。当手指或者手掌磨起水泡后,就得用缝衣针将水泡挑破。再用胶布十字八道地将破处包好,以迎接第二天的挑战。有忘记带手套的就更糟糕了。拔不了多久,手掌就会磨起血泡。这样就会影响拔麦子的进度。那时的拔麦子,生产队里给每家每户定任务、定了亩数的。完不成任务的是要受批评甚至受处罚的。所以,忘记带手套的就得用镰刀割麦。在一大批被分割成条状的麦田里,人们猫着腰拔麦子或者割麦子。只听到“刷刷刷”“嚓嚓嚓”起收麦子的声音。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两手倒着从麦子的根部揪住拔两垅麦子。麦子在我手里一把一把倒下。我们孩子们这种拔麦子的方法被大人们戏称为“野马揪鬃”。日头已走到中天,在火毒的日头的炙烤下,我们汗流满面地和麦子们较劲,拔麦子带起的尘土浮在脸上,用手去抹脸颊上流下来的汗渍,一个个就变成了“大花脸”。在秋季,气候变化无常,人们还得赶在秋雨到来之前抢收麦子,所以是不敢怠慢的。就是这样,也免不了在拔麦子的过程中遇上雨。秋雨袭来的时候,大人孩子躲进用麦捆垛成的“窝棚”里避雨。每遇上下雨,拔麦子折腾得腰酸背痛的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卸下疲乏,享受着秋雨给我们带来的难得的凉爽。在秋收时节,村里流传着两句耳熟能详的话“男人怕的是拔麦子,女人怕的是坐月子”“八月秋忙,绣女也下场”足见拔麦子是一件很苦很累的活计。因为在二八月正是龙嘴夺食的时节,遇上秋雨连绵,或者冰雹袭来,麦子长时间泡在地里,可是要“生芽”的。麦子不同于豆芽,生了芽的麦子磨成的面吃起来粘牙不说还有毒性,此番道理自不待言。要是遭到冰雹的袭击那可就更惨了。麦子头被劈头盖脸地打个落花流水,颗粒无收,一年的辛苦就会付之东流。

成片的麦子被切割成一块块的条状,倒伏的麦子们被大人用还在泛绿的麦子捆成麦捆,再码成麦跺。我们小孩子帮着大人抱起麦捆在地里来回跑。拔麦子的会战结束后,生产队的大田,麦子都收尽了。刈麦后的田野里一片空旷,辽远。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人们卸下了满身的疲惫,在偏西的日头斜照下,回家吃饭。家家户户的屋顶就会升起袅袅上升的炊烟。麦子收割完毕后,拉运麦子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了。

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里的两辆马车就披着晨曦出村了。赶车人坐在车辕上,扬起马鞭吆喝着驾辕的马匹走上离村方圆十几里路之内的土路。路面坑坑洼洼,马车上拉麦跺的壮汉有一搭没一搭地扯些闲话。如有妇女坐在车上,男人们的神经就会兴奋起来,马儿的响鼻也听得脆生生的了,聊起来的话题就会有了丰富的内涵……笑骂声打着旋儿回荡在淡远的秋空。跟妇女开玩笑开得最大的就是村里的光棍刘二棍。刘二棍二十老几了还没娶上老婆呢,老子走得早,孤儿寡母的过着数星星数日月的生活,妇人的话让他沉浸在娶老婆入洞房的遐想中,咸涩的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一声清脆的响鞭在天空炸响,赶车的老光棍麻七用一记响鞭回应他们的调笑。天空响起一声沉雷,远处,一只离群的大雁“嘎咕,嘎咕”鸣叫着飞向远天。麻七是外来户,早年随继父走西口来到大后山,继父在十年前就过世了。麻七给生产队当了几年饲养员,之后一直赶大车。麻七脸上布满了黑斑,据说是娘胎里带的。麻七本姓马,因为这个麻脸,在弟兄姊妹中排行老七,就被村里人送了个“麻七”的外号。马车走進田里的时候,日头已升上三竿子高了。一个时辰后,马车上装满了跺得齐压压的麦捆。午后,半块麦田的麦子就拉回了场面上。

