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发展与归望①
2017-11-27旷晓琴杨杰夫刘波
旷晓琴杨杰夫刘波
(1.广西师范大学;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我国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发展与归望①
旷晓琴1杨杰夫2刘波2
(1.广西师范大学;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户外运动课程科学、健康地开展是培养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基础。该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阐述了当前我国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现状,剖析了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及任课教师3个层面提出改善户外运动课程的措施,以期能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户外运动 课程建设 措施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休闲健身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而户外运动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释放工作压力、追求身心发展的要求。随着全国大范围开展户外运动,各类文化体育公司、户外运动俱乐部出现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加之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发展户外运动,研究制定系列规划,支持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国家对户外运动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大力发展的决心。基于此,各高校势必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量招收户外运动专业学生,充实户外人才,以确保户外运动的良性发展。
1 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现状
2002年,教育部将户外运动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北京的高校率先开展户外运动,由此也进入了相当长时间的研发及探索阶段,其中发展较快的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随后的十几年里,各省的高校也开始相继开展户外运动。通过对文献分析归纳,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一般以学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学校组织的户外实践活动、参加户外校外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4种形式,随着户外运动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显露出来:如户外运动宣传不到位、户外运动体制不全、场地装备供给不足、应急预防措施缺乏、户外专业人才稀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开展户外运动。
2 当前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校教育缺少对户外运动课程的相关指导
国内高校在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上相对滞后,进展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及教师一直停留在“探讨”的层面,对实质性的操作欠缺理论指导。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户外运动的研究较少,对高校开设此课程的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的分析上,最早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中国地质大学虽有所成就,但终究是杯水车薪,致使国内大部分高校在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时欠缺理论层面的指导。
2.2 学校师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不足
户外运动起源于国外,引入内地的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户外运动的宣传没有普及,大众化的师生普遍认为户外运动就等同于室外运动,导致师生们在认知上发生严重偏差。主管部门缺乏了解,所以对待户外运动课程有心无力;学生缺乏了解,造成选课过程中,户外运动课程无人问津;因为没有系统的户外运动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处于摸索状态。
2.3 户外运动的特殊性影响课程的发展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把户外运动定义为一组以自然环境为运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和体验探险的体育运动项目群。从其概念可以看出,相较成熟的传统体育项目,户外运动具有特殊性。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形式、安全管理的特殊。各高校体育院系在开展户外运动课程过程中,以室内理论为主,组织管理混乱,教学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五花八门,教学方法多采用技术传授为主,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在教学形式上户外运动应以户外实践为主,所涉及的理论教学应相对较少。但是,学校领导为保障学生安全,限制外出教学次数,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师为保障课堂顺利,所选教学环境都为休闲场地,非但不能促进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加之国内没有明确针对户外运动的法律法规,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风险防范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均不完善,因此,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也遭遇严重考验。其次,表现为教学器材的特殊性。户外运动装备是保证顺利完成户外教学的前提,由于大多数院校不提供公用装备,因此,学生在购买户外物资时需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有部分学生会放弃户外运动课,另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购买便宜的装备而遭遇质量问题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最后,表现为教学师资的特殊性。户外运动课程专业性强,在国内高校还处于实验推广阶段,对教师要求很高,当前高校的专任教师以前基本没有户外运动经历,所以难以胜任指导工作,加之高校缺乏对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继续培养,户外运动课程停滞不前。
3 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学校生源逐年增加,体育设施和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进而影响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有资料表明:近20年来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肥胖率和近视比例从小学、初中到大学不断增长,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而肺活量、速度耐力等体能素质持续降低,加之素质教育改革的提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没有身心健康的基础,难以肩负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综上所述,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极其重要,它将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极大地拓展体育课的空间和时间,成为体育区域素质教育发展的最佳平台。
