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个性培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7-11-27张晓鹏

少年体育训练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体育评价

张晓鹏

(太原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12)

学生个性培养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张晓鹏

(太原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原 030012)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才,需要具备鲜明个性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个性的形成与培养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个性好的人精力充沛,能让自己在面对挫折及压力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并发挥其潜能。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亦将学生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话题,通过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从学生个性培养视角出发,探讨体育教学改革与学生个性培养的关系,以及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举措,无论是对人才的培养,还是对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体育教学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

兴趣爱好是学生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体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也各有差异。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及其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掌握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发展他们的兴趣,因势利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注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的针对性,让更多的学生在努力后实现体育运动目标,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终身受益。同时,体育运动项目多为两人或几人合作完成,因此,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性格、团结协作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也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现代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个性发展的误读

个性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让学生特立独行,也不等同于学生特长。因此,基于学生个性培养视角的体育教学改革,并非是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学生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与教学制度的约束下发挥主体性作用,而不是自己肆意妄为,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实施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同时,教师还应正确理解学生个性,而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特长,不是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特长,而是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2 成才标准定位不准

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但这种全面发展不是要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技能。若体育教学要求学生既具备爆发力,又具备耐力,既要求学生会打乒乓球,又要会踢足球,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体育教学效果,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个性的目的。

2.3 教学方式落后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体育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体育技能知识,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娱乐性特征。实际上,体育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户外,为学生发展自身个性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平台。由于受到灌输教学方式落后性的影响,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个性。例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要求几名学生配合完成,而配合的教学方式应不断变化,若教师一味地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就会使学生思维被禁锢,对学生个性培养造成负面影响。

2.4 评价标准问题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并以考试成绩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已经明显不再适用于素质教育模式。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是完全以时间为标准衡量学生长跑技能,以距离为标准衡量学生跳远技能,忽视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考试时的精神状态、训练积极性以及个体差异,这无疑会阻碍学生个性培养。

3 基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体育教学改革举措

3.1 改革体育教学管理体制

体育教学管理体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体育教学工作效率,提升体育教学效益。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也日渐向科学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已明显与当前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因此,要做好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提高人才质量,就要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建立配套和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这同时是保障体育教育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基础。如今,新课程教育体系的实施及教学改革引导性政策的出台,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全面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此,体育教学应正确理解学生个性发展内涵,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教育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形成学习主动性,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转变,特别是强调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3.2 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教师自身个性更直观的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个性一般是在平时教育时或课余时间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对学生个性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学生个性中确实保留了教师个性的痕迹。体育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更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个性发展,并通过自身良好的个性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关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个性对新型师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在这种和谐师生关系下形成良好个性,并对其在未来的就业工作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个性基础。

3.3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这又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转变落后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新颖有趣的施教方法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环境条件。体育教师应不断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挖掘体育教学活动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例如,针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体育教师需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向更加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针对于性格外向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严格要求,在布置练习任务的同时还要监督他们完成;对于性格内向且比较消极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及时关注他们的优势并适当提出表扬,以资鼓励;对于性格豪放,比较粗心且不顾及训练质量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培养他们稳而专的个性,并注意掌握教学技巧。

3.4 改革体育教学评价系统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片面追求成绩的现象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应做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客观考察,使教学评价发挥其应有作用,既能够通过评价内容及评价结果来调节教学过程,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积极性等主观因素,起到鼓励学生学习的作用。在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个性的三点建议:(1)关注教学评价中的行为与态度评价,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全面性评价;(2)重视过程评价,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及学生对体育技能及体育运动的了解与练习情况,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实时性监督,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细节;(3)根据教学任务及课程安排进行多次评价,让教师通过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分析教学规律,控制好教学过程,达到学生个性培养的最佳效果。

4 结 语

体育教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教学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指出了当前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误读及在教育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从学生个性培养视角探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四项举措,以期为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提升及学生个性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新思路。

[ 1 ]郭必山,杨娜.加强大学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J ].科技资讯,2015(2):183-184.

[ 2 ]李文成.个性化发展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J ].运动,2014(10):88-89.

[ 3 ]袁文惠.体育教学要重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J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2):54-55.

G807

A

1674-151X(2017)10-093-02

投稿日期:2017-07-29

张晓鹏(1980~),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田径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体育评价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