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印文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

2017-11-27秦淑娟谷永芬

关键词:印度一带一路贸易

秦淑娟,谷永芬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1620)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印文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

秦淑娟1,谷永芬2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1620)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顺应新时期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促进中国与欧亚非国家进一步合作的重要举措。鉴于印度在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与印度文化贸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中国与印度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文章探析了中印文化贸易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加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中国与印度;文化贸易

自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截至2016年8月,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囿于地缘政治及双边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态度不明朗。但印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在古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印度地位同样重要。因此,加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充分发挥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的重要意义

1.顺应世界贸易结构调整与发展新趋势

当前,国际文化贸易总体上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在2006—2015年间,世界文化贸易以年均5.49%的速度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改善贸易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各国软实力的强有力因素。同时,在文化贸易领域中出现了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共同增长且文化服务贸易占比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理应顺应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利用,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业,生产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项目,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文化贸易,在世界文化贸易舞台上发挥大国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增强双方在南亚地区的认同感

南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的重要区域。南亚地区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八个国家。南亚是中国的西南周边,与中国被内陆紧锁的边疆省份山水相连,北上与中亚国家相连,南下接通广袤的印度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南亚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重点推进的区域。而印度是南亚地区的领头羊,是南亚最有影响力的大国,印度的经济实力占据了这一地区的80%以上。同时,印度有主宰南亚地区事务的雄心和基础。中国要想在南亚地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绕不开与印度的合作。因此,抓住机遇,与印度开展文化贸易合作,有助于增强双方在南亚地区的认同感,提升中印在南亚地区的大国形象,带动南亚地区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

3.有利于民心相通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其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两国都具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力。 “一带一路”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要建设内容,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印度至今仍有疑虑。开展文化贸易合作,可以柔化中国在印度人心目中强势崛起的大国形象,以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去润滑和平缓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强势增长给印度带来的巨大撞击力,有利于促进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沟通。

4.有利于南海局势稳定

印度自建国以来就具有大国雄心,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曾表示,“印度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因此,印度想尽各种办法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大国形象的同时,早已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印度洋,试图把印度洋变成其内湖,甚至触及更广阔的海域。近年来,南海局势紧张,印度也趁机介入南海,除油气开采问题外,还介入南海的航海自由和开放问题中。中国开展与印度文化贸易合作,加强文化沟通和交流,提高两国政治互信,增强经济往来,发挥文化贸易发展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桥梁作用,能为稳定南海局势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文化贸易合作发展现状分析

对外文化贸易是指国家间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关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进行了分类:文化产品包括工艺美术(Art crafts)、视听产品(Audio visuals)、设计(Design)、新媒体(New media)、演出艺术(Performing Arts)、出版业(Publishing)、视觉艺术(Visual arts)七大类;文化服务包括广告、市场和民意调查(Advertising, market research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建筑、工程及其他技术服务(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d other technical services),研究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以及版税和许可税( Royalty and license tax)五大类。

最近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了关于2006—2015年文化产品贸易和2003—2012年文化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权威和完备的国际数据。因此下文在分析中印文化贸易发展状况时,除特殊说明外,均使用该数据库提供的分类与2006—2015文化产品贸易数据和2003—2012年文化服务贸易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1.中印文化产品贸易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印度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令人瞩目的两个发展中大国。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文化产品贸易也在高速增长。在2006—2015年间,中印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81.28百万美元扩大到2671.92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42%,高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文化产品贸易的年均增长率(10.26%)和世界文化产品贸易的年均增长率(4.47%)。由于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增速放缓,基本与2008年持平,但2010年却是超高速发展,同比增长78.34%。之后速度放缓,发展平稳,2010至2015年间,年均以16.95%的速度增长。同时,文化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到2015年,文化产品贸易额增加了近十倍(见表1)。

表1 2006—2015年中印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注:根据UNCTAD datacenter数据库整理

2.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进口和出口同步增长,但进出口严重不平衡

从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贸易平衡度来看,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进口和出口同步增长。在2006-2015年间,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出口额从273.04百万美元增加到2583.52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36%,进口额从8.24百万美元增加到88.40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17%,进口和出口年均增长率非常接近,但进口额和出口额相差很大,出现严重顺差,且顺差额越来越大。从2006年的264.79百万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495.12百万美元。就2015年而言,出口与进口的比例约为30∶1(见表1),进出口出现了严重失衡。