4 推进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4.1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在提倡全民健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现阶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贯彻国家下达的各项政策,加大力度宣传户外运动,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户外体育运动,如:拍摄户外运动的各类宣传片或电影、组织开展中外户外运动文化交流活动,在符合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借鉴国外户外运动课程的体系,推动国内户外运动的良性发展;制定户外运动教师资格标准,规范户外运动教师的上岗资质并指导实施;加大体育科目经费的投入,保障户外运动课程有序开展;设置户外运动特色区高等学府体育课程改革,促进高校户外运动的全面发展。
4.2 学校领导层面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正确的人生观建设关乎祖国青年的未来。作为学校领导层面,应大力落实教育部下达的文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规划:其一,户外运动课程的推广方面:网站、海报的宣传、积极组织开展户外运动讲座进校园及各类公益性户外运动挑战赛,让在校大学生充分了解户外运动。其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方面:学校应依据户外学科特点和专业人才的职业特点,科学地研发、建立课程体系,并为学生创造户外职业资格培训学习条件,鼓励他们去做户外兼职,开展以培训、指导、咨询等内容的户外运动活动,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胜任户外运动工作,为毕业工作做好铺垫。其三,场地、装备、资金投入方面:学校应重视户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不同野外环境、不同地域的实践基地,关注学校位置、自然气象及户外运动的充分结合。其四,师资力量方面: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户外运动人才上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户外运动处于初级阶段,人才不足,学校更应该规范教师的上岗资质,做好专业培养,强调继续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户外人才发展做好后盾。其五,风险预警与安全防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时应注意的安全保障体系,是横在广大高校中的关键点。各高校应制定有关安全事故积极救援方面的条例,建立管理机构,完善预警和救援系统,保障医疗救治,确保户外运动课程有序开展。其六,建设户外运动社团:开设户外运动社团,从社团基层进行户外运动知识、理念的传播,组织社团学生进行户外运动实践,让学生真正亲身感受户外运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达到向专业型人才转变的过程。其七,校企合作方面:校内重视户外运动人才的管理、培养,校外寻求与户外俱乐部、文化体育有限公司合作的机会,创设就业平台,搭建人才输送的桥梁,努力实现校企合作模式。其八,成立高校户外运动联合会。各高校的户外运动开展模式均不一样,课程内容、管理方法也千差万别,如果做到资源互通、共享,对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推动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4.3 任课教师层面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户外运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各项技能的机会,例如:攀爬技能、速降技能、野外生存技能、穿越技能、急救技能、绳索技能等,作为专业教师,应做到体能、技能双优。其次,表现为教育教学方面:充分的计划是教学活动顺利的前提之一,高校专业培养时间一般为2年,教师应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从场地、时间、季节、气候、安全等因素考虑设置教学大纲;在研发户外运动教学内容时,应体现体育人文原则:在满足强健体魄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克服挫折不怕失败的精神,所选内容更应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户外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以传统教学方式一概而论,教学方式的选择应体现灵活性和自主性,应以室内、室外、户外3种方式交叉教学。诸如户外运动概述、定向运动、饮食卫生、户外医学等可用于室内理论教学;绳索技巧、帐篷搭建、急救措施、户外煮食等可用于室外实践教学;而领队能力、地理判图、野外生存等适合于户外综合教学;课程评价是检验在校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户外运动课程的评价标准可从理论掌握、实践操作及综合评定3个部分来实现。涉及的理论部分建议占总比分的20%,实践操作及综合评定部分各占40%。最后,应注意后勤保障系统的实施。户外运动课程存在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是任课教师的本职任务。教师带学生出发前应做好详细、周全的计划,上报领导、告知学生家长,确保学生身体、心理、装备、食品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做好风险提示书,为学生买好保险。出行时,再次与主管领导对接,检查学生身心、装备、食品状态,强调注意事项,制定安全守则,对学生加强管理。活动后,做好教学总结,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5 结语
户外运动课程能为大学生搭建科学、安全、合理、愉悦的锻炼平台,更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摆脱功利性、商业性思想的束缚,回归本我,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广大高校应做好长远规划,填补户外运动课程的各项不足,积极推动国内户外运动的发展。
[1]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常青.“绿色大学”视野下的高校户外运动“绿色教育”课程改革审视[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2):85-87.
[3]赵振浩.城市中学开展户外运动体育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管庆超.湖北高校户外运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5]侯光光.北京市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展状况与课程构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6]杨西勇.陕西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6):163.
[7]李凌.试论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户外运动——中日高校课程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4):36-38.
[8]汪海军,霍鹏翔.浅析我国高校户外运动拓展课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9):146.
[9]阮威,张飞翔,武冬,等.休闲时代背景下高校户外运动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南京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23(12):23-25.
[10]冯祎中.基于农林学科协同发展的《户外运动》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4):65-68.
G807.4
A
2095-2813(2017)01(a)-009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99
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特色专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A414)。
旷晓琴(1991—),女,汉,湖南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户外运动。杨杰夫(1973—),男,汉,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户外运动。刘波(1983—),男,汉,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