生产队里有一块宽阔的场面,用来堆放麦子和其他起收后的农作物。堆得像一座小山。那时的农村,除了掏鸟雀,下小河里捉蝌蚪,麦垛就成了我们孩子们理想的乐园。我们在高高的麦垛里玩藏猫儿。玩地道战里的打鬼子,捉汉奸。用自制的弹弓和泥丸打“鬼子”的屁股,被瞄到的“鬼子”屁股上就会挨上一泥丸,龇牙咧嘴地叫饶。被瞄住的“汉奸”从不知哪一个方向的草洞里探出头来,等赶到后便滑溜溜地钻进另一个洞口逃匿了。我们乐此不疲地疯玩着这有趣的游戏,都忘记了回家吃饭。直到母亲们喊吃饭的声音渐次从村口传过来,才会恋恋不舍地结伴嬉闹着跑回家。麦子,马车,是我少年、中年、一直到不惑之年挥之不去的记忆。马车带给我有童年的乐趣,马车也有痛楚的回忆。在记忆的风口浪尖,马车碾过的,是走西口人一段辛酸的路。

麻七

那一年的秋后,村西有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小屋在秋风中立起来,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孤独地守望着什么。这是旮旯村外来户麻七的栖身之所。麻七有六十多岁,驮着背的麻七脸上布满黑色的斑点。看人的眼神怪怪的,精瘦的身材风一刮就要倒下去的样子。但从没有人见他被什么打垮下去。麻七在村里低着头走路,偶尔抬起头看看苍黄的天空,放开喉咙吼几嗓子。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世,只知道是走西口过来的,随父辈。麻七从来就是与世无争的态度。在生产队里,每遇公众场合很少说话,只是默默地干着活计,指哪儿干到哪儿的主。endprint

队长让麻七做饲养员,平素就住在生产队草料场东面的一间土屋里。麻七喂养着生产队里五十多头(只)骡马,七十多只羊。一天到晚不停地干活,用铡草刀铡好多草料,草料堆得小山一样。他用脏兮兮的手背擦脸颊上淌下来的汗渍,似乎不敢闲下来。只有到了晚上,麻七才会回到他住的土屋,走进他的另一个世界。

晚饭后,麻七用铁锅熬制半锅浓酽的砖茶,倒在一个白瓷茶壶里独自享用。说是白瓷茶壶,用的年久了,滚圆的外表已变成了肉色,麻七喜欢这种女人肚子一样的肉色。麻七喝的砖茶里放了红糖,麻七说放了红糖的砖茶解乏,泡上几颗红枣有补中益气的功效。一大茶缸砖茶下肚后,麻七的面庞红润了许多。装上满满一烟锅旱烟吞云吐雾起来,顿时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麻七斜躺在火炕头上神思迷离,恍如隔世的沧桑写在他的麻脸上。一阵打闹嬉笑声挤进麻七的场屋时(我们几个孩子是麻七的常客)麻七就端坐在炕尾,整了整凌乱的衣襟,“啃啃”干咳几声,算是亮嗓子前的“过门”。我们老家这里开戏前先是打一阵丝弦,伴随着开场的锣鼓的铿锵乐曲,戏子登台了。这种开戏前的鼓乐被称作是“过门”。麻七喝下一大口砖茶,打几声饱嗝,再用筷子敲打几声茶缸,得意地摸摸山羊胡子,开始给我们唱上几声京剧,再就是七断八圪节的山曲啦——

我正在城楼上观风景

忽听得城外乱纷纷

麻七喜欢看古戏,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起耳熟能详的《铡美案》来,都禁不住在泥地上吐口唾沫。他痛恨那个负心的陈世美,说那天杀的陈世美真该千刀万剐哩。黑脸的包公在下令将陈世美开斩的场面让他很是痛快了一阵子。哭哭啼啼的秦香莲和飞扬跋扈的陈世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麻七纠结了许久。麻七对京剧或晋剧是门外汉,只记得这一句唱词,其他唱词都是民歌的翻板——