3.中印文化产品贸易主要是设计类文化产品

从文化产品贸易结构来看,中印文化产品贸易主要是设计类文化产品。在2006—2015年间,中国对印度出口的设计类文化产品年均占比为59.84%,2008年占比最低,为45.98%,2015年占比最高,为64.95%。出口文化产品增长较快的是工艺品和新媒体。在2006-2015年间,工艺品和新媒体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65%和31.54%(根据表2计算可得),表明印度对中国工艺美术品和新媒体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表2 2006—2015年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注:根据UNCTAD datacenter数据库整理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文化商品主要也是设计类文化产品。在2006-2015年间,设计类文化产品的年均占比为65.94%。2007年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文化产品占比最低,为58.20%,2014年占比最高,为79.09%。进口文化产品中增长最快的是工艺美术品,年均增长率为37.98%(根据表3计算可得),表明中国对印度工艺美术品的需求不断上升。

表3 2006—2015年中国对印度文化产品进口情况 (单位:百万美元)

注:根据UNCTAD datacenter数据库整理

4.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贸易伙伴

从印度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美国是印度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但就文化产品的进口情况看,中国在印度的文化产品进口贸易中自2008年后超过美国稳居第一位。以2015年为例,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文化产品贸易额是美国的2.49倍,排在前几位的还有欧盟、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等。而在印度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伙伴中,美国、欧盟和新加坡等位居前列。以上表明,中国的文化产品在印度文化市场非常受欢迎,而印度的文化产品在中国文化市场占有率极低。

5.中印文化服务贸易差异性很大

由于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中没有国与国之间文化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因而没有具体数据来阐明中印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从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本身来看,在2003—2012年间,有效数据包含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版税和许可费。其中,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的年均增长率为25.94%,个人文化娱乐服务的年均增长率为23.54%,版税和许可费的年均增长率为18.81%。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调查以及个人文化娱乐服务贸易优势明显。

从印度的文化服务贸易来看,有效数据只有个人娱乐服务与版税和许可费。在2003-2012年间,印度个人娱乐服务进出口增长迅速,贸易额从106.79百万美元增加到1324.68百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2.28%。版税和许可费的年均增长率为26.36%。这表明印度的个人娱乐服务与版税和许可费贸易发展比较有优势。

三、中印文化贸易合作发展的利弊分析

1.有利条件

(1)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提供了源泉

中国与印度同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印度文化在长达4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宗教色彩浓重。宗教在印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印度国内囊括了世界十大宗教中的七大宗教,其中佛教占据重要地位。宗教已融入其文字、艺术、舞蹈、雕刻等表现形式中,甚至连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风俗习惯也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二是多元文化交织。印度拥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大约有100多个民族,还有500多个表列民族,人种之多、种族之多,世界其他国家无法相比。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信奉不同的宗教,印度有1600多种语言及方言,印度的官方语言除英语和印地语外,还有16种。三是兼容并蓄。数千年来,印度在传承发展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将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相融合,推动了印度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轴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在国内的影响力很大,也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就孔子学院而言,截至2015年6月,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①中国民族众多,共有56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各个朝代、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汇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地缘广阔,南北方、东西部文化各具特色,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历史文化名城随处可见、传奇人物比比皆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既为发展文化贸易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又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锻铸了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提供了动力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目前中国有13亿多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也日新月异。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创新者;不仅是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不仅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动力,也为世界文化产品的创新提供动力。印度有12亿多人口,据推算,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16.3亿,或将超越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人口不仅多,而且年轻化,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多一点。年轻人多,消费需求就相应增加,人口资源是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声明》的发布为双方文化贸易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2014年9月,中国和印度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简称《声明》)。其中一些重要的声明将给中印两国文化贸易合作与发展带来新机遇。例如,《声明》中指出双方同意采取积极步骤,促进双边贸易再平衡,加强印度 IT 企业与中国企业的联系,促进旅游、电影、医疗保健、IT 和物流等服务产业贸易。这些都是双方开展文化贸易合作的内容。鉴于中印之间深厚的文明联系,双方同意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进一步推动两国文化及人员交往。两国领导人决定继续开展青年互访,2015至2019年每年各派200名青年互访。中方同意协助印方在华宣传与7世纪中国僧人玄奘相关的印度旅游产品和线路……从《声明》中可以看出,双方开展的一系列文化艺术交流和互访活动为加强双方文化贸易合作做了铺垫与宣传,其中有些内容就是中印双方文化贸易合作的内容。

