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夜跑健身安全问题的研究

2017-11-27方夕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作社区运动

方夕钰

城市夜跑健身安全问题的研究

方夕钰

以城市中逐渐扩大的夜跑健身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人身财产安全、虚拟组织形式、交通安全隐患、动作和负荷安全、场地和公共服务缺失等方面阐述当前夜跑运动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结合夜跑参与者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城市健身活动空间受限、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缺失、政府无暇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导致夜跑健身活动中频繁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以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做好充分准备再运动为主,呼吁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夜跑健身,加强安全宣传指导提供夜跑公共服务为辅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夜跑健身者能够安全参加夜跑运动提供指导。

城市;夜跑健身;安全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余暇时间增强体质,保持良好形体,享受健康生活成了大众参与健身运动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健身运动。其中,夜跑运动,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了许多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城市空间环境的不断扩大,为夜跑健身参与者提供了多变的跑步环境,城市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使得城市夜跑健身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夜晚在大自然中享受跑步所带来的快乐,让忙碌了一天的城市居民可以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但夜幕下也潜伏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夜跑运动发展所日益显现出来的安全问题,对夜跑运动的组织、管理、服务和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如何正确的看待并处理好夜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对夜跑运动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夜跑健身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人身安全——夜跑遇害事件频发

人身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保障,是公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他的身体完整和健康免受非法侵害,才能更好的生存于社会,更好的发挥主体效能[1]。

近年来,因夜跑而引发人身安全意外伤害事故屡见不鲜。仅2015年至2016年,知名门户新闻网站报道的夜跑伤害事件多达五起,地域分布陕西、北京、温州、合肥甚至德国。包括:河南女孩德国夜跑遇害,驻德使馆发安全警示;温州男子夜跑掉进化粪池,警示标志被人故意拿走;合肥女孩夜跑遭强暴;北京女子孤身夜跑遭殴打抢劫;其中2015年10月14日,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女舞蹈教师吕某夜跑被拾荒者杀害事件,在网络上更是引起了社会对女性参加夜跑健身运动的强烈讨论[2]。夜跑人身伤害事故多为女性受害者,孤身夜跑的女性更加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可见,女性夜跑群体的人身安全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保障这一群体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夜跑运动健康发展的阻碍。

2.2 财产安全——夜跑族成抢劫目标

财产安全指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人不经财产所有人的许可不得使用该财产,否则就是非法侵犯权利。

许多夜跑者为了增加跑步过程中的乐趣往往随身配带着手机、iPod等电子设备听音乐,佩戴电子手表测量心率以及跑步里程,这些电子设备也往往比较贵重。在一些比较安静的公园和马路,来往行人较少,灯光设施昏暗,使得携带贵重物品的独身夜跑者容易成为被抢劫的对象,被抢的通常就是那些品牌手机,名牌手表等。例如:2015年10月28日晚上11点钟,南京市民周小姐在沿着明城墙夜跑时遭遇歹徒抢夺手机。歹徒交代当晚赌博输了钱,心情郁闷,走到明城墙附近,看到周小姐独自一人就萌生了抢劫手机换钱的歪想法[3]。

2.3 组织形式安全——“网络化”夜跑组织形式需规范

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夜跑组织形式多变,更加需要确保参与夜跑组织成员的安全。

网络的便捷使得夜跑者可以通过同城论坛、QQ群、微信、豆瓣等社交平台,快速的找到跑友或加入夜跑组织。例如,不少大型社区业主论坛有“夜跑团”的信息,在平台上同一社区的跑友,可以互相交流跑步路线和经验,大家既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而夜跑组织主要是以民间自发或企业赞助的形式,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各种活动,吸收会员、发布信息。网络化的新型组织方式具有灵活多变,进入门槛低、发展速度快、传播便捷等优势特点,但同时也暴露出人员结构复杂、缺乏组织规章制度、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为了让夜跑者可以在参加各种夜跑组织时较好的维护自身利益,保障自身安全,将夜跑组织形式规范化已经迫在眉睫。