为人哎娶不下个

好呀么好老婆

倒不如到后草地

拉呀么拉骆驼

……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走路你要走大路

你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儿多

能给哥哥解忧愁

《拉骆驼》《走西口》《三十里铺》的唱词从麻七沙哑的喉咙里吼出来,聲震阔大的场院,惊得村里鸡飞狗跳的,很快,村里人都寻声而来。麻七唱得前仰后合、一惊一乍的。唱到动情处,禁不住抹几把咸涩的泪水,身体作倾倒状,四寡妇作起身搀扶状,麻七就全身心进入了状态。揉揉四寡妇酸麻的臂膀,道白道:回圪娃,看大风刮了你毛眼眼呀。夜深人静,曲终人散后,村里人陆续散去。麻七的场屋顿时静得出奇,一个人的场屋让麻七心慌意乱。麻七还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孤独,再一次袭上他的心头。麻七想起了口里出口外的路上:野风吹乱了衣衫褴褛的走西口人的衣襟,一路上都是面露菜色的饥民;在民不聊生,时不利兮的戡乱之地,灾荒,像一口锋利的锯齿在疯狂地撕咬着他的心。就在走西口的路上,老婆患上麻风病离世了,唯一的儿子也失散在逃难的路上。妻离子散的麻七做梦都在想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回到自己的怀抱,但梦醒时依然是孑然一身,夜里在空空的被窝里独自垂泪。木格窗外的那颗杨树上有老鸦古怪的叫声,让他的心里一阵阵发怵。麻七的夜壶就搁在火炕下角,憋了满满一尿脬尿液的麻七起夜后“嘶嘶啦啦”地尿了整整一夜壶尿,像哗哗的流水声,鼓乐一样击打着他的耳鼓,麻酥酥的。麻七闻着臊味的尿味,老觉得少了些什么,麻七觉得缺的是女人的尿液和男人尿液的混合体,这尿液就缺少了独有的骚劲味。麻七在睡梦中梦见了女人,那女人丰乳肥腚、一双迷人的大眼睛正在瞅着他笑哩。麻七一把把女人搂在腋下,折腾得女人只喊爹叫娘。这不就是自己的婆娘吗?只是女人的眼神好恍惚,眼睛哭得血红浮肿,像烂核桃一样。后半夜,听不到一声鸟叫,听不到一丝风声。窗外的树影摇曳,似有一个身穿一袭白衣的鬼影,从窗前一闪而过。麻七沉沉地睡过去了,这一回麻七睡得死沉,再也没有醒过来。

第二天,日上三竿,人们没有见到麻七。麻七往常是村里第一个早起的人。他起来后第一件事是把夜壶里的尿液倒进生产队的大粪堆上。然后喝一瓷壶酽茶,啃一大块儿自己烙的“背锅”烙饼。铡一大堆草料后抱进马厩。喂马、喂牛、劈过冬的木材。麻七喂养的牛马都膘肥体壮,没有一个掉膘的。每年的冬季,我和小伙伴们总要跑到马厩里,和麻七叔讨要马尾。马尾套鸟雀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大雪过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这是我们套鸟雀的最好时机。麻七叔害怕我们抽马尾丝时被马踢着,他让我们躲在一边,给我们抽上好的马尾丝。我们用马尾做成套雀板(用棉花球沾上唾沫,再用母亲的缝衣大针把马尾丝扎在结实的木板上)套雀板做成后,我们把场面墙外扫出一块空地,把“杀板”埋进积雪里,上面撒上麦粒或米粒,就躲在不远处的某个角落。只等着鸟雀们被套住。被套住的鸟雀有麻雀、画眉、有斑鸠,开膛破肚后用素油炸了吃。那是我们儿时难得的美餐了。麻七在干完生产队的活后,还经常帮家里缺少劳力的干一些杂活。逢年过节,麻七的火炕上,总有邻里们送过来的茶叶、鸡蛋、蒸得白胖胖、香喷喷的面馍、还有月饼什么的。生产队给麻七挣最高的工分,队里、邻里们的送暖关照也着实让麻七感怀不已。生产队长走进麻七叔的场屋。屋里清冷了许多。灶膛里的火早已熄灭,火炉里尚有一席余温。麻七斜躺在炕头,头朝下卷曲着身子。被褥上依稀可见有乳白色的斑点,无疑这是最无奈的一种自娱自慰的方式了。炕尾的一个床头木柜上搁着一本卷了边角的《三国演义》,一本《隋唐演义》,还有一本颇具传奇色彩的《睡美人》,所不同的是:这本书是压在麻七的枕头下面。书里写的是唐代乐师李尚源与来自民间的怨女冯香罗的千古奇缘也是千古奇冤的爱情悲剧。为了一生的真爱,李尚源为爱妻冯香罗守墓一辈子,从一头黑发到白发苍苍的终老。最终,李尚源蹲在妻子的墓碑前默默离世。麻七是不是殉情而死?麻七是否是无疾而终的?人们纷纷猜测麻七的死因。他同样也是因了一个古老的“情”字吗?土墙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飞天揽月图》与屋子的主人的身份似乎有些不协调。endprint

