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2017-11-27石鑫岩
◆石鑫岩
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
◆石鑫岩
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但是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却呈现一种不平衡的状况,在国民总体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本文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三者直接的关系出发,探讨影响收入分配的原因以及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机制。
发展战略;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工业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短短几年内GDP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但是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的是国内的收入分配结构,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差距在持续扩大,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断变化,产业结构是由发展战略包含的多种要素所决定的,20世纪以来重工业产值占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攀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值却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受到轻重工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影响,由此本文探究了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一、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经济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收入分配,两者存在着直接的密切联系,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市场化程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要素,技术要素等等,产业结构能够改变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对社会总体收入分配产生了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初始发展阶段过程中,第二产业总是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第二产业来维持大部分民众的平均工资水平来过渡完二元经济结构,所以在这个发展的前期必然会出现经济收入差距扩大化,一旦劳动力由原来的部门向另一部分流动时,社会总体收入分配必然也会产生流动,以一种倒U型形态转变,这种部门劳动力的转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产品需求的变化造成的,劳动力的需求转换快于这种流动的话,就会增加社会失业人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出来当前的社会需求,但是也会扩大收入的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地区收入差距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西部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中西部省区致力于比较优势化发展,增多投资来调整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够依靠比较优势进行,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要素,如技术、劳动力等,降低了这些企业的生存能力,需要在政府的补贴和扶持下得以生存发展,在长期的发展下达不到应有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影响了收入分配,不同的生产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东部沿海聚集的制造业会使产业结构发生一种不平衡的状况,越来越多的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这个地区上发展,逐渐扩大了地区差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可能地缩小地区差距就要将制造业向西部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促进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收入分配反过来也能对产业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收入是决定个体消费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消费商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受到收入分配变化的作用,通过对商品需求结构的转变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工业化进程。当一个国家的收入呈现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时,民众对于消费的商品具有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当中产阶层产生后就成为了工业产品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如果收入分配太过不平衡,财富都聚集在少部分人手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较多的人会选择进口奢侈品而不会对国内工业产品具有需求,所以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会降低了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程度,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业化进程。但是收入分配的过度平等也会影响到工业化进程,人均收入在绝对平等的情况下会降低,只能够维持对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而对工业化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第二产业成为了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一产业比例持续下降,在21世纪初期每年几乎下降0.9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传统农业进行了优化升级,农业朝着集约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同时附加值也有所提高,各种乡镇企业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下不断扩大规模甚至达到跨国经营,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在21世纪初就达到45.29%,仅次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这种产业结构的状况下,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经过了三种不同的阶段,从平均增长到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扩大收入差距,从1993年之后居民收入增长率达到最大值,在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阶段后扩大的速度持续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总量在不断提高,但是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成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之一。
总的来说,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之间呈现一种互相影响的状态,通过收入分配对产品需求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新形成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影响了收入的功能性分配,对原来的收入分配进行了调整,这一系列的作用机制会将原先就存在的平等或者不平等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战略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发展战略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引导而采取的某种发展措施,例如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企业选择的发展技术与本国的优势相一致,与之相反的则是赶超战略,发展一国较为劣势的技术和产业,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低收入的情况下支持企业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这就是一种赶超发展战略。
(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通过建立一种模型来进行不同发展战略的具体分析,将给定工资水平设为W1,个体最大值收入设为k,当j=1时代表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当j=2时代表了资本密集型技术,下一代人的初始财富为Kit,农民由于选择传统的生产技术,这种生产技术能够生产出的单位产品用w来表示,利率用r来表示,收入由以下公式所反映:
对于企业家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出用q1表示,资本密集型产业单位产出用q2表示,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存量分别用Kit1和 Kit2来表示,其收入公式为:
农民、工人和企业家的收入不同,企业家会利用本身所具有的财富并进行投资,所以工人和企业家之间的收入差异为
当企业家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技术时,符合政府发展战略的发展方式和最大化利润的生产技术能够提高收入差异,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也会造成部分收入的差异。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下,W1>q1-q2时,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回报率比资本密集型技术低,企业家会优先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进行发展,当两者相等时,无论选择那一种技术都获得相同的回报率,当W1<q1-q2时,企业家通常会优先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行发展。低收入国家通常会采取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收入国家会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一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这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产业结构和技术。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如果一国政府实行赶超发展战略,例如低收入国家会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鼓励和扶持资本密集型技术发展,这属于一种赶超发展战略,用T来表示税收额度,S表示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在资本密集型技术中的投资用KX来表示,在资本密集型技术发展中政府所给予的补贴越小,投入到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资金越多即KX=T/S ,在这种发展战略下企业家会优先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农民和工人的收入为:
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状况下,无论是企业下、工人还是农民的收入都需要减去税收额度,由此获得的福利和收入都小于比较发展战略下获得的福利和收入。
三、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当政府选择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时,低收入国家在初始发展阶段会开始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民不断向工人转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流动到工业部门中去;其次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时期工人的工资水平较高,收入差距较低;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时企业家既选择投资劳动密集型技术,也会投资资本密集型技术,但是后者所使用的资金比例不断攀升,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获得的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国家的产业结构在这一阶段会不断优化升级;在最后一阶段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所聚集的资源更多,工人工资水平持续上涨,国家摆脱了低收入发展的困境,两端的收入水平并不会持续扩大。
如果政府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这样一种赶超战略的作用下,初始发展阶段就开始注重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劳动力的供需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平均水平工资降低会扩大企业家与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可能导致工业化进程缓慢,扩大收入差距的原因不在于产业结构自身的转变,如果工业化发展过度才会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政府的干预政策会加剧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衡性。
随着各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近些年来更是出现能源危机,第二产业会对能源产生最大的消耗量,例如石油加工业和化工业等,能源的消耗情况会影响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现阶段较大的能耗和能源消费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会产生各种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电力、建筑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最多,各种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产生的废水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所以要及时调整投入产出结构,优化资源使用方式来减少环境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限制,例如我国湖北省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江河水源污染问题,甚至出现酸雨问题,这些都是工业废弃物的过度排放,所以在应对这些问题时严格督促企业控制废弃物的排放,优化升级一些高耗能的产业,降低环境污染的情况,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2013,12(3):1109-1140.
[2]温涛,王汉杰.产业结构、收入分配与中国的城镇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134-143.
[3]丁元,周树高,贾功祥.我国就业的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4):139-143.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