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市的语言分布概况研究

2017-11-27彭咏梅

关键词:粤方言客家话三水

彭咏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佛山市的语言分布概况研究

彭咏梅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对佛山市五区语言资源信息进行充分的数据摸查与整合,阐明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五区的方言种类、分布以及大致使用人口情况;五区中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民间艺术创作和口头艺术创作等资源十分丰富。对佛山市五个区语言分布及使用善的掌握,为后续有针对性开展佛山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提供可靠语情。

佛山五区;语情;粤语;客家话;地方口头艺术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部,在东经113°06′,北纬23°02′,总面积3 797.72平方公里。佛山市北接清远,西连肇庆,南接江门、中山,东邻广州,临近港澳,地理条件优越。佛山市由禅城区、南海区(原南海市)、顺德区(原顺德市)、三水区(原三水市)、高明区(原高明县)等五区组成。佛山境内粤语处于强势,但三水、高明、南海亦有客家话通行。

禅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广州市西南,佛山市中部。辖区东、西、北面与南海区接壤,东南、南面与顺德区毗邻,是佛山市人民政府驻地。禅城区下辖3个街道和1个镇,其中南庄镇是2003年佛山市禅城区挂牌成立时,由原来南海区管辖划归至如今禅城区管辖。按2010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禅城区户籍人口60.31万人,所辖3街1镇全部通行粤语,无其他方言。按照特点的不同,禅城粤语分片如下:(1)祖庙片;(2)石湾片;(3)张槎片;(4)南庄片。

祖庙片通行粤语,但年轻一辈多以广州话为主。一方面是受香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影视剧、粤语流行曲风行,粤语区乃至大江南北,青少年耳濡目染,喜欢模仿香港口音。另方面,青少年不太愿意讲禅城本土口音,认为本土口音是乡下口音,以讲广州话为荣。同一家族里老中青三代口音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但不妨碍交流。

禅城区是粤剧(民间俗称“大戏”)的发祥地。雍正年间,绰号“摊手五”的昆曲名伶张五在佛山创建了“琼花会馆”,他们以皮黄、梆子为基础,吸收了昆曲、弋阳腔之众长,结合采用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民间说唱音乐精华进行演唱,逐渐发展成南方一大剧种——粤剧。唱假嗓、讲官话是早期粤剧的一个特点,直至1911年后才采用“白话”(粤方言)。早建的“琼花会馆”馆址设在禅城大基尾,供奉戏行祖师“华光”。“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是“粤剧的故乡”。

佛山市行政区划图

南海区东面与广州市区相接,与番禺临水相对;西部与高明、三水两区相连;南部与顺德区为邻,与新会、鹤山隔江相望;北部与三水、花都相交;中南部与佛山禅城东、西、北三面环接。南海区现辖1个街道(桂城街道)、6个镇(里水镇、九江镇、丹灶镇、大沥镇、狮山镇、西樵镇)。据2014年统计,南海区户籍人口为126.52万,其中大部分为粤语使用者,而使用客语的人口约1 000人,客语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和顺镇的猛冲村和北洲村,以及松岗镇的大坑村、燕溪村。根据不同口音,南海区粤语分片如下:

(1)桂城片,位于南海中部。含桂城镇、狮山镇小塘社区(狮北、狮西、狮中、罗洞除外)、西樵镇、丹灶镇金沙、丹灶社区等,另外还包括罗村管理区的之南小片、禅城南庄镇的罗格围小片以及九江镇的大同小片、河清小片等。尽管南海粤语基本上属于南番顺小片,但桂城有几百居民使用四邑片粤语,主要分布在西约的岐阳里、健龙里,以及东二的新村、叠南的乐庆等地。另外,南海丹灶赤坎村有过百人懂得用“盲公话”交流。盲公话是一种切语(隐语),古代的“反切(古汉语注音方法)”的特点是上字取其声和调、下字取其韵,但盲公话的规律正好相反,声调是同下字。

(2)大沥片,位于南海东部,该片方言与广州方言比较接近。其中包含平洲、大沥镇的黄岐、盐步社区,大沥、桂城街道凤鸣社区等,还包括罗村管理区的西隆小片,里水管理区的中、南部地区,官窑管理区七甫的洲中,里水管理区以北地区等。

