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热身活动的理论机制研究①
2017-11-27方庆波
方庆波
(吉林财经大学体育教研部 吉林长春 13002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热身活动的理论机制研究①
方庆波
(吉林财经大学体育教研部 吉林长春 130022)
该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等,主要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热身活动的理论机制。研究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热身活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生理、心理和教育层面的价值,通过强化认识、丰富内容、因材施教以及保证负荷等手段能够有效实施热身活动,进而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热身活动的重要作用。
高校 公共体育 热身活动 机制
1 热身活动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堂热身活动是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的课前准备,是通过适量的生理负荷来要求学生进行身体预热的活动。通过教师组织进行的热身活动,是体育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热身活动的目的是使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运动手段,而人体在进入这个工作状态的同时,需要提高相应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并克服内脏器官的懒惰,使身体各部位神经系统对相关肌肉、关节活动、内脏器官工作达到水平一致。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好热身活动。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与学生不了解热身活动的作用,导致体育教师与广大学生不重视热身活动以及日常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
不进行热身活动,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得不到明显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也无法达到运动要求,肌肉、肌腱的弹性和延伸性处于非活跃状态,极易引发运动损伤。另外,消极的热身活动会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及团队间的合作,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因此每节体育课都要根据课程要求及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热身准备活动。
2 热身活动的理论机制
高校体育课热身活动一般为10~20 min,积极的热身活动要使学生达到体育课最适宜的心率130~150次/分,只有适量的生理负荷,才会刺激学生身体活动的积极反应,提高学生们的动作反应能力与身体灵敏度。热身活动会为学生提高机体核心温度,加速全身新陈代谢能力,提高肌肉、韧带的延伸性及其弹性,防止肌肉由于粘滞性造成的损伤。通过林斯里理论论述,肌肉活动会克服内脏器官惰性,进一步激活大脑皮层而加强脑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视觉、听觉、触觉记忆等心理过程。良好的热身活动会使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心理、生理的准备,为基础部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3 热身活动的理论探索
3.1 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机制
热身活动的主要作用是预先动员心肺、肌肉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潜力,以尽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各种运动活动,以获得最佳运动健身效果。热身活动方式主要为两方面:(1)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使身体各器官系统预热,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肌肉组织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直接影响人体代谢能力,并快速使人体进入工作状态,使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降低。高校体育课热身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身心做好准备,并接受课程安排的训练负荷;(2)进行各种牵拉练习。身体核心温度增高后,肌肉和肌腱的延伸性、呼吸深度与频率、心率次数、血氧供给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并且神经系统会因身体核心温度的提高而得到敏感度、传导速度的改善。
热身活动可分为一般热身活动与专项热身活动。一般性热身活动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身体核心温度和整体的代谢水平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提前进入体育课程教学状态中,提高学习兴趣,减少运动损伤发生。专项热身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技能练习,例如:进行羽毛球教学前,先练习脚步与高远球等;速滑教学的陆地模仿等。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热身活动,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不置可否,怕麻烦,没创新,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越来越走向枯燥乏味,学生运动损伤时常发生。而这些弊端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热身运动而避免。根据生理学机制描述,热身活动可以提高机体肌肉温度,克服人体肌肉组织的粘滞性,提高肌肉与韧带的延伸性和弹性,减少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的运动损伤,使学生运动损伤的风险系数发生几率降至最低。在积极安排和引领学生做好热身活动的同时,要向学生讲述热身活动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根据热身活动的生理学机制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热身活动能起到的运动功能,使学生享受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确保学生在日后的运动活动中也保持良好的热身习惯。
3.2 热身活动的心理学机制
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体育课程授课方面,只强调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纵观大学学科教学中,公共体育课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解决心理矛盾的最主要学科。由于高校体育课教学手法枯燥无味且手法单一,学生不会主动去选择体育,甚至会导致学生厌烦体育课程教学,这使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逐步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有一种潜在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心态是由于运动技术掌握不够到位、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的批评等情况而产生的。这种焦虑心态的产生,是导致学生动作技术变形,无法完成教师预定完成的动作的根本因素。然后,有些学生在心理产生这种焦虑心态的同时,会因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焦虑心态转换为一种对运动技术学习的催化剂并强化自身情绪,发挥平时动作技术练习时无法达到的水平。而消除这种焦虑心态的方法之一就是热身活动。随着音乐的节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令,根据仿生学原理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教师的引导会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并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相应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阶段,机体的活跃程度完全可以达到热身效果,并会使学生尽量排除互相之间人际关系敏感、自尊心过强、情绪抑郁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状态。在经过上述热身活动后,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心理状态产生的焦虑心态,会降至最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
3.3 热身活动的教育学机制
热身活动是体育课组成的要素之一,它们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或关系,是遵循人体活动规律进行的。体育教育中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矛盾、规律,从根本上讲,贯穿体育课教学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就是: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或关系。体育教学中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体育课前热身活动的梳理研究,对热身活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进而对热身活动和体育课之间的关系有了崭新的认识。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实施课前热身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心理健康、运动损伤风险,都起到明显改善。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前热身活动,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不良体育运动习惯,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课,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从根本出发,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1]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
[2]王军.基于健康社会学视角的高校体育教育价值理念探析[J].体育科学,2009,30(4):100-102.
[3]何小红.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高校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2014(6):171-173.
[4]商洪林,李建章.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新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27):117-118.
[5]杨薇,谭希颖,曹平.高校体育课程多维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10):32-36.
G807.4
A
2095-2813(2017)04(b)-015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55
方庆波(1986—),男,汉,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