2.4 交通安全——人行道变跑道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夜跑者选择在街道、绿化比较好的道路两旁酣畅奔跑,而主干道旁边的人行道并不是夜跑族最佳的选择。马路边时刻处于汽车尾气的包围,空气质量差,可以引发呼吸系统问题,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也不能足以过滤汽车尾气中的悬浮颗粒[4]。同时,人行道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来往频繁,在夜晚路灯不够明亮的行车环境下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例如,2014年4月18日晚,上海浦东新区女子在夜跑途中因个人违章闯红灯被机动车撞击身亡。夜跑最大的影响是夜晚光线不好,来往车辆不能及时分辨夜跑者从而造成交通事故。每年,夜跑者引发交通事故的数量正逐步上升。因此更加需要规划夜跑路线,处理好夜跑族与机动车之间秩序混乱摩擦不断的问题。

2.5 动作和负荷安全——动作错误、负荷过量造成的伤害

不同的运动项目包含着系列的不同动作,且这些动作,都有着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动作的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运动竞技。

夜跑运动与慢跑运动技术动作原理相同,但初次参与的健身爱好者,技术动作容易变形,不但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反而容易对自身造成伤害。常见的技术错误动作包括:忽视支撑腿的后蹬、跑步时后撩小腿、小腿常向前踢、大腿前摆过低步幅小、落地重向前移动、跑步过程中重心起伏过大、跑步送髋动作不明显、全身肌肉紧张等[5]。初次参加夜跑运动者,希望每天都有进步,能够比前一天多跑一段距离,但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容易忽视技术动作,一味追求距离上的远,而带给身体难以承受的负担,从而引起肌肉酸痛,运动损伤,甚至横纹肌溶解症等疑似症状,这些危及身体健康的行为带来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看似简单的长跑运动,也存在危险之处,参与者必须及早了解和掌握应对方法,才能更好保障自身安全。

2.6 场地安全——公共服务的不足

公共服务包括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夜跑健身过程中涉及的公共服务主要是夜跑健身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及公共服务部门之间产生的关于健身空间划分、服务提供的冲突。

公园、街道、绿地是夜跑健身者的首选锻炼地点,但这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往往也是参加广场舞、太极拳等居民活动的地点,这就导致大家对地盘的争抢,从而引发不同锻炼群体的权利冲突[6]。另一方面,夜跑族希望相关部门可以给予相关便利,例如:延长学校操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的开放时间。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对夜跑族常去的公园、街道等场所增加监控探头,提高联防力度。增设夜跑专用跑道,创造更多可能条件,为夜跑运动的长期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受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并不能完全满足夜跑族的要求。

3 城市夜跑健身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自身安全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到位

根据夜跑伤害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夜跑健身人群自身引发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运动开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自我身体状况没有清楚的认知。临床医生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健康状况不佳,以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需要谨慎夜跑。二是没有提前规划好安全路线,无法对夜跑路途上出现的危险情况及时做出规避反应。三是有佩戴耳机、手握物品等不良跑步习惯。夜晚光线条件不佳,人的视觉能力会大大减弱,如果佩戴耳机则将听觉能力也减弱了,无法听到车辆的鸣笛会大大增加意外伤害的概率,手握物品也会分散注意力无法及时察觉突发情况,手握财物则会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四是忽视交通安全,在夜跑过程中有横穿马路、无视交通信号灯、占用机动车道等不文明行为。五是女性独身一人参加夜跑,并且穿着暴露例如:身穿紧身衣裤,露出大白腿等,容易成为色狼的侵犯目标。

3.2 城市体育活动空间受限

跟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0080个,分布在居住小区39477个(4.86%),公园5712个(0.7%),广场4987个(0.61%),三者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17%,实际上却承载着体育锻炼总人口数的71.2%[7]。2014年公布的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82种主要体育场地数量154.01万个,占93.77%,在82种主要体育场地类型中,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36.81万个(22.41%),小运动场4.42亿平方米(22.68%),田径场1.69亿平方米(8.67%),城市健身步道0.59(3.05%)。从两次普查数据的对比看出,体育设施场地数量不断增加,但适宜夜跑健身场地数量及面积所占的比例依旧较少。

从数据上看,惠及大众的公共体育场地在数量上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旺盛的体育锻炼需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激增。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体育场地空间被不断压缩减小。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的减少,使得夜跑健身者可选择规划的跑步路线更少。从而引发和机动车抢道,和广场舞人群抢地盘等事件。紧凑的空间资源已经严重阻碍了夜跑健身运动的发展,夜跑路线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以及夜跑道路、场地、设施的“质”和“量”都是促进夜跑健身运动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3.3 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

