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探析

2017-11-27温大安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温大安

摘 要:中国现在人均国民收入已经接近8 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时间紧迫、经济减速下行的压力大、通货膨胀压力大、低成本优势丧失、产业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社会结构有待调整、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等。但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主要是制度优势、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道路、部分省市率先迈出跨越步伐、后发优势尚未用尽、内需潜力巨大、财力雄厚。因此,应该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走中国特色跨越道路;第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是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动力;第四是建立庞大的中产阶层,扩大内需;第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005-03

中国现在人均国民收入已经接近8 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贯彻执行“十三五”规划、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必须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长期发展的动力。第一,有合理的制度。建立市场与计划两手段相结合的制度,既刺激人们发挥市场竞争的力度,又宏观调控稳定社会。第二,有合理的社会结构。通过国家制定科学的社会二次分配政策,培养庞大的中产阶层,产生强大内需潜力。第三,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产业高效、产品高质和服务现代化。第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打破利国内益固化的藩篱,搭上世界经济发展快车,创造最有利的发展条件。

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会出现投资和消费需求疲软。投资需求疲软方面,主要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缺乏有效投资机会,大中型企業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落后,产业产品结构低下,导致落后产能过剩,国民经济产生泡沫。消费需求疲软的实质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获得收入的增长速度慢。政府、企业、劳动者都属于生产者,政府通过税收、企业通过利润、劳动者通过工资获取初次分配;但是三者获取初次分配的增长速度不同,政府通过税收增长速度最快、劳动者通过工资增长速度最慢。由此,出现因为劳动者个人消费不足而导致整个社会消费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贫富悬殊大。主要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大,劳动者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出现“20%的富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80%的穷人占有20%的社会财富”的二八现象,因为多数人贫穷而产生个人消费不足,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消费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情况如何呢。

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问题

(一)时间紧迫

“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90亿元人民币,以当前汇率计算,人均国民收入(GDP)接近1.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6年标准,人均年国民收入低于1 025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1 026—4 035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4 036—1 2475美元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12 476美元以上属于高收入国家。世界现有59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1 000万人口的2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用时11年零9个月左右。中国2010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想要用同样时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今后每年人均国民收入(GDP)增长速度应该到达6.5%—7%以上。至“十四五”规划末即2023年后,预计人均国民收入(GDP)将到达13 500美元,需用时13年。

(二)经济减速下行的压力大

按照世界银行2016年标准,人均国民收入(GDP)12 476美元以上属于高收入国家。以人均国民收入(GDP)为标准,衡量是否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既有时间的压力,也有人均国民收入(GDP)增长的压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减速下行,对人均国民收入(GDP)增长形成压力。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1)周期性原因。全球经济出现周期性问题,2000—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快,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2%;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出口下降,如2015年与2014年同比下降5%。(2)结构性原因。过去依靠“后发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自然比较快。但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后发优势”基本丧失,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先发优势”、“原创优势”,速度自然下降。(3)发展方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原因。过去依靠“出口、投资、消费” 需求侧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其中主要是出口和投资。出口方面,由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支撑,但是现在因为工资上涨过快而失去竞争力。投资方面,由西北、东北资源型重工业的资本扩张支撑,但是现在因为产能过剩而举步维艰。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1992—2001年为1.5%,2002—2007年下降为1.2%,2008—2010年再下降到0.2%,依靠“需求侧”拉动经济发展失去动力,必须转换为依靠“供给侧”拉动经济发展。目前,“供给侧”改革正在深化,新常态的局面还没有改变。

(三)通货膨胀压力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通货膨胀是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2016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 3 %左右,其中49%来源于成本拉动,50%左右来源于需求拉升。一方面,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本提高,因无法消化而导致提高的成本直接进入价格,出现通胀;另一方面,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除了多印刷的钞票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外,随着外汇储备增多,结汇后多印刷的钞票也进入流通领域。破坏供需平衡,导致通胀。