(4)中印文化贸易潜力巨大,为双方文化贸易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印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两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贸易的占比也会随之提高,加快两国之间文化贸易合作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合作潜力比较大的行业和文化产品主要有:一是旅游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日益重要。它不仅是文化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或地区间加强联系、互相了解、友谊长存的基础,也是推进其他各项产业合作与发展的基础。中国与印度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悠久、内涵深邃的人文景点和历史景点,又有赋予现代文化特征的文化资源。近年来中国与印度互为旅游目的地,每年游客数量增加迅速。2015年,中印双向交流人数已达90万人次。但与中印两国25亿人口、1.4亿人次的出境旅游年总规模相比,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随着中国举办“印度旅游年”和印度举办“中国旅游年”,印度向中国游客落地签的实施,以及相关的配套条件设施的改善,双方旅游人数将再次增加,旅游文化行业将成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新的增长点。二是个人娱乐服务行业。印度的个人娱乐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印度的电影业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印度被誉为世界的电影工厂。印度的“宝莱坞”有与“好莱坞”并驾齐驱的美名,制作了许多经典电影,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印度的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次数比中国的电影多得多,印度的歌舞片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印度不仅为本国民众,而且为世界民众提供了精神“大餐”。近年来,中国的电影业发展也很迅速,也有不少影片在海外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中印两国在影视合作方面可以深度合作。三是软件服务业。软件产业是印度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自2004年以来,以年均50%的速度强劲增长,现在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已出口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软件出口第二大国。②中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服务业出口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印度,软件服务业应是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文化产品。四是创意设计类的文化产品。通过上文的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是设计类的文化产品,无论是中国从印度进口还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文化产品,都是设计类文化产品占绝对优势,这表明双方对创意设计类的文化产品需求度都非常高。根据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中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提升,未来的居民文化消费层次将会从物质类的文化产品为主向精神类的文化产品为主转化;但就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和设计类文化产品的占比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印文化贸易的结构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双方对创意设计类文化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刚性的。五是新媒体产品。印度拥有令世界瞩目的互联网产业,拥有世界第二大用户群的手机产业,拥有发展前景光明的网络游戏产业,还拥有最具潜力并在不断赶超国际水平的动漫产业。印度不仅出口新媒体产品,而且国内市场也非常大,目前印度有12亿多人口,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50%。社会主流人群年龄层年轻化,意味着容易接受新技术、新信息,对于游戏类型、风格、玩法等方面的接受程度就高一些。中国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海外市场广阔,中国向印度出口的文化产品中增长较快的是新媒体产品。因此,在新媒体产品的合作方面中印之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不利因素

(1)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焦虑仍然存在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印度的态度不明朗,出现了不同声音。有人指出,中国在视作自身势力范围的国家开展大型项目,所以印度必须谨慎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然而,新德里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可靠的替代性计划。印度最担忧的是460亿美元的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计划。有人指出,如果同意建设该走廊,就等于承认巴基斯坦对这片处于其实际控制下的领土拥有主权,这对新德里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种种疑虑必然会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2)宗教文化、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印度宗教文化相当浓厚,如前文所述,印度存在世界上十大宗教中的七大宗教,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浓厚的宗教氛围及差异较大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会给中印在发展文化贸易时带来不利的因素。因为文化贸易具有特殊性,它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精神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化差异性大,文化产品的接受度就低,文化贸易的折扣率就大。

(3)面临着国际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

中国和印度在国际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方面相似程度很高。2015年,在中国和印度各自前十位的出口文化产品市场中,有八个是相同的。不仅中国和印度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相似度高,而且高度集中。201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这三个也是印度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市场。中印文化产品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必然会影响中印文化贸易的合作发展。

(4)政治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曲折发展,多年来领土边界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近年来,中印在许多国际事务问题上时而意见一致,时而相反。印度和美国、日本有时表现得特别热络。2016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印度并出席印度共和国日庆典,双方在战略上进一步走近。印度的目的是希望靠美国、日本的力量遏制中国,使中国的海上力量无法在印度洋甚至南海充分发挥。在印度与俄罗斯、伊朗甚至土耳其的交往中,也有类似的动机,希望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不要太大。印度的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中国利益,这些政治因素也必然影响中印文化贸易的合作发展。

四、加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要与印度的“季风计划”有效对接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印度不但不积极响应,相反在2014年6月,推出了应对“一带一路”的“季风计划”。“季风计划”是以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环印度洋地区以及该地区国家间悠久的贸易往来史为依托,以印度为主力,推进环印度洋地区国家间的合作。鉴于此,中国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一是宣传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共建原则和共建内容,让印度深入了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减少印度的疑虑,为两国文化贸易发展奠定民心基础。二是中国应放低姿态,主动与印度沟通,表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印度的“季风计划”有效对接的良好愿望。三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与印度“季风计划”对接的务实性合作。从文化角度入手,探讨一些合作项目,积极开展文化贸易合作,参照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做法,与印度的“季风计划”积极对接,力争取得双方共赢的效果。

