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之殇论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的缺位
2017-11-27胡杰
胡杰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学校体育之殇论高校中长跑项目开展的缺位
胡杰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在当下高校中取消中长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仍有大量学生热情地参与到各种长跑活动中去,文章主要针对这一相互矛盾现象进行了研究,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分析中长跑在高校中开展的状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为其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开展找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中长跑 价值 现状 原因 措施
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开展情况越来越差,尤其是中长跑项目。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开展的运动会引发热议,引发热议的并不是学生在参加运动会时取得了多么优异的成绩,而是学校出于学生身体安全考虑,将运动会中传统的男子5 000 m跑和女子3 000 m跑两个项目取消。不仅仅是华科,包括北大在内的众多高校均已将男子5 000 m跑和女子3 000 m跑两个项目取消,而上海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甚至几年前就将这两个项目从运动会中剔除,西安的30多所高校也在运动会中取消了中长跑项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拉松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从北京马拉松、到武汉马拉松,再到各种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几乎过一小段时间就会有长跑赛事的开展。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超过30项全程和半程马拉松赛事,不少大城市几乎每个月都有马拉松赛事,几乎每场比赛均有超过2万人的参赛规模,而这些参与人群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主力军,许多高校有大学生成立了跑团,组团参加各项长跑赛事。
针对以上两种现象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学生热衷于中长跑,而中长跑在高校的发展却举步维艰,矛盾现象从何产生,原因到底是为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以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该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中长跑项目的价值定位
2.1.1 中长跑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中长跑运动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体质测试中,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耐力、力量、柔韧、灵敏、速度等几个项目,在高校体育中,中长跑或者中长跑类的活动比比皆是,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众多学校举行的校园马拉松的参与情况都说明了中长跑运动在高校体育体育中的重要地位。
2.1.2 中长跑运动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长跑是有氧运动的一种,经常参加中长跑运动能够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长跑运动能够加速人体内糖分的分解和脂肪的燃烧,对塑造形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减肥的同时,也可以减少某些与肥胖有关的病症发生几率。中长跑还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在中长跑时,人的呼吸加快,心肌含氧量也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得以提高;长期参加中长跑运动可以锻炼肺部呼吸肌,改善肺功能。中长跑还能防止骨骼、肌肉退化,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理平衡,提高大脑活力,有效对抗焦虑,发展人的耐久力,全面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2.1.3 中长跑运动是意志品质塑造的有效途径
由于项目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中长跑能够很好地塑造人的精神意志品质。由于中长跑的时间较长,在运动到一段时间时会出现四肢乏力、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头晕恶心等现象,这就是生理学上所说的“极点”。在遇到“极点”时,应该继续运动,慢慢调整呼吸,身体机能逐渐改善,运动能力慢慢恢复,极点也会慢慢消失,生理也逐渐趋于平衡。顽强克服极点现象,还能够增强意志力,塑造精神品质,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顽强的精神作风。
2.1.4 中长跑运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长跑作为一项具有多功能性质的体育运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长跑不仅仅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它也能促进人的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健康,经常参加中长跑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大脑活力,使人精力充沛,提高兴奋度。中长跑还有利于改善情绪,缓解焦虑,释放压力,中长跑也是很多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之一。中长跑还有利于人际交往,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提高自信心,能够使人全面认识自己,全方面地促进人身心发展,形成健康的身体与心理。
2.2 中长跑项目当前的开展现状(缺位)
因为中长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它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体育中所重点普及的一项运动。可是近些年来,中长跑所导致的事故接连不断地发生。许多高校出现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或者运动会长跑项目而受伤或者猝死的现象,许多高校也因此取消了运动会的男子5 000 m和女子3 000 m等长跑项目,开始加入一些趣味性强同时又不需要太大运动量的项目。一系列的现象表明,中长跑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遇到了阻碍,高校对中长跑项目开始逐步“封杀”。
