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与锻炼行为研究述评

2017-11-27茜,杨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向主观态度

邱 茜,杨 剑

计划行为理论与锻炼行为研究述评

邱 茜1,杨 剑2

计划行为理论为锻炼行为的理解和预测做出了其他理论不可替代的贡献,并为科学有效地制定锻炼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该理论强调态度、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关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基于该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预测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当前我国基于该理论的干预研究多与其他理论相结合,通过知识传授等形式对个体的意向、态度等认知层面的因素进行干预。

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

计划行为理论是当前理解和预测锻炼行为最为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业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锻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理解、预测锻炼行为,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本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了解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我国锻炼行为领域相关的干预研究,为制定适应不同人群的锻炼行为干预方法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1 计划行为理论在我国锻炼行为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在国外学者应用计划行为理论理解、预测锻炼行为,制定科学有效地锻炼干预计划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李京诚率先基于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了研究,预测高校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分析该群体参与锻炼的内部心理机制[1]。继而,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从起步阶段的解释和预测行为的相关研究到近年来的干预研究,该理论为我们解释了行为、态度、意向、行为控制感之间的关系、影响因素、影响路径。近年来研究人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多方面分析不同学段、不同人群(中小学、青少年、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运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沈梦英将计划行为理论与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相结合,欲建立一个即可预测锻炼行为又便于提高锻炼行为的干预模型,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意向和锻炼行为进行干预,行为意向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提高动机促使无意向的被试形成锻炼意向,有锻炼意向的被试形成具体可行的锻炼计划。锻炼行为主要是通过提供被试处理行为障碍的相关策略或资源,减少被试停止或退出锻炼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被试的活动水平明显更高[2]。在计划行为理论与健康行动过程理论相结合构建的新模型的基础上,冯玉娟将自我决定动机引入新模型,研究新模型对大学生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大学生[3]。韩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法比较大学生与高中生锻炼行为、锻炼意向、运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各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高考带给高中生的压力可能是产生此差异的重要原因[4]。项明强则对小学生的行为和意向进行了干预研究,干预前后进行量表测量,干预方式则是通过传授锻炼行为的相关知识、制定锻炼计划、教师对锻炼计划进行评价反馈、鼓励学生实施锻炼计划的方式来完成。研究结果表明,较控制组而言实验组被试的锻炼水平显著提高且干预效果长于30天,同时实验组被试30天后的锻炼意向显著提高[5]。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预测锻炼行为的研究

合理行为理论起源于投票行为的研究,后期逐渐过渡到人类单次行为的研究,合理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通常都是理性的,行为实施前会考虑该行为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影响,故称之为“合理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合理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控制感”这一变量,认为意向是行为最好的预测变量,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感制约着意向,行为控制感即可通过意向间接作用于行为,也可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并指出个体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越多,预期的障碍越少,个体对行为的主观控制感就越强。

2.1 回溯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

在探究锻炼行为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采用回溯性研究设计,即通过调查对象的回忆来测量个体过去某段时间的锻炼情况及各变量。基于该理论Courneya等人(1997)采用回溯性研究设计,分析影响决定被试康复治疗过程中参与锻炼的因素。研究人员使用自编量表对110名直肠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锻炼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各变量进行回溯性测量。结果表明,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影响被试的锻炼行为,且锻炼态度影响被试的意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态度越积极,行为控制感水平越高,锻炼意向越强,被试参与锻炼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针对直肠癌患者制定康复锻炼的干预措施或计划。

由于回溯性研究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即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性),并且个体当前的态度、感知会对过去的态度、感知的回忆产生影响。个体的锻炼态度和主观规范很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当前的锻炼态度或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很可能对以往锻炼态度的回忆或社会支持的感知产生干扰性影响。Courneya等人(1997)的研究发现,当前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感对个体回忆6个月前相应行为存在干扰性影响。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不再使用该研究方法,而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以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