(四)低成本优势丧失,利润空间减少,人们收入减少,影响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长endprint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本大幅度提升。(1)劳动力成本提高。因为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红利丧失,导致工资上涨过快,物价、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2)利用资源成本提高。包括土地、能源、原材料在内的自然资源价格大幅度提升。(3)环境保护成本提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国家实行最严厉的环保制度,环境保护对生产经营的约束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成本不断提高。(4)技术创新成本提高。随着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缩小,依靠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技术模仿后发优势越来越少,今后主要是依靠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原创优势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五)产业、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影响投资需求增长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随之消费观念发生转变,要求产业、产品转型,提供高质量、高科技产品,追求生活质量和品位,尤其是对健康、文化、环保、旅游产业与产品及其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虽然我国一些技术在全世界领先,有些甚至是第一,但是配套技术落后、整体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但只是在不同物质生产之间的转型,如从服装生产、轻工业产品提供到耐用消费品生产再到汽车和住房的供给。因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导致低端劣质产品供过于求、产能过剩,传统落后产业惨淡经营,甚至部分消费转移到国外,影响投资需求增长。

(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长期依靠财政投资,政府财力不足则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资料产能过剩,而交通、环保、教育、市政、医疗、信息、文化、社会保障、社会养老方面的供给都远不能满足居民需要,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缺乏。在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方面,农村姓氏、家族势力还有影响,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全面铺开,城乡户籍转换不畅。(2)出现科技与教育两张皮现象。高校专利申请少,技术创新能力差,知识陈旧,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高校之间缺乏竞争,高校与企业缺乏联系。(3)资本市场发育不全,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金融监督乏力,无法充分发挥为技术创新开展与推广的融资作用。导致人们不敢投资尖端技术开发及其领域内的产业发展,转而投资采矿业、建筑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

(七)社会结构有待调整,庞大的中产阶层尚未形成,内需能力不足

高收入国家的基尼系数都低于0.4,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尼系数都高于0.4,甚至在0.5以上。目前我国城乡收入比例为2.7:1。中国城市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以农民工为主的低收入弱势群体不断增加。据国家2002—2014年共计12年统计数据显示,基尼系数都在0.4以上,多数年份超过0.45。20%的富人占有40%的社会财富,甚至45%的社会财富;而80%的穷人只占有60%的社会财富,甚至55%的社会财富。目前,我国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层规模小,“橄榄型社会”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富人可以与发达国家的富人相媲美外,穷人还相当多。造成贫富悬殊的原因是收入差距在扩大,体现在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城乡内部与城乡之间、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群内部与不同人群之间、行业内部与行业之间。

(八)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不利于经济社会形成长期发展动力

中小企业是解决中低收入人群增收的关键。目前,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比例为97%,对GDP的贡献率60%以上,提供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当前规模小、数量多、质量差、科技含量低,新注册比例高,破产与公司注销比例也高。造成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是:(1)尖端人才缺乏。工资、福利、保障待遇低,工作环境不理想,使得中小企业留不住尖端人才。(2)技术落后。中小企业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比较高,没有高强度起动投资和持续追加投资进行技术创新。(3)融资难。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整个社会直接融资的比例为5%左右,远远低于70%的国际水平。目前,我国的融资渠道缺乏,主要是集中在银行的间接融资,公众投资渠道小。虽然金融服务面向实体经济,但是公众把资金存入银行,银行再把资金投到低质量低效益的行业和部门,导致恶性循环,直接挤压中小企业融资空间。(4)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多层次覆盖股权和债权的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主要由主板、創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组成。在审核、发行、监管各方面缺乏创新,市场层次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转板机制。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优势

(一)制度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的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和党建制度,制定中国特色的国防外交政策,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由此,既能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发挥市场对竞争的刺激作用,又能够更好发挥政府在社会稳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并且实施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甚至十年、二十年的中长期规划,使社会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道路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我国一直主张走和平发展道路,尤其是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保持对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开放,今后将继续深入持久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增加了合作共赢的内容,做到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要求综合竞争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引领世界,中国引领亚洲;与世界多数国家尤其是各大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事务建设。

(三)部分省市率先迈出跨越步伐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中高增长速度。目前,部分省市已经率先发展,提供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案例,如2015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人均GDP超过1.27万美元,浙江省人均GDP达到12 466美元,还有广东、辽宁、福建、山东等省人均GDP都超过1万美元。endprint