夜跑运动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时尚健身运动,由于这项运动特有的参与人数不定、活动时间较晚、活动范围广的情况,因此对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挑战。当前,政府服务部门还未对夜跑运动引起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夜跑公共服务的缺失。由于夜跑组织主要由民间自发形成,属于自发性体育社会组织,而现行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登记条件都过于苛刻,因此这些组织很难获得法律的合法性,也就更难以受到政府的直接管辖从而享有大量的社会资源[8]。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

而夜跑公共服务体系的缺失,正是过分依赖政府而忽视了民众、企业、俱乐部、社区等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面对群众复杂多变的需求,政府部门未能采用有效的管理模式,服务体系构建上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从而使夜跑健身的公共服务遇到瓶颈。

4 城市夜跑健身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4.1.1 选择适当的锻炼时间

美国一所大学的医学保健专家指出,人体最适宜的锻炼时间为下午6点至8点。经过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人体的机能逐步释放,机能对各种活动的适应水平最佳,因此在夜间跑步机体将更加适应运动节奏[9]。上班族可以在六七点下班之后,喝一杯能量型饮料,然后进行夜跑运动,运动结束后进食晚饭。但如果喜欢在饭后进行运动,一定要间隔1.5个小时,否则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严重者还会诱发其他疾病。饭后夜跑时间也不宜过晚,尽量在22点前完成。时间过晚路上行人变少降低安全系数,而且运动过晚会影响睡眠,运动结束后人体处于兴奋的状态需要一段时间平复,这将妨碍入睡时间的延长。因此,夜跑健身人群应该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4.1.2 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是夜跑者的装备,一定要选择醒目的颜色,最好是带有荧光色或反光条的衣服裤子。如果没有这样的服装,也可以购买反光条贴在鞋子和衣服上。这样行人或来往车辆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夜跑者,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10]。二是夜跑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持续时间在十五分钟以上,采取静止拉伸,十五秒拉伸一个肌群。锻炼结束之后也要有整理运动,并做好保暖。三是提前规划路线,应尽量选择灯光明亮,来往车辆较少的路段,最好是住宅附近自己熟悉的路段,不能一味追求人少而选择偏僻的小路,路面平坦很重要,凹凸不平的路面容易造成扭伤。四是做好营养补充,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一日三餐就可以补充。运动前后要及时补水做到少量多次,水温不宜过凉以免引起肠胃不适[11]。五是需要结伴参加夜跑运动,以避免人身伤害。最好随身携带防卫工具,比如小型辣椒喷雾等便于携带的防卫工具,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可以防身。六是夜跑过程中尽量不要佩戴耳机,如果一定要听音乐的话,也选择使用“夜跑专用耳机”,这种采用完全开放双耳设计的耳机,不会隔绝外界声音,可以保持对外界声音的感知,相比之下更加安全。

4.1.3 纠正错误夜跑技术动作并选择适当负荷

许多初次参加夜跑健身运动的健身爱好者,为了与同行的跑友保持一致不被落下,而进行超量运动,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严重者还将转变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初次夜跑者应每隔三天更换目标数值,逐渐加量,切不可操之过急。当身体出现感冒、腹泻等不适时,应该及时停止运动[12]。

初次参加夜跑运动者,常有技术动作不规范而引起伤害事故。这样既达不到健身的效果,也给身体造成了损伤。因此,建议初次参加夜跑运动者,请专业教练或经验丰富的老跑友,纠正错误的夜跑技术动作。也可以进行一些常见的纠正练习包括:练习支撑腿的后蹬、大小腿折叠快走练习、小腿和脚部放松练习、高抬腿和拉长大腿肌肉的拉伸练习、扒地跑和缓冲屈膝跑练习等,掌握一定的夜跑技术才能更好的健身。

同时,没有强健的肌肉力量作为支撑,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而且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平时,夜跑健身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包括深蹲、平板支撑、引体向上等。这些练习多不受场地、天气、器械的影响,操作简单[13]。

