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拖垮你的不是“死工资”

2017-11-27子午

上海工运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制机会职场

◎子午

拖垮你的不是“死工资”

◎子午

引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人们纷纷走出体制,转身创业,追寻自己的“老板梦”。这也让如今的职场流行起了这样一个观念:“只有摆脱为人打工的身份,人生才能称之为成功。”创业才有更多机会,而打工的人几乎没什么逆袭的可能。甚至很多媒体传递这样的信息:将你人生拖垮的,正是一份看似安稳的“死工资”。

然而,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依靠良好的职业发展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大。

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笔者:您如何看待“只有摆脱为人打工的身份,人生才能称之为成功”这样一个观点?

郑芳群:确实,现在这种观念正在变得普遍。记得去年看到过的一篇报道,是关于西安一名44岁副处长辞职创业的新闻。他在辞职的理由中这么说的,“我想做点有存在感的事情,哪怕在街上摆摊卖水果,亏了是自己没弄好,但最差也能养活自己。我已经不年轻了,再这么等下去,这辈子就白活了。”这个新闻在当时引起了很多热议,不少体制内的人似乎都发出了要辞职创业的感慨。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于商人,赚到更多的钱,是成功;对于演员,表演得到更多人认可,是成功;对于人民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成功。所以归根结底来看,成功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和承认。

笔者:确实,自己创业也未必自由。那么,职场人如何来选择“打工”,还是“创业”?

郑芳群:打工还是创业,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导向和选择,也是一个人当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驱动。在身边,那种思想比较活跃干预冒险的人,往往喜欢创业,而一些相对心境趋于平淡的则喜欢选择打工。但是,我不认为每个人都适合下海或者创业。可以参考一些创业成功的例子,为大众所知的比如曾任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2014年下海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现任滴滴首席发展官的李建华,也曾在政府部门任司局级干部。

可以发现,那些有资源积累、资金保障、综合能力强的人,并且选择与之原先工作经历相关领域进行下海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经验积累的话,那请把你的创业热情先缓一缓。

同时,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虽然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社会潮流,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我认为如果你有创业想法,可以先选择试试水。比如你想做销售创业,那你可以从开网店做起,对市场情况、自身能力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考虑创业。

另外,劳动者的择业观念,与他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不建议刚毕业的职场新人直接迈入创业阶段。最好先选择一家符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平台历练,踏实工作,积累自己的资源、人脉,以及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为以后创业做准备。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任何人都不要对“打工”有偏见。每天拿着“死工资”,重复同样的工作,似乎给人不求上进、碌碌无为的感觉。其实这些看法都是有偏颇的。就像我刚才说到的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是成功。

把握资源和机会

笔者:刚才说到“双创”背景下,体制内的职工也越来越不安于“死工资”。难道体制真的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没有好处吗?您怎么看?

郑芳群: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听到“体制”两个字,都会不自觉地有一种排斥感,这甚至包括了体制内职工自己。我碰到过很多从体制内跳出来的职工,他们往往把理由归结于体制内太受束缚。但我认为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诚然,摆脱体制机制所谓的“束缚”,实现自身的时间自由、思想自由、财务自由是一种成功,但这种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是一种“打工”行为,甚至受到的“束缚”更多。我曾培训过一个学生,他最初是在IT公司上班,因为经常要加班,所以他选择辞职创业,这样可以更“自由”。但是,等他创业自己开IT公司之后才发现,所有的资源、人脉、业务都需要亲力亲为,为了自己的企业生存都要疲于奔命,所谓的“自由”,根本遥不可及。

与之对应的,在体制内“打工”,以工作人员的身份靠劳动换取经济价值上的交换,这种“打工”,职场人可以不需要为资源的获取而投入过多精力,因为体制单位本身的外部资源和机会,就比一般企业要大很多,并且是对体制内所有人敞开的,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把它抓住。

想实现财务自由,创业是一种选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依靠良好的职业发展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大。就拿我来说,最初我是在一家人力资源外企担任部门主管。当时因为部门人手比较充裕,自己的工作也比较单一,主要与人社局、人才中心对接,处理社保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其实已经与这家外企签了无固定期合同,一直做到退休都没有问题。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了一家老牌国企因为要组建人力资源部正在招人,我觉得这是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很好机会,所以我就过去了。由于新公司人力资源部成立不久,与以前只要负责社保方面的工作相比,此时我几乎参与了公司人力资源部所有的工作,内容涉及人力资源所有模块,公司的培训制度、管理制度等也都是我后来制定的。虽然工作比以往辛苦,但我觉得我在专业领域有了长足进步,收获比失去多。

所以,当你周边的同事或者朋友,一边埋怨工作没前景,一边对创业蠢蠢欲动时,你不需要眼红,把所有心思都投在了能力提升和业绩最大化上,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终究会把那些职场上三心二意的人抛到身后。

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工作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不是赚份工资解决生存,不是身份和地位,而是资源和机会。你进入一家企业,这就是给你提供资源和机会的平台,最终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

培养职场垄断力

笔者:一个人要在职场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您有没有一些具体建议呢?

郑芳群:我认为一个职场人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还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实力,也就是说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生存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一个人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价值体现,每个阶段的价值都是对该阶段需求的对价。

现在职场中流行一种说法,叫作“职场垄断力”,它代表着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不可替代属性。它是一个职工综合能力和对组织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职工职业安全的一种资本。就其外在表现来讲,就是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要领先他人,也就是说要比别人懂得更多,做得更好。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职场中,如果一个职工只抱着做一个小职员的心态,时间长了肯定会害人不浅。你会发现工作几年后,你的工资是没涨过的,你的职位是没有变动的。甚至你会发现,公司今年刚刚招的一批新人,竟然都升职加薪,成为了你的直属上司。

因此,职场人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职场技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做精。比同行的人做得好不说还要比他精。要达到一个标准就是,比如你精通PPT,当公司领导和同事,一说到好的PPT,或者有需要做什么工作的时候,第一个会想到你。让你精通的工作技能,成为你在同事之间和公司中的一块活招牌,成为你身上最闪亮的职场标签。

当然,在打磨自己的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去关注本行业的大咖,多向他们学习取经。当你的专业技能水平达到本行业前几名的时候你才具备了真正的“职场垄断力”。这个时候,无论你选择继续在企业深耕,还是选择创业,都将不是难事。

采访随感

将“打工”心态转换为杠杆思维

真正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并非是创业还是打工,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在职场中,我们往往会选择外企、国企,甚至创业,认为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就万事无忧。但需要看清真相的是,平台的光芒不属于自己。

事实上,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从一线岗位的打工开始的。大家熟悉的罗胖、凯叔、樊登、刘润,他们都是从普通职位做起,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加上自己不断学习和努力,得到能力提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因为他们从没有懈怠过,他们也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和进步,最终机遇找到了他们。

我们需要摒弃求安稳、求靠山的心态,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职场中,只有依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将 “打工”心态转换为杠杆思维。利用平台,把自己的能力尽可能提高,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能力有了,机会到了,你就成功了。

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 郑芳群

猜你喜欢

体制机会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给进步一个机会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