(四)后发优势尚未用尽

后发优势的基础是产业和技术落后,虽然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产业和技术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总体仍然比较落后,人均GDP只占美国的21%,后发优势还有一定空间。

(五)内需潜力巨大

强大的内需支撑,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一方面,进口需求大,2014年进口产品达到1.3万亿美元,2015年出现贸易逆差,成为纯进口国。如果把进口需求转化为国内需求,将产生强大的内需潜力。另一方面,“十三五”规划经济增长目标为6.5%,导致产业、产品升级产生巨大内需潜力。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过去投资主要集中在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对城市内部的地下铁路、管道、网络、排水、排污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在整治环境污染方面投入不足,在民生工程、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足;城镇人口包括农民工在内才达到56%,与发达国家80%的要求比较差距大。这些差距和不足,都是我国今后的内需潜力。

(六)财力雄厚

雄厚财力支撑,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保障。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都超过GDP的100%,而我国政府政府负债只占GDP的60%,投资基础设施的空间还比较大。民间储蓄接近GDP的50%,可以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对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投资。外汇储备达到3万多亿美元,可用于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新材料。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对策思考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然存在问题,同时也有优势。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必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要面对问题,发挥优势,采取以下对策。

(一)走中国特色跨越道路

世界59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有2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在1 000万以上,其中最多人口的美国才3亿多人。人口在1 000万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凭借如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优势,采取如大宗商品出口、避税天堂的政策优势,实现高收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用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方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华盛顿共识”,但是一些亚太、拉美国家采用这一理论指导反而停滞不前、危机不断、经济崩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虽然进入高收入国家,但是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在3%以下,甚至刚刚过1%。“华盛顿共识”不适合中国,因为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且地大物博。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需借鉴别国经验,不能模仿别国模式,必须走自己道路,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针对时间紧迫、经济减速下行和通货膨胀压力大的问题,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国理政,坚持制度优势,在制度框架内继续发挥市场对竞争的刺激作用,更好地发挥国家稳定社会的宏观调控作用。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国梦、“十三五”规划的目标。(2)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部署,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建设和国防外交以及党的建设同步发展。(3)狠抓落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部署。(4)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指导,跨越发展。

(三)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动力

针对低成本优势丧失、产业产品结构有待调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制度不合理、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必须依托财力雄厚,挖掘內需潜力,发挥部分省市率先迈出跨越步伐的示范作用和尚未用尽的后发优势,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动力。抓住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社会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充分发挥全生产率要素的作用。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抓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系统性、结构性为主线的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力度,通过自主产权技术提升产业和产品结构,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问题。振兴实体经济,推进国企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大量科研人才,扩大资金规模,畅通融资渠道,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

(四)建立庞大的中产阶层,扩大内需;针对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进行调整

“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配制度不合理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大的障碍。实践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弱肉强食,贫富悬殊,很难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既不杀富济贫又能保障民生,既有国家财力支撑又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既有大众创业又能提高企业家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针对中国农民包括农民工占总人口60%以上的客观情况,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庞大的中产阶层。(1)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的权利。(2)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关系问题,促进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土地平整问题,修建水泥硬化的机耕道;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企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搞好环境卫生整治;提高森林覆盖率。(3)实施积极的扶贫攻坚政策,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对农村脱贫任务。对因病、因残、天灾人祸致贫者,政府给予政策兜底。(4)完善社会分配政策。确保初次分配体现效率、二次分配体现公平。征收赠与税、遗产税,促进代与代之间的社会财富垂直流动,促进代际之间的贫富转换。(5)补好民生短板。增加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方面的政策保障,提高社会保障全覆盖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尤其是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6)实施营改增改革,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和其他社会负担,扩大融资渠道,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条件。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受国际环境影响,同时又对其具有反作用。必须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寻找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球战略机遇,寻找全球框架下通过合作实现增长的“最大公约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大国外交,全球外交。一方面,继续与世界各大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继续积极参加区域性组织并尽最大努力发挥作用,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大洲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与全球联通的自由贸易网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亚洲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在全球新技术推广中,创新商业模式,促进新的物流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形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中国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制度创新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