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体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探究*
2017-11-27占叶俊
占叶俊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的有关要求,教育部在2014年4月28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同年 6月 11日,教育部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针对这些文件要求,大学体育迫切需要改革。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体育现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的相应解决办法,为大学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1 大学体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高校对体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教学新思潮的涌入,再加上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专业技能知识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大。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方案中,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会成为最终期末量化考核中的主要内容,作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而体育在部分学校未得到重视,只是作为参考和形式,未被学校教育重视[1]。学生在缺乏兴趣的基础上更加不重视,迟到、消极应付、旷课现象屡见不鲜。
1.2 教学目标不够完善
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着重于体育技能的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但由于多种原因,体育教学只解决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往往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往往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与希望。健康的体质、人格以及生活方式是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各自能力的一种基本条件,而大学体育教育则是培养这种基本条件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优秀的意志品质来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已经被人们所忽略[2]。
1.3 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体育考核体系不完善为许多学者所诟病[3-6]。高校往往都是采用传统的技能、素质考核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标准,也就是结果评价。这种考核方式使那些体质较弱,刚开始接触新的运动项目的学生很难获得高分,从而影响他们练习的积极性,考核也就失去了对他们的激励作用。
1.4 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课外锻炼缺乏指导和有效管理
体育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方法多采用演示法、竞赛法,以体育技能传授为主导[7]。但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担任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自己要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还要会教,会研究,除了专项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注重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课外锻炼往往是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途径。高校往往对这一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很多高校没有经费保障,课外锻炼放任自流,好一点的高校基本采用APP、打卡之类的手段对考勤进行管理,但对于具体的锻炼方式方法没有指导,学生往往是应付了事。
1.5 学生缺乏兴趣
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教育制度、家庭、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好多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从中学开始,学生都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8]。到了高校后,学环境较为宽松、自由,使得学生更是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对大学体育也是被迫学习。近年来大学体育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多数高校都采用选项课教学或者俱乐部制,但是在没有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之前,任何体育项目在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方式面前都显得索然无味。
在高中阶段,为了提升学校的高考的成绩,提高升学率,很多学校会大大减少甚至取消体育课,而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多数学生自身也放弃了体育锻炼,这就直接导致到大学后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低。而且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对基本的体育素质技能培养不够,像基本的跑、跳、投的能力,都偏弱,以至于身高 170厘米的女生立定跳远跳不到 150厘米的现象在大学中较为常见。大学体育虽然是选修,但由于缺乏了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能,导致学生掌握新技能比较慢,体育教学难以顺利并且有效的开展[9]。
2 大学体育改革的思路
2.1 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我国大学体育政策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方面尚不成熟[10]。政策的出台必须有前瞻性,各部门、地方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宣传、资金、执行、考核监督都要有配套政策出台,这样才能提高政策的实效性,让顶层设计政策能真正落地。
2.2 明确大学体育目标
切合实际地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定位对于大学体育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确立清晰的目标后,才能据教育目标来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设置和安排。除了掌握运动技能之外,还要根据现代学生身心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像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十三五提出的“运动是良医”等新理念,一定要贯彻执行,这样对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2.3 完善评价体系
除了结果评价之外,大学体育一定要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过程才能让学生重视现在,寄希望于未来。教师也能关注到个体差异,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信心。要将学习过程,技能素质的提高作为重要的评价考核标准。
2.4 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2]。大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继续教育。除了自身学习之外,还要有定期的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全能型教师。教师对学生的锻炼一定要要加强管理和个性化指导,努力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
2.5 注重兴趣的培养,努力让体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安排中,增强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的内容,重视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交流、相互协作,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所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论是课外锻炼还是大学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更或者从学校、家庭、社区构建的结构模型都是要让体育融入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大学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道德和能力[11]。
[1]崔文轩.大学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7,03:150-151.
[2]李强.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 )2:161-164.
[3]尹文芳.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高等教育,2016,12:80.
[4]李德胜,胡振晔.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1:16-18.
[5]张锦.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的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6(38)3:345-347.
[6]顾玉芝.健康促进政策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1:62-63.
[7]马珺.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创新分析[J].学校体育学,2017,07(6)136-138.
[8]杨淑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6,11:96-97.
[9]陶军. 大学体育教育的危机与改革研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7,15:156-157.
[10]李娟,陈宝,郭宝科等. 政策学视域下我国大学体育政策现状与问题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3:1-4.
[11]黄美蓉. 我国大学体育困境与出路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7,38(3):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