(3)官窑片,位于南海北部,与佛山三水区、广州花都区、白云区接壤。包含里水镇和顺社区,以及北部地区;狮山镇的狮北、狮西、狮中、罗洞、塘头、穆院,以及狮山镇的官窑、兴贤社区等。同为官窑片,其中大榄话与七甫话(洲中除外)颇具特色。

(4)九江片,位于南海区的南端。东部与顺德区交界,南部与新会、鹤山,西部与高明、西岸隔江相望,北部与南海区西樵山和沙头接壤。九江方言虽属粤方言,但语音、词汇不少地方有别于广府话,与邻近乡镇如龙山、甘竹、沙坪、明城、沙头等处方言相比较,也颇具特色。九江方言内部基本统一,但不同区域尚存一些语音差异,由此可再细分为“九江”“河清”“海寿”三个方言小片。其中“九江小片”包括城区和上东、下东、大谷、南方、上西、下西、下北、新龙、沙嘴、墩根、梅圳、文昌、横矶等13个行政村,使用人口超过4万。其中,横矶村介于九江、河清之间,其方言兼有九江与河清小片的特点,可划归九江片。“河清小片”包括河清、镇南、烟南3个行政村,使用人口9 000人。“海寿小片”位于西江中的海寿行政村,使用人口3 000人。九江镇的西岸被高明、鹤山所环绕,其所属的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

(5)沙头片,位于南海西南部偏东地区,南邻九江镇,东临顺德区龙江镇。含九江镇沙头村委会的大部分地区(寨边村、新村、朝阳村除外,它们讲西樵话),九江镇的富贤,以及禅城区南庄镇的东西围小片都说沙头话。沙头话与九江话一样,在粤方言中颇具特色,但使用人口只有5万多人。

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海县内曾流行过唱“木鱼”这种民间曲艺,多由失明艺人街头卖唱,并以二胡伴奏,曲调沉郁伤感,也有妇女于月下窗前用方言清唱,其唱本统称“木鱼书”。“木鱼书”至今仍有被保留的,而“木鱼”这种曲调则已被引进粤剧唱腔中。另外,粤讴也曾是南海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说唱形式,它是从珠江三角洲民间流传的“木鱼”和“南音”唱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南海横沙(今属广州)人招子庸加工而成的一种新的民间曲调。现在除作为乐曲的一种词牌外,民间传唱已不多见。如今,南海区地方传统戏剧为粤剧,粤曲私伙局发展相当红火。

顺德区东部与广州番禺区相连,西北和北部与佛山禅城以及南海区接壤,西南毗邻江门新会区,东南与中山市交界。顺德区现辖大良、勒流、容桂、伦教等四个街道,以及乐从、陈村、杏坛、均安、龙江、北滘等六个镇。按2010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顺德区户籍人口121.32万。“顺德区基本上属于纯粤区,顺德粤语可分为 5 小片:(1)大良片;(2)陈村片;(3)桂洲片;(4)龙江片;(5)均安片。”[3]143而作为龙江粤语与其他各片的差异大些,主要表现为龙江粤语接近粤方言的“四邑片”(即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的方言),其户籍人口为9.8万。

顺德区的“私伙局”(民间曲艺社)盛行于民间,而大良、均安、容桂等镇的群众基础特别好。此外,“龙舟”或称“龙舟歌”也是顺德民间说唱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产生年代比木鱼稍晚,广为人接受的一说是乾隆年间(1736-1795)由顺德的一个破落大户子弟所创。“龙舟歌”曾盛行于珠江三角洲市井茶楼与渡头之间,演唱时以小锣小鼓伴奏,是男性失明艺人行乞卖唱的腔调,因演唱者手持木制龙舟而得名。

