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11-27吴雪明
吴雪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17)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吴雪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17)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异常、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危害事件非常之多,这引 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据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的抽样调查检测,发现10 000名中小学生中,近32%的心理表现异常。据有关报告称,我国当前青少年心理合格率仅为17%,大多数青少年心理不合格,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胆小怕事、畏惧困难、耐挫折能力差、怯懦自卑、气量狭小、嫉妒猜疑、人际交往能力差、任性不合群等,心理不良已成为阻碍青少年学习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原因都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教育,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抓住“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利用体育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行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本文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一线体育教师提供一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以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和期刊查阅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资料,以及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2 行动测试法 问卷测试量表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该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该量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分分为3个等级:标准分在1~55分为正常,在56~64分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65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进行辅导。
1.2.3 调查法 以吴江区同里中学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的方式进行,由教师指导测试,学生填写答题卡。
1.2.4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在微机上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调查中发现,学校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者占总数的52.5%,心理状态欠佳者占总数的39%,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占总数的8.5%。这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畏惧困难、耐挫折能力差、怯懦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差、任性不合群等,已成为阻碍青少年学习发展的重要原因。
2.2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占总数的35%,偏执逆反心理的学生占总数的25%,孤独自卑心理的学生占总数的39%,焦虑害怕紧张心理的学生占总数的32%。
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往往是部分身体素质较好、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运动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在教学中骄傲自大、不用心听讲、自控能力较差,对于自己完成的动作过于自信、自负。究其缘由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目标设置较低,不努力就能完成,没有体会到体育学习的成就感。
偏执逆反心理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教学过于严厉,教学方法和教育学生方面过于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产生了情绪对立。主要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或羞愧的事过于敏感等。
孤独自卑心理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不合群,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朋友,受到其他学生的冷淡和嘲笑,这也和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有很大关系。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身体素质不够好,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就是独生子女本身存在的问题等。
焦虑害怕紧张心理的学生在体育技巧教学或者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教学中,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紧张的心理,表现为遇事易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敏感而易受惊,无论是体育学习或者体育测试,都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体验。主要是由于这类教材存在一定的危险,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和胆怯的心理状态。
2.3 体育教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调查发现,体育教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学生自身性格占25%,身体素质因素占21%,耐挫力占18%,家庭因素占15%,学校因素占12%,社会因素占8%。
3 结论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转变育人观念
在当前中考的指挥下,学校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生的素质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导致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弃学、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却无从下手。所以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强心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体育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来改善学生的身心问题。通过体育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在面对体育比赛胜负的面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体育锻炼中磨砺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耐挫能力,培养勇于进取的决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2 平等对待,规范育人行为
学生的个体差异始终都存在,在教育教学中,当面对不同差异的学生时所采取的不平等教育行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例如,教师经常用讽刺语言批评学生,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否定态度,不适当帮助、鼓励等,这些不平等对待行为轻视了一些学困生的心理健康。这样的教育行为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畏缩、羞涩、懦弱、“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继而出现逃避学习、逃避与人的交往的情况。其次,在教育教学中,对于优秀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过于重视,期望值过高,导致这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一旦目标达不到,就会出现焦虑、恐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平等对待的教育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时刻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3.3 注重渗透,把握育人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出发,采用沟通法、互助法、疏导法、竞赛法、批评法、感染法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地渗透中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同时,应该积极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方法来渗透心理教育,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例如,通过游戏和比赛的竞争,来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用教材内容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名人、体育故事感化消除学生的自私、嫉妒心理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可达到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其次,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如打球、游戏、比赛等,让活动陶冶其心灵。在教学中要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采用集体、合作、竞争的教学氛围,来感染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用团队的力量激励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3.4 奉献爱心,加强育心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以爱育爱,培养学生相互理解、尊重、宽容的健康心理。在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和交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便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适时地聆听学生的心声,从一个朋友的身份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学生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真诚的叮咛和真挚的交流来关心和鼓励学生。一个微笑,可以给学生勇气;一次赞许,可使学生终身受益。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体育学科的本质,利用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比赛和游戏,在教学中实施“爱心”教育,对学生开展扎实的育人育心活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1 ]谢佩娜,张建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 J ].中国学校体育,2003(1).
[ 2 ]叶彩捐.课堂教学心理卫生浅议[ J ].中国教育学刊,2003(3).
[ 3 ]丁雪琴,高潮.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N ].沈阳: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
[ 4 ]赖天德.体育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J ].中国学校体育,2009(9).
G804.85
A
1674-151X(2017)12-079-02
投稿日期:2017-10-15
吴雪明(1966~),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