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体育中广场舞扰民的社会学思考

2017-11-27左鄢世晨黄文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扰民大妈广场

左鄢世晨,黄文仁

群众体育中广场舞扰民的社会学思考

左鄢世晨,黄文仁

广场舞扰民已成为考量当前社会治理的一道难题,一边是成千上万“大妈”们的热衷,另一边又有成千上万“居民”的抗争。广场舞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广场舞扰民问题的出现也有其因果性。文章通过梳理广场舞扰民的现实表现,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广场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社会空间与社会信任的改变、集体记忆的弱化、初级群体的衰落和社会期望与自我追求的冲突是广场舞“热”的主要原因。

广场舞扰民;社会空间;社会期望;初级群体

广场舞作为一项公共文化活动,在丰富人民的体育生活方式,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的同时,扰民问题也逐渐出现,广场舞扰民已成为考量当前社会治理的一道难题,一边是成千上万“大妈”们的热衷,另一边又有成千上万“居民”发起抗争。居民高空扔鸡蛋抗议广场舞、小区停车场被广场舞占据和南京男子嫌广场舞太吵扔酒瓶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已然成为了撬动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杠杆”,把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的目光都聚集了起来[1]。广场舞扰民事件引发的冲突持续升级,规范引导广场舞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广场舞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广场舞扰民问题的出现也有其因果性。在这之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因素诱发这一纠纷的产生,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拟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广场舞扰民的成因,以便为进一步规范广场舞这类公共文化,完善公共体育文化活动,加快全民健身的稳步推进提供一些参考。

1 社会空间与社会信任的改变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城镇化发展速度惊人,初级群体、传统社区和旧的城乡区隔发生了变化,人类社会空间迭变,人与人之间社会信任度降低,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交流也自然受到了削弱。“中国大妈”已然成为中国中老年女性的代名词,不幸的是,大妈们在某种程度上却被舆论贴上了“低品位低智商”的负标签。从计划生育的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今天我们能在广场上所看到的中老年女性,可以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孤独女性”。而这第一代中人中,很多是传统的家庭妇女,留在家乡的她们,丈夫很多都去了收入更高的大城市工作,子女要么还在外地求学,要么毕业后也留在了大城市成家立业。当然,还有不少是随迁老人。而这座城市与他们的关系,既非工作地,也不再是原来的社交关系,社会空间的改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积淀下来的社会结构发生断层,原有社区的那种守望互助、相互信任、休戚与共、热心奉献的关系,依存的历史根基被破坏,产生归属感的原生形态情感被扭曲,集体记忆的城市被消解,带来的是一个区隔化和“偶然聚集”的群体或社会空间[2]。很多在大城市中生活的老人们,子女基本成为了唯一依靠,这便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实景象!她们是孤独的一代,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成为了最好的“润滑剂”。广场舞在缓解社会空间与社会信任危机的过程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它既扩大了中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又满足了“大妈们”情感共鸣,这种社交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该时期社会发展规律与大妈们的共同需求。而随着以欧美等西式文化的输出,自由化,个性化这些特征不断涌现的同时,欧美大片、圣诞节和情人节等“现代潮流”的空前高涨。“由于很多年轻人的城市生活已经被西方化了,他们非常注重维护自身的权益,跳广场舞作为压缩他们的私人空间一种体现,矛盾与冲突就难以避免了。”年轻人希望保持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下班可以安静的在家休息,不希望被噪音打扰,而中老年人则希望在广场释放自己的活力。面临着传统价值认识与现代价值认识之间的冲突与抉择,集体化的价值认识和人格品质与当代个体化社会之间的裂痕构成了这代人的文化危机[3]。

2 集体记忆的弱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商品房的推行,棚户区等旧房改造工程的落地,一二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剧增,城市新移民的不断涌入,以往熟悉的街坊邻居,都散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新移民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广场舞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失去传统的熟人社会、邻里关系后,内心相对空虚,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对外来人口而言,乡愁油然而生。在毛泽东时期,学生时代的大妈们有过被学校选拔,去到矿区、街区、广场跳舞的历史,不过在那个年代跳舞大多是充满政治色彩的[5]。一方面,在广场等户外地区跳舞可以唤起她们年轻时的一些集体记忆,这些集体记忆很多时候都已内化为她们心灵深处的敏感神经。另一方面,在一些“红色歌曲”的广场舞音乐伴奏下起舞,很多老一代人的情感一下子就追溯到了解放前,这对“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的今天何尝不是一件缓解乡愁,缓解陌生感的好事情,让“大妈们”乐在其中,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他们集体记忆的“缺憾”,消除了社会乡愁的“隔阂”。