4.2 依托社区组织夜跑健身

相比于同城的夜跑俱乐部和各种夜跑组织,社区作为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夜跑活动的组织拥有更加便利的地理优势。现代城市社区功能主要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而社区服务的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进社会公共福利,其基本方式是以社区成员的自助互助为基础,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开展各种福利性质的服务[14]。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夜跑健身活动,优势在于,一参与夜跑健身者多为社区居民,彼此熟悉相互之间互帮互助有效的提高了安全系数;二社区可以为夜跑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选择社区周边的道路进行夜跑运动,有效规避了危险道路和交通拥挤路段,更加安全。以社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夜跑健身活动,夜跑安全知识讲解,是夜跑健身安全开展的有效途径,依赖于社区居民共同打造。

4.3 打造网络化夜跑信息平台

当前,夜跑社团、组织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夜跑活动十分普遍,网络夜跑组织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空间辐射面广、互动性强、参与无门槛等优势,也有组织稳定性差、缺乏管理制度、成员身份认定困难、组织活动责任认定模糊等劣势。根据其优势和劣势,提出了打造网络化夜跑信息平台。主要依托小区的业主论坛,发布夜跑健身相关信息,比如夜跑时间、地点、提供报名渠道,宣讲安全知识,发布夜跑技术安全指导文章等。目前,以微信、微博、跑步论坛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对城市夜跑健身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依托社区夜跑组织实体,实现线上发布消息,线下组织活动是最为理想的安全夜跑健身方式。

5 结语

夜跑运动作为一种全民健身与全民参与的健身新模式,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应该受到重视。通过夜跑运动,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外,找到了和大自然共生的秘密,将生活的压力在自然环境中肆意宣泄,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15]。保障夜跑健身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是推动夜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夜跑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安全问题,需要夜跑健身者自身引起重视,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自身的安全,减少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配合社区组织夜跑活动定期参加安全宣讲,从夜跑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打造一个舒适、自由高效的夜跑健身平台。

[1] 沈志民,葛自丹. 公民人身安全权的政府保障机制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0,(2):45-48.

[2] 俞振非. 陕西女舞蹈老师夜跑遇难,关于夜跑安全你必须知道这些[EB/OL].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7573,2015-10-22.

[3] 陈莹. 南京一女子疑夜跑时遇害,犯罪嫌疑人已被抓[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5-11/20/c_1117201608.htm,2015-11-20.

[4] 王易. 夜跑族当心跑丢健康[J].江苏卫生保健,2015,(19):49-50.

[5] 孟庆丽. 夜跑常见技术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J].田径,2016,(4):40-41.

[6] 吴迪. 城市夜跑运动的社会问题解析及治理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6,(30):58-62.

[7] 谢洪伟,赵克,张红艳,蒋宏宇. 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的经 济学分析[J].体育科学,2011,31(11):12-13.

[8] 张金桥. 我国自发性体育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及其发展中的政府职责[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3):214-215.

[9] 冯士军,蓝果. 都市夜跑:时尚运动切莫忽视科学与安全[J].妇女生活,2016,(4):4-6.

[10] 赵非一. 当夜跑成为新时尚健身也要加把“安全锁”[J].食品与生活, 2016,(6):54-55.

[11] 朱静华,丛林. 健身长跑爱好者的营养补充[J].田径,2015,(11):60-61.

[12] 朱静华,丛林. 健身长跑运动中的四忌[J].田径,2015,(9):25.

[13] 朱静华,丛林. 健身长跑爱好者的力量训练[J].田径2016,(2):54-55.

[14] 韩超. 我国城市社区功能研究[D].社会学硕士论文,山东理工大学,2013:11-12.

[15] 吴迪,刘志民. 城市夜跑快速兴起的社会动因及推动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30-33.

ResearchonSafetyProblemsinCityNightJogging

Fang Xiyu

Taking the growing city night jogg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afety problems in night jogg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and property safety, virtual organization form, hidden traffic safety troubles, action and load safety, as well as the lack of space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causes for the frequent occurred safety problems are analyzed from aspects such as poor safety awareness, limited jogging spaces in cities, incomplete laws and regulations, no enough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by government, tec. The paper also offers the following gui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safety night jogging: increase safety awareness, warm up fully, organize jogging by communities, enhance safety propaganda, as well as offer public night jogging services.

city; night jogging; safety problem

G812

A

1005-0256(2017)10-0129-4

方夕钰(1993-),女 ,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55

猜你喜欢

动作社区运动
下一个动作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正经运动范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