前瞻性研究设计是一种通过测量个体当前的某些变量(如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及意向等)来预测行为的研究方法。Brenes等人(1998)考察了计划行为理论对老年人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该研究以105名(平均年龄68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前两周完成各变量的测量,对被试的锻炼情况进行纵向追踪调查,但研究结果显示仅有行为控制感能预测锻炼行为,且仅有行为控制感能显著预测锻炼意向。Courneya等人(1999)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对直肠癌患者术后4个月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研究者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中的各个变量和直肠癌患者的锻炼状况,自行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并通过每月一次的电话回访来测量影响被试行为的各个变量[6]。该研究表明,较手术前,被试在术后4个月中报告出的锻炼强度较低。此外,术前锻炼状况、意向及行为控制感是直肠癌患者术后锻炼行为的最好预测变量,并且在该研究中,只有态度对意向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在应用计划行为理论预测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中,诸多研究结果都证实了该理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例如,Wankel等人(1994)认为,行为控制感可以预测不同年龄组的锻炼行为意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控制感和主观规范会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态度的影响作用却有所下降。Courneya(1995)在老年人参加锻炼的情境中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与锻炼意向显著相关,而锻炼意向是锻炼行为最好的预测变量[7]。Wankel和Mummery(1999)针对计划行为理论的各个变量,对4 000多名加拿大市民做了大面积的人群调查,结果发现在预测身体锻炼意向方面,不同年龄组、性别组被试的锻炼意向随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控制感对锻炼意向的影响度为25%~35%。Rosen(2000)则研究了习惯性静坐的大学生,结果表明锻炼行为意向是大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最主要、最有力的预测变量。Dean等人(2006)研究影响老年人力量锻炼的因素,结果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与锻炼意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与锻炼意向的相关关系尤其突出。此外,锻炼意向是老年人被试参加力量锻炼最好的预测变量,较态度而言,主观规范对锻炼意向的影响更大。Dean认为出现此结果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在测量中大多报告出参加力量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进社会化。所以,主观规范对于老年人参加力量锻炼的重要影响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也有研究证实该理论对长期体育活动行为的预测效度有限,仅能预测变异的13%[8]。

部分学者尝试应用该理论预测个体的锻炼行为坚持性,如Courneya等人(2004),采用随机控制实验检测计划行为理论对直肠癌病人的锻炼坚持行为和退出行为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锻炼的基础变化阶段是锻炼坚持性行为和退出性行为最强的预测变量,被试的工作状况(如是否全职)会对锻炼坚持性产生消极影响,且癌症治疗期间锻炼行为坚持性明显降低。Christopher(2005)对随机抽取的94名锻炼者展开了为期12周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控制感对锻炼意向和实际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计划行为理论对个体锻炼坚持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且12周后,被试的主观自我控制感得到了提高。

2.2 综述与元分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元分析。Godin指出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感是影响意向的三大变量,意向和过去锻炼行为是预测未来实际行为的有效变量。Godin(1996)等人对56篇有关应用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计划行为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个体的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对意向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Blue(1995)分析了符合其研究要求的,有关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和锻炼行为关系的23个综述性研究,该结果肯定了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并指出计划行为理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更佳,在锻炼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更广。同时,Blue建议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锻炼行为干预措施或计划。

在一项元分析中,Hausenblas等人对符合其要求的31篇有关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研究对象总人数超过10 000名)进行了元分析,并统计出两个理论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效果量[9]。在该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对意向、行为与各变量之间的效果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意向—态度的效果量最高为1.22,其次是行为—意向、行为—行为控制感,意向—主观规范之间的效果量中等0.56,而行为—主观规范之间的效果量接近于零。

Sheeran(2001)等人对以往应用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对意向的预测率达到了50%,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对健康行为转变的预测率处于20%~40%之间;并且当控制意向时,行为控制感仍能对行为的预测效果产生积极且重要的影响[10]。Hagger等人(2002)分析了72个基于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锻炼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意向是预测行为较好的变量,自我效能和以往的锻炼行为能提高意向、行为控制感对行为的预测效果。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促进锻炼行为干预的研究