3 初级群体的衰落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主要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4]邻里、家庭、朋友和亲属作为典型的初级群体,曾一度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初级群体通过其规范与内聚力的双重作用,对维护社会秩序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初级社会群体却趋向衰弱,初级关系也淡化了,社会的主要群体方式正逐渐被次级群体所取代。在高楼林立的电梯房中,面临家庭规模不断压缩,邻里交流不断减少,许多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凸显出短暂、间接和功利性特点。长期住在同一幢楼房的居民,彼此间的陌生感大到可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邻居”这一称呼甚至成了地理上的概念。广场舞作为一种新型社交文化,可以起到弥补“大妈”们的搬迁的落寞感,软解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认识新朋友的,重塑他们的安全感,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和激发社会活力。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大妈们热衷与此的缘由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从初级群体的衰落来看,广场舞扰民问题也考量着社会群体在正常的价值观与规则受到冲击和挑战后如何提升社会控制的问题。

4 社会期望与自我追求的冲突

“延迟退休”的呼声奔走相告,中国“人口红利”不复存在,人口老龄化真的要来了。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从1980年我国“计划生育”的落地实施以来,人口数量一直维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出现,“全面二孩”的表决即宣示着“计划生育”的打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很多长辈们也随子女来到城市,城市的中老年女性也自然多了起来。社会惯常认为“大妈”应该是位于社会边缘的,不参与社会竞争,在家帮下一代照料小孩,把持家里的生活起居。与性无关,与感官愉悦无关,类似每天记流水账一样的生活实际很多中老年女性的真实写照。而通过广场舞,她们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仍然可以尽情的一展风采,仍然愈加凸显自身魅力,收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性感”、“骨感”和“柔美”等当下社会所流行的审美元素也不断刺激着大妈们,比如穿高跟鞋子跳探戈,甚至还会模仿一些拉丁舞和爵士舞等高难度动作来彰显自己追求潮流的权利。在当前社会,以中产阶层为代表的现代都市主流群体普遍认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安静而有序的。而广场舞代表的一种热闹聒噪的行为方式显然和他们的期待有所冲突[5]。甚至有人用“搔首弄姿”和“为老不尊”等极具讽刺性的措辞来“污名”她们。社会期望的她们一般是以维护家庭稳定为首要目标,而她们去广场跳舞的这一行为却与社会期望产出现实冲突,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转型期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进步突飞猛进,新旧体制转轨尚需一个适应的过程,破解社会对中老年的期望与她们自我追求之间的冲突尚需时日,“大妈们”成为一抹“美丽的夕阳”的日子尚需时日。

5 结语

广场舞运动源于于老百姓,发展在基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同时,由于社会空间和社会信任的改变,集体记忆的弱化,初级群体的衰落和社会期望与自我认同的现实冲突。社会进程中这些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冲突是广场舞处于风口浪尖的症结所在。当前而言,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是广场舞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话又说回来,这可能也是大妈们无奈之举,因为如果有更多适宜她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广场岂会涌现这么多的大妈?广场跳舞的大妈们如果都能遵守相关规定,带着约束和规范起舞,扰民现象岂会发生?所以说,在推动公共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我们相关责任政府用于作为的前提下,公民道德素质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衷心的希望广场舞这种大家喜闻悦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相信在政策的驱动下,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包容下,希望激烈碰撞的程度能“小一些”,纠纷的声音能“少一些”。广场舞争议正考量着整个社会能否在污名与冲突中寻求出路,在后现代化思潮中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体系。

[1] 江少平.对公共治理视阈下广场舞扰民纠纷的反思[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6):38-39.

[2] 潘泽泉.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J].社会科学,2008,(7):109.

[3] 杨继星.个体化时代的集体行动: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动机诉求与矛盾冲突——以广场舞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6,37(3):84-85.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1-172.

[5] 王芊霓.污名与冲突:时代夹缝中的广场舞[J].文化纵横2016,4(2):78-79.

SociologicalConsiderationontheSquareDanceNuisanceinMassSports

Zuo Yanshichen, Huang Wenren

The square dance nuisance has become a problem for the current social governance. On one side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enthusiastic Dama, while on the other side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residents struggling. The emergence of square dance has its inevitability, while the occurrence of square dance nuisance problems also has its causa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square dance from the sociology aspect by concluding the nuisance facts.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square dance are concludes as changes of social space and social trust, collective memory weakness, the decline of primary groups, as well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expectation and self-pursuit.

square dance nuisance; social space; social expectation; primary group

G812

A

1005-0256(2017)10-0140-2

左鄢世晨(1992-),男,江西丰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学。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Fujian, China.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59

猜你喜欢

扰民大妈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大妈
大妈一枝花
广场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扰民的皮乐
关于广场舞影响力及扰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
笔误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