三水区汇西、北、绥三江之流,取“三江合流”之意。三水东面与花都为邻,东南与南海区毗连,西与四会交界,西南与高要、高明隔江相望,北接清远市。现辖西南街道、云东海街道,以及白坭、芦苞、大塘、南山、乐平5镇。按2010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三水区户籍人口397 150人。三水绝大部分地区说粤方言,三水粤语按口音差异分为 5片:“(1)西南片;(2)芦(苞)塘(大塘)片;(3)金(本)白(坭)片;(4)迳口片;(5)南(边)范(湖)片。”[3]143客家话则通行于部分乡村(如迳口、六和、大塘、范湖等)。南山镇六和片多数村落说客家方言,约占三水区总人口的3%。三水区南山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最北端,户籍人口2.3万(含归侨侨眷2 636人)。下辖1个村委会(六和)、4个社区居委会(漫江、东和、择善、禾生),自然村150条。其中六和村委会96个自然村现共有户籍2 964户,人口11 566人。据蒋尊国、陈卫强的走访调查:“除楼房、上寨、南村岗、新邓边、旧邓边、蒲坑(半白半客)等6个自然村共约1 100人讲粤语外,其余10 000余人均讲客家话。所涉姓氏有李、钟、黄、陈、翁、何、杨、乐、刘、梁、罗、戴、邓、王、华、赖、张、伍、曾、林、古、巫、彭、吴、余、邱、江、欧、温、胡、曹等30多姓。”[1]63-67《三水县志》(1995)中有记载,三水六和客家最早一脉来自明代末年的龙川县大路下邓陇村,其他六和客家人的先祖则大部分来自清代康乾年间的嘉应州。此外,东和以南的8个村,如:下寨、赖屋、梁屋、红联、坳头、芋下塘、长应、卢屋村等的大部分人,禾生的深坑等五村以及漫江社区的部分人也使用客家话。更有甚者如深坑石狗窟村钱姓族人,祖上虽说粤语,但自南边镇迁移至石狗窟村后,因为与客籍人长期接触、联姻,使得后辈的语言习得发生了根本改变,最终全村被客方言所同化。然而在本地客家人的后代中,不少人外出读书、谋生,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双方言的使用者。他们可以说流利的粤语,而祖先留下来的客家话,也依然在社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使用,但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粤方言的渗透。于某些年轻人来说,更有甚者,客家话已经成为祖辈曾经使用过的方言。

粤方言歌、客家山歌是三水区独具特色的两类民歌。叹歌、咸水歌、木鱼、喃呒歌等属于粤方言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客家山歌是用客方言演唱的,如斗歌、对歌等,主要分布在六和、大塘等客方言区。

高明区的南面与东南面与鹤山为邻,西南与新兴接壤,西北和高要相连,东北临西江下游,与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如今管理着荷城街道和杨和镇、更合镇、明城镇等3个镇及西江新城。按2010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高明区户籍人口29.32万。该区多数地域使用粤语,“高明粤方言的内部分片则大致为3片:(1)以明城话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范围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镇;(2)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湾各镇;(3)以人和、杨梅为主的南部方言。”[3]143只有合水镇西部官山、鹿田、大洞等少数乡村使用客家话,使用人口约3 000至4 000人。与三水情况相似,在本地客家人的后代中,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双方言的使用者,但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粤方言的渗透。更有甚者,客家话已经成为祖辈曾经使用过的方言。

高明区群众中流行的地方语言曲艺,除了粤曲及其小调外,还有以唱为主的开口“八音”和“龙舟”。

[1]蒋尊国,陈卫强.方言岛三水六和的客家话语音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63-67.[2]蔡兆添.三水县六和客家源流[M]//三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水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391.

[3]甘于恩,简倩敏.广东方言的分布[J].学术研究,2010(9):140-150.

[4]甘于恩.汉语南方方言探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5]甘于恩.粤语多源头论[J].学术研究,2008(8).

[6]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7]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海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8]顺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德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9]三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水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0]高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明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The Language Sources in Foshan

PENG Yong-me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Education,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Based on examining the language sources in Foshan,this paper mak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s of dialects.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folk creations of spoken arts featu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lects whose variables,distributions and speakers range from the Five Districts of Changcheng,Nanhai,Shunde,Sanshui and Gaoming to their neighborhoods.

Foshan Five Districts;linguistic resources;Cantonese;Kejia dialect;local spoken arts

H17

A

1008-018X(2017)05-0041-04

2017-07-2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YY009)之子项目(14FZ01)

彭咏梅(1969-),女,广东佛山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粤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粤方言客家话三水
种植秋番茄 浇好前三水
粤方言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广西客家话持续体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历史演变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借钱
种植秋番茄浇好前“三水”
粤方言里的“番鬼”
有趣的客家话
普通话影响下粤方言词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诏安客家话单元音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