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军队四位“另类”无衔军事家

2017-11-27水新营

党史文苑 2017年21期
关键词:政治委员另类东北

水新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先后两次审议确认了毛泽东等3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名单。除此之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数极少的一些开国将军和曾担任过人民军队重要职务的领导人在新华社正式刊发的讣告、生平简介或悼词中也被称为军事家。这种讣告、生平简介和悼词均是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等部门审定,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其中邵式平、何长工、伍修权、耿飚等4人在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因不在军队工作而未能授衔。他们4人和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但未授衔的毛泽东等5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献身的高级将领许继慎等11人的情况均有所不同,堪称“另类”无衔军事家。

曾任中革军委委员的邵式平

邵式平,1900年1月生,江西弋阳人。1923年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192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党支部书记。在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潜回家乡弋阳,组织农民开展斗争。1927年12月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

1930年7月,赣东北红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邵式平任军政治委员,他同方志敏等人率部艰苦转战,逐渐发展壮大,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32年底,闽浙赣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国最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其间,邵式平作为主要负责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邵式平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从当时中革军委的组成人员名单看:主席为朱德,副主席为王稼祥、彭德怀,委员为朱德、王稼祥、彭德怀、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向前、张国焘、关向应、王盛荣。除中央苏区少年先锋队总队部总队长王盛荣以及叛变的孔荷宠、张国焘之外,其他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开国元帅的资历。1934年2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邵式平继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2年12月起,邵式平任闽浙赣省军委主席、闽浙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处赣、闽、皖、浙四省边界,人口100余万,游击区人口近千万。

1933年1月,邵式平率红十军赴中央根据地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后任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赣军区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闽赣省委书记等职。其间,与萧劲光因“黎川事件”被打成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罗明路线”的领导者和代表者,受到撤职处理。

1934年10月,邵式平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参谋长、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等职。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历任西北联邦政府主席、金川省委书记、川康省委书记等职。由于邵式平屡次遭“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长征途中,他受张国焘的蛊惑,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高级干部会议上,两次表态支持红四方面军南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断然与之决裂。

抗日战争时期,邵式平历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副校长,晋察冀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工商局局长、四分区专员等职。1943年后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出席了党的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后,邵式平赴东北工作,历任中共辽吉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西满分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49年6月,经毛泽东亲自提名,邵式平任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江西省省长,为江西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邵式平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是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中唯一一位进入中央委员会的成员。1965年3月24日因病在南昌逝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中央有关部门审议同意,在纪念邵式平的官方活动和文章中,他被称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土地革命时期的优秀军事家,江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领导者”。这类官方讲话和纪念文章也可称得上是广义的悼词。

曾任红军军团政治委员的何长工

何长工,1900年12月生,湖南华容人。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9月在法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底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6年秋起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等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长工经组织安排,到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工作。不久,他参加了秋收起义,并设计出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战过程中,他奉命到长沙联系上湖南省委,报告了秋收起义的情況。后又历尽艰险,到广东韶关犁铺头找到朱德、陈毅,使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取得了联系。

为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何长工受毛泽东委派,到当时占据井冈山的地方农民武装王佐部,执行团结改造任务,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党代表。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两支红军会师于宁冈龙市,他作为司仪,参与主持了两军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随后担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党代表。此时,何长工是人民军队中为数不多的团一级军政主官,林彪担任第二十八团营长,罗荣桓担任第三十一团营党代表。后参加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29年6月,何长工任红五军第五纵队党代表,率部开赴鄂东南,建立湘鄂赣边根据地,红五纵队由近千人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一度比红五军其他四个纵队红军指战员的总和还多。1930年6月,红三军团组建时,红五纵队编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8月,红一、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成立总前委,他任总前委委员。endprint

1931年秋,何长工在瑞金参与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12月宁都起义后,为加强党对起义部队的领导,他调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治委员。1933年秋,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为巩固、扩大中央苏区和反“围剿”斗争,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1934年1月,调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粤赣省委常委。同年秋,与潘汉年一起同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进行秘密谈判,达成协议,为随后的党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一、第二道封锁线,实现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长征开始后,何长工任中央军委教导师政治委员、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遵义会议后,何长工任红九军团政治委员,和军团长罗炳辉率部担负掩护和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行动的重任。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北上南下”之争中,他被张国焘利用,一度支持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后很快认识到错误,果断与张国焘划清界限。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何长工任两延(延川、延长)河防司令员,担负保卫党中央的任务。此间,他创建了我军第一所“荣军教导院”。之后致力于军队教育事业,一度深入华北敌后办学,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教育长、副校长,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长工率领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师生4000余人,从陕北出发,前往东北,先后创办了东北军政大学及四个分校,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同时还派出骨干,相继建立了航空、工兵、坦克、医科等学校,为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1947年上半年,调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兼军械部部长,积极发展壮大东北地区的军工企业,为当时东北战场和后来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历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饱受迫害。1975年10月,他重返军队,任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1977年12月任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他在军事教育岗位上为推动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他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7年12月29日在北京病逝。随后在新华社发布的何长工生平简介中,称何长工为“我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在纪念何长工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也维持了上述评价。

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伍修权

伍修权,1908年3月生,湖北武昌人。1923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后到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193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

1931年5月,伍修权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瑞金红军学校第一期连指导员、第二期政治营教导员、第三期军事团教育主任,军委模范团政治委员,军委直属第三师政治委员,福建军区汀(州)连(城)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其间,参与编写了我军早期的军事教材,编译了苏军战斗条令,参加了第三、第四次反“围剿”。

1933年秋,伍修权任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后参加长征,列席了遵義会议。遵义会议后,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参与组织抢渡金沙江,并参加吴起镇、直罗镇等战役战斗。1936年4月,任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参谋长,参加了东征。1937年2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负责边区政府日常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2月,伍修权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处长,为动员和争取大批进步青年到延安和抗日前线,营救和收容原西路军被俘失散人员,接收和转运苏联援助的及西北地区支援的大量抗战物资等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7月返回延安,担任中央军委一局局长。其间,在叶剑英参谋长的领导下,参加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主持研究制定了用政治手段粉碎敌人军事进攻的方案;认真研究国内国际战局情况,为中央军委制定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1945年8月,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伍修权赴东北,历任东北局委员、东北军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等职。1947年后任东北军区参谋长兼军工部政治委员,使东北地区的军工生产迅速发展。他参与组织指挥了东北战场的多次战役,特别是在辽沈战役中,向党中央提出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建议,为解放东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担任过东北军区军政学校校长,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和第一所海军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先后担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等职。1958年10月起,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伍修权遭到迫害,被关押监护长达8年。

1975年4月,伍修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管情报和外事工作,历时长达8年。上任后,他坚决落实邓小平关于“军队要整顿”的指示,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对情报和外事工作进行整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开创我党我军情报工作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他还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军事外交活动。

伍修权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常委。1997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随后在新华社发布的伍修权生平简介中,称他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在纪念伍修权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军委负责人的讲话也维持了上述评价。

曾任国防部长的耿飚

耿飚,1909年8月生,湖南醴陵人。早年在湘南水口山铅锌矿当童工。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耿飚同其他同志一道,组织武装水口山工人赤卫队。不久受党派遣回醴陵,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委员另类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另类四不像”登场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军营中的“反光镜”——记河北省人大代表、廊坊军分区政治委员吕双平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
百战不殆铁将军 文韬武略真英雄——记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
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