Kate Kelley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随机抽取门诊355位65岁以上老年人(如失禁、中风、跌倒等)被试,通过发放健康生活手册进行干预来分析健康促进干预方法的效果[11]。被试随机分为健康生活手册的干预组和满意度问卷调查的控制组,前测以问卷量表的形式完成,两周后进行电话回访,分别对被试的认知和行为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研究显示干预组被试的行为控制感、意向、行为显著提高。干预组100个被试中63人设置了健康饮食目标,34人设置了体育活动目标。健康饮食目标中只有62%的被试成功完成了健康饮食目标,30%部分完成,8%没有完成目标。而体育活动目标则只有50% 的被试成功完成目标,26%部分完成,24%没有任何变化。Kate Kelley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干预组被试的人数受限所致。然而,在另一个随机控制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较控制组而言,运动干预组被试的锻炼行为、锻炼意向及相关认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却不存在效果方面的差异,且意向和行为控制感可对锻炼行为产生调节作用[12]。

4 结 语

计划行为理论从投票行为的角度为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锻炼行为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大量研究均证实锻炼意向和行为控制感是预测锻炼行为的较好变量,而个体的锻炼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感又影响着锻炼意向。在预测性研究中,不同变量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人群锻炼行为的预测效果不同。因个体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故在干预性研究中多将该理论与其他行为理论相结合,对个体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干预。且主要通过知识传授等形式对个体的意向、态度等认知层面的因素进行干预,认知因素随个体的心理变化较大,个体退出或停止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所以同一问题不同研究结果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该理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是一致认同的。研究方案应针对各区域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行为,制定适合多层次群体的干预以提高个体的锻炼行为。

[1] 李京诚.合理行为、计划行为与社会认知理论预测身体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9(2):35-37.

[2] 沈梦英, 毛志雄, 张一民.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HAP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J].体育科学, 2010(12):48-54.

[3] 冯玉娟, 毛志雄, 车广伟.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预测干预模型的构建:自主动机与TPB扩展模型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5):72-76.

[4] 韩 旭, 冯玉娟. 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行为干预策略的群组差异——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2):86-92.

[5] 项明强.小学生锻炼意向和行为的促进策略:基于TPB的行动计划干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5):14-20.

[6] Courneya K S, Friedenreich C M, Arthur K, et al. Understanding exercise motiv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1999,44(1):66-84.

[7] Courneya K S. Understanding readiness for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individuals: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Health Psychol, 1995,14(1):80-87.

[8] Plotnikoff R C, Lubans D R, Trinh L, et al. A 15-year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o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in a randomized national sample of Canadian adult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2,13(5):521-527.

[9] Hausenblas H A, Carron A V, Mack D 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ies of reasoned ac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 to exercise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7,19(1):36-51.

[10] Sheeran P, Conner M, Norman P. Ca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xplain patterns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J]. Health Psychol, 2001,20(1):12-19.

[11] Kelley K, Abraham C. RCT of a theory-based intervention promoting healthy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st out-patients older than 65 years[J]. Soc Sci Med, 2004,59(4):787-797.

[12] Hill C, Abraham C, Wright D B. Can theory-based mess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cognitive prompts promote exercise in classroom settings?[J]. Soc Sci Med, 2007,65(5):1049-1058.

ResearchontheOverviewofPlannedBehaviorTheoryandExerciseBehavior

QIU Qian1,YANG Jian2

The contribution of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s irreplaceable by other theories, and setting up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xercise intervention strategy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value. The theory emphasizes the role of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behavioral control in behavior, and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ehavior. In this study, the literature review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 research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predictive researches and intervention studies. At present,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is combined with other theories, and it interferes with the cogni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ntion and attitudes of the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form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Behavior; Attitude

2017-09-08;

2017-10-18

邱 茜(1990-),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心理学。

1.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G804

A

1008-2808(2017)05-0079-04

猜你喜欢

意向主观态度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健身气功·大舞干预对大学女生身体意向的影响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