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7-11-27韩柳
韩 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韩 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健美操本是一项能够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和培养良好气质的运动方式,然而在高校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因而也就不愿意在此方面投入过多,从而对健美操在高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本文就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我国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历程
健美操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运动方式,在进行这种运动时,需要加入背景音乐,它不仅能够使人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为人们带来快乐。在我国,健美操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在北京体育学院得到了首次尝试,高校对此十分重视,还特地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关于健美操的实践开发,随后风靡于全国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上海体育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健美操课程,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但仍然得到了广大学生群体的支持与喜爱。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有氧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全国健美操锻炼标准》,正式将健美操作为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为更多人所了解。基于此,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健美操课程,并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使其更加具有活力与美感,更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随后,健美操的发展速度十分之快,获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在各大高校开设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有健美操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和辅助教学。课程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内容,也是健美操能够得到具体实行的有效方式,并且它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
2 健美操教学的意义
健美操,顾名思义,不仅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美感,通过这一运动方式,能够有效增强人的体质,同时还能培养人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气质上的美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它比起外在的美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而健美操的锻炼就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使其展现出真正的美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也是受到许多大学生欢迎的原因,因为其使学生对美的追求得到了满足。
3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授课基本上是在体育课上进行,教学时间通常一周只有一节课,而课程安排的少就自然不需要过多的教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许多高校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时间较短,仍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师资力量的建设程度。另外,许多高校中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教师本身在专业能力上就十分欠缺,这对健美操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3.2 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两种:(1)教师首先在学生面前演示几次,然后由学生自己去练习,直到掌握为止,这一种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十分有用;(2)教师把所要练习的内容交给学生,然后留给其足够的时间对着镜子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进行观察,如果发现学生动作错误会及时进行纠正。但这些方法太过程式化,把教学变得非常死板,不利于学生的灵活学习和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热情。
3.3 教学场地和设施不齐全
健美操场馆的开设与设施的齐全是练习健美操的前提,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减少损伤的发生。然而,大多数高校都未专门开设健美操场馆,也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基本是在操场进行,这自然无法使健美操运动得到施展,进而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
3.4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十分枯燥,往往是几个简单的、固定的动作让学生反复去练习,虽然在其中逐渐加入了瑜伽等元素,但在教学内容上仍十分传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彰显个性的时期,这样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得健美操不能在高校全面地展开,抑制了其发展。
3.5 高校领导人没有予以重视
许多高校的领导人目前还没有认识到练习健美操的重要性和其对学生所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这直接影响到高校对健美操的投入力度,因此许多高校都存在着教师资源短缺、教学设施不齐全以及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等教学特点。由此可见,领导人的重视程度对于健美操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无法得到领导人的支持,对健美操的教学来说会造成十分严重的阻碍,使其无法展开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教学,反而会使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厌恶的心理,认为其枯燥、沉闷,毫无意义,影响学生对健美操的正确理解。
3.6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
健美操虽然是一项十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但由于高校对此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且教学方式十分传统,因此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去主动参与。在许多高校,健美操都是在体育教学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的,另外还有排球、篮球、太极拳、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课程,选择每门课的人数是有限制的,因此能真正参与到健美操教学的学生数量就十分有限,加上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这些加入的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只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以便顺利通过考试。
4 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的改进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高校健美操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练习,如果教师本身就不够专业,自然不能对学生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在健美操教师的选择上,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达到相应的要求。另外,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使其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展现出健美操所具有的特点,即青春和富有活力,当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会被感染,从而使教学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发挥健美操真正的作用。
4.2 改善健美操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
改善健美操的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是目前许多高校应该重点去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健美操教学的前提。如果场地和设备不完善,就如同我们要打篮球却没有篮球场,打乒乓球却没有乒乓球台一样。许多高校认为,健美操并不需要建设特定的场馆,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满足,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会使得学生认为健美操不重要,只是一项很随意的活动,自然不利于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因此,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健美操教学的场馆和器材设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4.3 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健美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与当前的状况不相符合,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因此,对于健美操的教学,高校应当充分结合现实情况,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以传统教学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青春气息,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4.4 扩展健美操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对于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许多大学生对健康问题也十分关注,他们经常通过健身活动来进行锻炼。而健美操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不仅能够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还能培养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使其更加健康和具有活力,而这些都是基于健美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此,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富有活力,是目前高校健美操教学所应该做出的改变,可借鉴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例子,再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来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4.5 提高领导对健美操的重视度
领导人对健美操是否重视会直接影响到健美操的教学,如果不重视,自然不会在其中投入必要的资金进行场地的建设和吸引更多优质的教师,而这两者是健美操教学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高校领导人对健美操的重视度是目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健美操教师必须让领导知道健美操的重要性和其所能够对学生发挥的重要作用,要重点提到健美操对学生精神状态的改变和气质的培养,因为领导人对于学生整体的状态是十分重视的。另外,需要告诉领导人目前健美操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使领导认识到自己学校所处的阶段是十分落后的,进而激励其做出相应地改变,改善高校的健美操教学环境。
4.6 逐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于在固定的时间以体育教学的内容来进行健美操的授课方式并不喜欢,他们更愿意在自由的时间自己去学习,这是由大学生爱好自由、不愿意被过多束缚的特点所决定的,固定的教学往往让他们觉得受限,认为不够自由,这自然无法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健美操教学中。因此,高校应当改变健美操授课的方式,除了将其作为一门体育选修课之外,还可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场所和教学内容,根据他们的时间安排,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增强,并且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和娱乐性的活动,学习的热情自然会上升。
5 结 语
由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投入力度太小,使健美操教学仍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本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健美操[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 2 ]尤佳丽.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 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6-67.
[ 3 ]王洪.健美操教程[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 4 ]高金.浙江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3):60-62.
G831.3
A
1674-151X(2017)12-086-02
投稿日期:2017-10-15
韩柳(1985~),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训练及理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