麻七是在那一年的冬天走的。谁也不会想到,麻七的死纯属一场意外。那天晚上,麻七是被一条正在发情的公牛给顶死的。事情是由麻七手里的一块红布引起的。麻七在唱歌唱到手舞足蹈时有个习惯:他喜欢用一块红布做道具,即兴表演结束后,麻七把这块红布挂在牛棚的一个角梁上,麻七摊开草料时正好站在红布的下方。后半夜,麻七起来喂牛。那条发情的公牛看到那条红布后挺起尖利的犄角,大声“哞叫”了一声后直冲着麻七的胸膛顶了三个来回。麻七拖着受了重创的胸口跌卧在炕上气绝而亡。正在发情的公牛是最厌烦红色的物件的。麻七的葬礼是队长一手操办的。麻七的墓地就选在村南坡的一片向阳的坡地上。墓地坐西朝东,请来的风水先生说,麻七的老家在西边,在这里他可以看到他千里之外的故乡。刺骨的寒风刮过后,大雪下了一天一夜,北风卷着雪花肆意在村庄周围咆哮。送葬的这一天午后,刮了整整一夜的寒风消停了下来。麻七的棺材是队长差人从县城用马车拉回来的。棺木是上好的水曲柳。队里从三十里外的村庄请来了一位画匠。麻七的棺材内壁上汇有《睡美人》里的图案,外壁两边绘有《嫦娥奔月》图,描画得惟妙惟肖。在那个年代,出自一位民间画师之手,委实令村里人稱奇!如麻七在天有灵,看到如此美妙绝伦的画作,对自己阴间的居所该满意了吧?出殡的那天,天空又飘起了细碎的雪花,落在人们的肩膀上,帽子上,村妇们的发稍上,也飘落在麻七的灵柩上,没有孝子戴孝,上天给麻七戴上了天然的孝衣,这使麻七的葬礼多了几分凄美的色泽。麻七的棺木由几个壮汉抬到马车上。一只老鸦隐身在一片灰色的云朵里带路,一群麻雀在麻七棺木的上空飞旋,叽叽喳喳地诉说着什么。没有惯常的哭声响起,送葬的队伍不紧不慢地跟在嘎吱嘎吱碾过积雪的马车后面,向南坡的墓地走去。

谁也没有看到,一个背着包裹的人正从西边的一片洼地一步一挨地赶过来。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身着一身白衣。雪花落在他的头顶,和白衣男子一样地白,白得天地一片发亮。下葬的时辰到了。麻七的棺木被徐徐地放置在墓穴里。人们正欲铲开墓穴旁的积雪挖土埋棺。肃立在墓穴前面的一个汉子“扑通”跳进墓穴里。来人三十岁左右的样子,眉眼嘴唇酷似麻七。就是那个身着一身重孝的陌生汉子。年轻汉子解下背上沉甸甸的包裹,打开包裹后的一幕让在场的人们惊呆了。包裹里是七长八短的人骨,头骨上的二个眼洞似在空茫地望着远天。汉子双膝跪在棺木大头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爹,儿子把俺娘给你带过来了。天黑路远,您老可得一路走好哇!无疑,这壮汉就是麻七失散多年的儿子。没有见到老爹最后一面的儿子为没有尽到孝道,悔恨不已。一场雨夹雪从天而降,悠忽间覆盖了一道道山梁,一沟沟一坎坎山洼,覆盖了世间的一切。

埋葬了麻七,积雪掩住了送葬的人们回家的脚印。来时的路看不见了。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天空是那样的深邃、渺远,一声鸟鸣从远天石头一样砸过来,以一颗子弹的速度;一群牛从村庄的方向走出来,它们列队向麻七的墓地走过来。“哞—哞”的叫声凄婉而绵长,像是在为麻七演奏着一支安魂曲。麻七走了,他带走了山村的夜晚,带走了他该带走的一切。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队马车麦子
麦子熟了
马车与游船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麦子的回忆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
把好豆种换给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