在高校“打压”中长跑运动的同时,热爱中长跑的学生大有人在,许多高校的学生经常会参加一些社会上的马拉松赛事,清华大学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报名参加北京马拉松,报名情况火爆,而在武汉市,有许多高校成立了跑团,组团报名参加每年在武汉举办的各种马拉松赛事;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众多热爱中长跑的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在许多大学生心目中还是比较被认可的。
3 原因分析
3.1 安全事故频发
虽然中长跑的益处那么多,但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这肯定是众多因素造成的,其中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参加中长跑运动时,安全事故地不断发生,几乎每年都会有某某学校学生因参加体质测试或者运动会时中长跑项目发生事故,有的甚至出现猝死现象,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地频发让学校对于中长跑敬而远之,学校不希望发生安全事故,也害怕事故的发生,便开始逐渐地对中长跑采取措施,久而久之,中长跑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
3.2 学校原因
现在的高校对于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不完全了解,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康状况检测诊断系统,即便是体检也是马马虎虎,走走形式,随便从旁边的小诊所拉来几个医生,更有甚者有学生随便自己填写体检表。这样下来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是学校察觉不到的,比如:有的学生的体质不适合中长跑,有的学生有患病史等这些都是学校不了解的,这样的学生去参加中长跑自然会出现一些情况。
3.3 学生自身原因
中长跑运动消耗时间长,运动量大,缺乏一定趣味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些学生对中长跑项目不感冒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中长跑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他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就感,相比之下,球类运动或者游泳等一些项目能够激发他们运动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运动的魅力,慢慢地喜欢上了其他的运动而失去了对中长跑的兴趣,还有的同学根本就认识不到中长跑的价值所在,对之持以很不屑的态度,还有的同学本身就不爱运动,天天过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很少能够放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
3.4 家庭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入的大学。他们在中小学时,很少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更不要说参加中长跑了,每天上课时间长,回到家后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这几个过程一下来,时间所剩无几,早早上床睡觉,即使在周末,也要去辅导功课或者参加这样那样的兴趣班。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而且父母大多坚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让孩子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小时候是这样,中小学时又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到了大学就更不可能自己主动地产生运动的兴趣了,更不要说参与中长跑运动了。
4 对学校开展中长跑运动的建议
(1)学校对于开展中长跑运动必须大力支持,这是无可置疑的。学校不论在上体育课还是平时,都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做思想工作,积极地宣传中长跑,让学生认识到中长跑的价值所在,认识到参与中长跑所能够带来的益处,让同学对中长跑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中长跑的顾虑。
(2)学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加强,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教师在教学时要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中长跑带来的趣味性的同时,又能够得到锻炼。教师在教的时候要做到足够专业同时因材施教,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还要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潜在的危险,以及“极点”等生理现象,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3)学校不能因为害怕发生事故就“因噎废食”而取消中长跑,反而要多组织中长跑活动。学校在平时要多组织一些中长跑活动,比如:现在高校流行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华中师范大学的“环校越野赛”活动等都是些既带有趣味性又能得到良好锻炼的中长跑活动。另外开展的活动最好能够有一个长时间的跨度,时间越久学生参与的频率也会越高,身体也会得到充分地锻炼,比如:同济大学的“万步走”活动,每周2次,每次8 000 m左右,由易到难,一个学期过后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开展活动时,学校要加强医务监督,请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充分地对学生进行体检,得到的数据要够详细,对学生的身体要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学校要对学生的安全进行全面的保障。
(4)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足够的沟通,提高家长的锻炼意识,让家长促进学生参与到中长跑当中去。学校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家庭将时间归还给学生,减少学生课外补课的频率,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多参与到中长跑运动中去,提高学生对于中长跑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爱跑步的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5 结语
尽管中长跑在我国高校体育中地开展中遭到了学校、家庭、学生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但是热爱中长跑的学生大有人在,而学校则不应该“因噎废食”阻碍中长跑运动的发展,而应该出台更多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中长跑的队伍当中,让学生的体质进一步得到锻炼,也使中长跑扎根于校园,促进我国的校园体育的发展。
[1] 冯辉,詹炜.对“高校长跑项目取消”事件的分析与思考[J].运动,2014(10):4-6.
G807
A
2095-2813(2017)04(b)-007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