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实证研究

2017-11-27袁晓琳肖少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生

袁晓琳+肖少北

摘 要 采用自编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对87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中学生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向的状况及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和网龄上的差异。研究发现:(1)总体来看,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比较积极,但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发展不平衡,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最高,网络道德意向水平最低;(2)男生的网络道德发展比女生滞后;(3)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情感体验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积极,但网络道德意向在初二达到最低水平;(4)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网络道德没有显著差异,网龄对网络道德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道德认知 网络道德情感 网络道德意向

一、问题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表明[1],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的规模达到7.31亿,其中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1]。由此可见,青少年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青少年时期又是人生发展和各种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观念是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初中阶段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道德观念开始萌芽,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以及文化知识的增长,高中生的理性思维的进一步成熟,但终究还不是十分理性的时期,所以青少年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期。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时空的无限性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广阔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网络中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与真实世界不同的、更大的自由空间,但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譬如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容易导致道德行为失范[2];网络信息传播的隐蔽性还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下降,这就是当今关注的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表现。网络道德是指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準则,包括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方面,其中网络道德认知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网络道德关系和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网络道德情感是对网络道德关系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好恶的态度体验,网络道德意向是指在认同网络道德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愿意做出道德行为的心理倾向[3]。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虚拟网络世界的道德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4],但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本研究从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向三方面全面揭示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这对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某三所普通中学的90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共获得有效问卷87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6%。其中,男生448人,女生423人;初一149人,初二148人,初三145人,高一147人,高二146人,高三136人;城镇学生465人,农村学生406人。

2.研究方法

在全面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化访谈结果编制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问卷共包括三个维度:网络道德认知(12题)、网络道德情感(9题)、网络道德意向(5题),共由26道题目组成,采用4点计分的方式进行计分,1到4分代表着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道德水平越高。信度分析表明,网络道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1以上,总问卷的内部一直性系数为0.86,信度良好。

3.研究程序

在各个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施测,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按照统一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施测,施测完毕后,对问卷进行统一回收。

三、研究结果

1.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基本状况

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总分、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分别计算平均数,结果显示,在四点计分的问卷中,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总平均分为3.192,说明网络道德总体水平较为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平均数依次为3.368、3.172、3.038,说明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发展不平衡,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最高,网络道德意向水平最低。

2.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性别差异

对男生和女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发现,女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向上都显著高于男生(网络道德认知t=2.68,P<0.05;网络道德情感t=2.57,P<0.05;网络道德意向t=2.55,P<0.05),说明女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比男生高。

3.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年级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随着年级变化的状况,结果表明,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在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F=2.735,P<0.05),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进一步多重比较的结果是高三、高二学生网络道德认识水平显著高于初一;网络道德情感体验在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F=3.630,P<0.05),随着年龄增长情感体验越来越积极,进一步多重比较的结果是高三、高二学生都显著高于初一学生;而网络道德意向在年级之间也有显著差异(F=3.112,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的结果是初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向达到最低水平,初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学生都显著高于初二学生。

4.不同家庭所在地的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差异

对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中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上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和农村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网络道德认知t=1.00,P>0.05;网络道德情感t=1.68,P>0.05;网络道德意向t=1.18,P>0.05),这说明来自城镇和农村的中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相近。endprint

5.不同网龄中学生网络道德的差异

将网龄划分为1~3年、3~5年、5年以上三个时段,对这三个网龄段的中学生在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向上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网龄的中学生都没有显著差异。

四、存在问题

1.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发展不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最高,道德意向水平最低,说明中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过于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譬如课堂教学、讲座、参观等形式的学习都注重学生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而缺乏更多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获得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意向的锻炼。

2.男生的网络道德发展比女生滞后

调查发现女生的网络道德水平显著高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给予了男女儿童行为不同的处理方式,譬如父母和教师会更多地鼓励男孩冒险、探索行为,对男孩的淘气和攻击行为多给予宽容,而对女孩更多地是鼓励其温和、文静、细心等行为,这就更容易导致男生在网络这个未知的环境中违反道德准则。

3.初二是中学生网络道德意向水平最低时期

从调查中还发现初二是中学阶段意向水平最低的时期。初中阶段正是“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初二学生尤为明显,因为升入初中后,由于第一学年对新的校园和学习环境比较陌生,所以能自觉遵守纪律,而进入初二后,学生的逆反心理变得强烈起来,他们认为自己生理上成熟了,像个成年人了,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为了体现自己的“成熟”,常想方设法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管束,再加之克服困难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所以在网络中通常为了彰显自己个性、反抗家长和教师而不遵守道德规范。

五、建议

1.重视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

国外很多政府重视网络良好环境的创设,通过健全法制、实行有效网络管理制度、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给青少年上网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由于中学生好奇心强,心理生理发育尚未成熟,且在网络诱惑面前缺乏辨别力、自制力与自觉性,故必须依靠外部力量、采取管控手段对其网络行为进行管理,如行政手段、技术手段、文化手段、道德自律等,政府庆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当然技术手段只能是有限的管理,但这些手段都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尤其在涉及违法犯罪问题时效力有限,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提高信息技术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行政和刑事措施,因此在法治社会里,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无疑成为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在青少年网络法律建设方面卓有成效,譬如美国十分注重青少年网络立法,前后出台了多部法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从1996年至今,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了五部相关法律:其中《儿童在线保护法》重在保护青少年免受色情信息影响,《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主要针对商业网站在线收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规定了中小学和公共图书馆应在网上安装过滤软件,确保屏蔽所有含有淫秽、色情等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5]。在管理上还要与国际接轨,完善信息的国际交流行为的法律控制手段,同时加强各国信息技术上的合作,以适应网络全球化的特点。

2.网络道德教育采用显性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以促使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向协调发展

道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6],这三者之间需要协调发展才有利于个体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可以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训练。

目前绝大多数国家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显性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可以采用开放式,设计专题,让学生也成为网络讨论中的一员进行在线讨论,在价值观的讨论中澄清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显性课程,既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又符合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譬如美国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网络伦理道德课程,一般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呈现有关的网络伦理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讨论,最终教会学生如何在网络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付之实践[7]。另外考虑到网络道德的特殊性,即它是一种以个体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因此,还需要开展网上读书、研讨、演讲赛、辩论会等网络道德实践活动作为隐性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道德教育网站、网络社区,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3.克服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处于依附地位。说到男性,人们头脑中的印象便是强烈的独立性、冒险精神强、强烈的自信心、有远大的抱负、比较理性等等,而提到女性,人们想到的是温柔、贤淑、文静、柔弱、体贴、感性等等,父母、学校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育态度,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对其自我的塑造、生活态度、价值觀的形成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8]。因此应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双性化人格教育模式,促进两性心理的和谐发展。

4.关注网络道德发展的转折期,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初二是网络道德水平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转折期他们的逆反心理强烈,表现出既想表现其个性又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彰显自己个性的环境。因此对他们的上网活动要变堵为导,譬如可以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建立自己的主页,主动占领网上阵地,使学生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在创造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07).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自互联网:http://www.cnnic.cn/html/Dir/2017/01/22/5637.htm.

[2] 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10).

[3] 刘守旗.试论网络道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

[4] 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 潘天翠.透视国外互联网管理[J].中华新闻报,2007(5).

[6]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严鸿雁.美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8] 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12).

[作者:袁晓琳(1977-),女,湖南岳阳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肖少北(1968-),男,海南万宁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永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