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价值的融合与传承①

2017-11-27毕玉祥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俗全民功能

毕玉祥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健康中国背景下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价值的融合与传承①

毕玉祥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该文以“民俗体育”为切入点,以其健身、娱乐、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角度,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功能价值的本质,对民俗体育的功能价值进行挖掘,使民俗体育活动的休闲娱乐、健身功能够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公共服务职能,为逐步建立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协作共享机制,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下全民健身工程和“文化强国”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开展建言献策。

健康中国 民俗体育 健身功能 回归

“健康中国2030”[1]和全民健身计划[2]中提出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3]中提出发展传统体育,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我国体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要远远低于城市体育人口,目前仍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包括了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合理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体育活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功能价值,对于开展区域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民俗体育的地域性、传承性特征,将民俗体育推广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扩大参与人群,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

1 我国民俗体育现代功能研究

在《体育概论》中,体育的功能界定为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调试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发育、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等功能[4];钟敬文等学者将民俗功能划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而民俗的调节功能,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然而这种调节作用已远远超过了体育的自然质[5]功能。因此,我们在结合体育研究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民俗体育功能的或然性[5]使其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将民俗和体育的功能进行适度的整合,正如此,民俗体育具备体育文化系统的自我造血机能,能够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自我运营。一直以来人们对体育本质功能的探讨经历了“增强体质说、强化体能说、健身、健心、益群说”[5],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俗体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人民群众寓教于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握具有时代特征的健身、养生和民族融合等功能,才能将民俗体育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团结、维系族群稳定,构建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功能本质体现出来,才能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本质意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现代化演进导向

2.1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民俗体育的流变是在一定历史基础上积淀下来的,民俗体育功能创新应当是建立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民俗活动的维系功能和娱乐身心功能一直备受民众所接受,当现代体育功能与传统民俗体育相结合时,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才会成为社会共识,因此,逐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扩大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者群体,通过社区推广为全民健身运动,进入学校成为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使普通群众接纳并喜爱民俗文化,理智对待外来体育文化和本土文化,民俗体育才能进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优胜劣汰发展模式。

2.2 与全面健身相结合

人民群众是民俗体育活动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体育具有民俗的娱乐功能,同时又具有体育的健身功能。因此,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民俗体育扎深土壤,扩大主体功能的基本途径,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的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全民健身的要求是相吻合的。民俗体育在进行娱乐身心功能的同时,其对社会群体的维系功能也在同步进行,体育活动已成为民众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3]提出深入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对传统文化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使民俗体育项目逐步向大众普适化转变,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民俗体育的传承重在民族意识的培养,民俗体育在学校的广泛开展,有利于新一代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民俗体育文化。因此,学校体育对于民俗体育的挖掘和保护有着其他形式不具备的终身教育优势,它可以很好解决传承人和传承者的关系,弥补社会传承这种机械式和耗散式的缺陷,其具备的时间优势,是推动民俗体育从原生态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普及的有效助力。目前,龙狮运动已经进入高等院校,在学校体育中得到规范的整理和完善,正逐步走向国际体育赛事舞台。在未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借助学校体育与民俗风情结合,对民俗体育的形式内容加以提升和改造,使其能够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体育锻炼方式。

3 推进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回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3.1 加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互动

民俗体育是民间民俗文化融入生活的运动形式,是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运动意识形态表现。因此,加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工程的联动效应,一方面,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广大乡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提供普适的健身形式;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推行,为实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物质基础,民俗体育的普适性有效解决全民健身工程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等问题,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充分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全民健身工程为民俗体育提供了继承与发展的平台,缓解了目前因文化入侵带来的威胁,同时提升了民众对民俗体育等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这为国家非遗工作中传承实践环节提供思路参考。

3.2 构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路径

构建文化传承平台,实现传承主体的现代化转型。现代民俗体育活动面对的是市场经济文化环境,这也是民俗体育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民俗体育的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主体的现代化转变,要保护性扩大传承人与传承者群体,推动传承载体由民间主导转向城乡同构,坚持创新性生产保护。在遵循民俗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民俗体育结构要素同社会经济适度融合,使民俗体育的经济功能得到发挥,同时也为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物质基础。重视挖掘和创造,使民俗体育成为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内容,推动民俗体育活动进学校、进社区,利用现代化赛事活动的组织形式,促进民俗体育的群众性与竞技性融合,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开展具有传统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打造社区、乡村健身活动品牌。

3.3 推动民俗体育全民健身功能的现代化转型

冲突与融合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生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民俗体育的功能现代化发展在对立和谐、冲突融合中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理性化调整、扩充和解释,民俗体育一直体现着为“民”所用的社会价值,目前民俗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从传统的“无意识”转化为意识主导健身,民众对身体健康意识的增强转向对身体健身的追求,促进民俗体育健身功能从隐形向显性转变,如今社区文化的盛行,民俗体育活动应牢牢把握广场文化发展的契机,在娱乐身心过程中保持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的维系功能。因此,促进民俗体育的娱乐身心功能的扩大化,不断推进社会维系功能提升国家认同作为今后民俗文化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3.4 促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认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中自身文化的失传和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这反映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城市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步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土壤,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的融入促使部分农村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向城市社区迁移。因此,建立具有本民族文化基础,能够密切回应社会现代化基本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现代体育文化体系,需要借助全民健身工程所创造的平台,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强民族自身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认同和适应空间,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融入生产生活,通过全民健身路径得到进一步实施,更好的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和任务。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一个民族精神和物质的历史痕迹,而全民健身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民俗体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之根,其功能价值更担负着一个民族全民健康的重任,体育民俗化和民俗体育化都是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意味着民俗体育应当重新找回自身的特色,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从本民族传统体育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全民健身价值,使之“民俗”成为一种很好的载体,承载着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任务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建设。

[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N].人民日报,2016-06-24.

[3]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4]杨文轩.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G812

A

2095-2813(2017)08(a)-02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214

毕玉祥(1991,1—),男,汉,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俗全民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全民·爱·阅读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民俗中的“牛”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漫画民俗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