2.重视文化资源内涵的深层挖掘与保护,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提供丰富资源

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转换为文化产品,成为一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源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的通过文字、有的通过艺术、有的将其内容赋予其文化产品,不仅满足本国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贸易发展的内在源泉。因此,深层挖掘和诠释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和印度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到 2014年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为止,中国有47项世界遗产榜上有名,有世界文化遗产多达 33项,包括4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中国遗产总数位列世界第二,略逊于意大利的50项;而印度以32项世界遗产的数量位列世界第六,其中25项是文化遗产,7项是自然遗产。③因此,中印两国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资源的质量,推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走向国际市场、走进印度,同时把印度独特的民族文化引进中国,促进双方文化贸易高层次的合作与发展。

3.加强人文交流,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奠定民心基础

加强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可以消除彼此的误解,为文化贸易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提供民意支持。从中印历史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双方合作的基础非常扎实。近年来,中印两国又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双方人文交流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围绕“一带一路”的文化沟通建设,中印可以加大步伐:一是举办丝绸之路历史文物展。中印两国可以联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挖掘、整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沿线民众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参与新时期丝绸之路建设的热情。二是加强留学生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印度学生前往中国留学,印度是在华国际学生的十大来源国之一。2015年,在华留学的印度学生达到13578人。而赴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保持稳定,但“非常少”,近几年仅有约2000人。④为此,要鼓励中国学生到印度留学,适当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往印度学习。三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增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截至2016年,印度仅有两所孔子学院,远远满足不了印度对汉语的需求,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印度学生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当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共识度。

4.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打造中国文化品牌

品牌是通过文化因素凝结而成的独具特色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甚至是国家和民族形象。它也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风格和气质的文化外观。因此,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必须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建设,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印度民众需要的文化品牌。一是中国的文化企业必须瞄准印度文化市场,充分利用中印两国的文化资源,加快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产品,并形成品牌,积极推动文化产品走进印度市场。二是要以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和认知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根据现代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精心打造适合现代人的特色品牌文化产品。三是要培养文化产业“从内到外”发展路径,壮大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主体。率先培养一些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例如《致青春》 《爸爸去哪了》《中国好声音》等影视娱乐节目,同时还有中国移动手机阅读、新华网、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或产品。⑤培育更多的具有竞争性的外向型文化企业集团,是中国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雄厚基础。

5.打造人力资源库,为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资源,印度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超过中国,科技人员的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在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⑥其人才资源优势明显。而中国的人才战略措施与印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与印度的文化贸易合作需要各类人才,为此,要制定文化类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战略。要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可根据实际需要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讲座、培训和学习考察,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文化管理部门可以考虑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与文化贸易相关的院系和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开设相关语言专业,针对印度的不同语种培养语言类人才。要加强与印度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努力打造一支有特色、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贸易人才队伍,为加快发展中国与印度的文化贸易提供人才保障。

6.打造“互联网+文化”模式,拓展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新路径

中国和印度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两国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5 年,中国网民规模达6亿人,是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市场。2014年,印度网民的数量约4亿人,是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印文化贸易应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扩大传播范围,积极打造“互联网+文化”模式,把诸如设计、咨询、表演、电影、电视等不具实物形态但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互联网推送到印度。同时,把印度的文化产品引进到中国,加快拓展文化贸易发展的空间和速度,扩大贸易规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益,让中印两国共同分享互联网便捷带来的益处。

7.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开启中印文化贸易合作新空间

宗教信仰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有多种宗教生态存在,宗教文化成为中国和印度开展文化贸易合作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也是必须纳入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也存在多教种的文化,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等等。宗教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佛教,虽源于印度,但自汉朝就传入了中国,佛教文化应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重点内容。因此,中国与印度在对外文化贸易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佛教为重点、多元宗教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理念,仔细研究不同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便生产提供适合各宗教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拓展与印度的文化贸易合作新空间。

注释:

①参见《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

②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从印度的成功经验谈起》,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

③《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a711e30100ld6q.html。

④《印媒:中印互派留学生数差距大》,《环球网》, http://oversea.huanqiu.com,2016年5月26日。

⑤欧阳友权:《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⑥梁君等:《印度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其借鉴》,《特区经济》2011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法 芒)

CulturalTrade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Indiaunderthe“OneBelt,OneRoad”Initiative

QIN Shujuan1, GU Yongfen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1620, China; 2.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1620, China)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complies with the needs of China’s expansion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to promot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d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One Roa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India in cultural trad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goods trade and cultural service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paper explor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cultural trade cooper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enhance cultural trad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One Belt, One Road, China and India, cultural trade

F11

A

1004-8634(2017)05-0120-(08)

10.13852/J.CNKI.JSHNU.2017.05.015

2016-10-13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建设资助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印中东欧国家文化贸易竞争与互补关系研究”

秦淑娟,黑龙江大庆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研究。谷永芬,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金砖国家经济与贸易研究。

猜你喜欢

印度一带一路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