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教育的风景守候教育的美丽
——我的成长感悟
2017-11-27◇王薏
◇王 薏
触摸教育的风景守候教育的美丽
——我的成长感悟
◇王 薏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我已经站在讲台上22年了。不管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还是在寂静清幽的夜晚,我留心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在用热爱与坚守品味着教育的真谛。22年来,有苦、有乐,有笑、有泪……正是一份对于教育的坚守,让我不断地触摸着教育的风景,用心守候着教育的美丽。
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源于我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对她,我至今记忆犹新。她爱学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她可以让不喜欢学习的学生爱上学习,让调皮的学生变得听话,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茅塞顿开。她的教学艺术精湛,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伟大,觉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源于这份心底的向往,1994年我放弃了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带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憧憬,毅然选择了师范学校。我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我有理想的那一刻起,便选择了教师的职业。”随着时间飞逝,我更加眷恋三尺讲台,每每走进课堂,我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与冲动,看到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充满期待的眼神和渴望发现的神情,我总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喜欢苏轼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是这份坚持,让我恪守一份宁静,保持一份淡定,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让我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矢志不渝。
育人——读懂孩子,学会等待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读懂每个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与优势。在对“个别儿童”的转化过程中,我坚持“爱心+科学”的策略。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尊重与肯定,都渴望获得关爱和成功。学会等待,是我读懂儿童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给予过高的期待,要承受住他们的“反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少给他们一些责备,多一些肯定,少一些质疑,切忌拔苗助长,要给孩子们一个“学会”的过程。在我曾经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轻度智障的学生,考试从未及格过。有人劝我放弃,但我想:这个孩子虽然与正常孩子相比显得迟缓,但他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怎么可以说放弃就放弃呢。于是,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时常多给他一些真诚的鼓励和悉心的呵护。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名轻度智障的学生的数学成绩破天荒地达到了及格水平。很多人连称“没想到”!而我知道这背后我们付出了多少。当学生遇到困难之际,要送去一份温暖;当学生出现偏差之时,要送去适时的引导,这就是用生命呵护生命。从教多年,我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一份童趣,我欣赏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赞叹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变化,让教育真正闪烁人性的光芒。
课堂——创设冲突,引发对话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的艺术。2008年,我成为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首批成员,跟随吴老师开展了“儿童数学教育的研究”。她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不断思考与实践影响了我,教学中我站在儿童的立场审视一切,不是以教督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我的课堂里经常会出现因“辩”而出现的“打嘴架”,激烈争论中迸发出的是真思考。
曾经,六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扇形的认识”变成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当屏幕上出现“请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是不是扇形”这一问题时,班里的学生分成两个阵营,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我并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1名代表发表意见。代表反方的李强同学首先开腔:“这不是扇形,是半圆。”代表正方的赵红同学应答道:“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涂色部分有没有一条弧?”李强回答:“有。”“这条弧的两端是不是连接着圆的两条半径?”赵红步步紧逼。李强应答:“是啊。可是它的圆心角等于180°呀。”赵红随手翻开教科书读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作扇形。有没有说过圆心角不能等于 180°?”李强停顿了一会儿,小声说:“没有!”赵红追问:“既然没有说,那你认为涂色的部分是不是扇形?”看来,用定义进行判断是解决此问题的最好办法。在我看来,学生“打嘴架”是个乐事。正所谓 “理不辩不明”,学生通过“打嘴架”,学会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反思问题,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这样新奇的教学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变得有意思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我感染孩子,孩子也在感染我。
研究——源于实践,回归课堂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工作,才能搞好教育。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时刻保持着“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状态。在“十一五”期间,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我参加了国家级课题“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研究”,并把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点,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此课题获北京市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十二五”期间,我独立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课堂学生有效参与策略的研究”,透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反观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教师要做前测,在对比中用数据说话。我总结出了有效参与的策略体系,主编的《有效参与撬动生命课堂》一书已经正式出版。“十三五”期间,从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的研究”出发,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我独立申报了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领老师们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围绕学校六大主题建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原则和流程,以期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提供操作范式。在研究的同时,我注重反思,勤于动笔。40余篇文章被登载于CN刊物。参与编写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专题解读——小学数学教师研修指南》《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等十几本书。出版个人专著《坐看清泉洗逸璞——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与实践》。2016年,我入选第四批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对象。
记得,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长的道路是艰辛的,心中的事业是需要坚守的。回望来时的路,是一条苦与乐交织的路,更是一条永不言败、锐意进取的路。从初出茅庐的教师走到今天,我会继续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触摸教育的风景,用心中的热忱不断守候教育的美丽。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