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应用研究①

2017-11-27刘海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归因体育运动效应

刘海磊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12)

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心理行为训练中的应用研究①

刘海磊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12)

强健的体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认识的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体育运动的实践,与此同时,国内的体育运动事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普及,而其中对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适当的心理行为训练对体育运动参加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文主要探讨了在体育运动的情境之中,再归因训练的心理和行为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再归因训练再实际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体育运动情境 再归因 心理效应 行为效应 体育教学应用

1 再归因训练理论概述

再归因训练有三大理论源头,分别为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韦纳的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再归因训练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情感与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个体对事件或行为进行归因推断的结果。对此,再归因训练企图将被试得不良归因转变为良性归因[1]。

在我国,再归因训练研究起步晚、领域窄、成就少。而国外的再归因训练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大量研究和案例都表明,再归因训练确实能够增强与成就相关行为任务的积极性与坚持性。因此,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引进再归因训练是非常先进、科学地教学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2 体育运动归因训练的心理效应

在归因训练理论中,情绪与认识到的起因或理由是有联系的。相关研究认为,归因的内外源、稳定性和控制性对个体的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1 内外源维度对情绪的影响

个体在对成功或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时,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归因会有内外源之分。在体育运动情境中,有些人会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于内部因素,例如:个人努力的程度,这是内控型;有些人会把成功或失败归于外部因素,例如:运气、裁判公正性,这是外控型。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于个体必将影响到后续的情感反应。当把成功归于内部原因时,会更加容易产生自信自豪的情绪;归于外部原因则会产生羞耻感或沮丧感。当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时,会形成反思、自责的情感态度;归于外部原因时则很容易诧异和愤怒。

因此,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将个体的不良归因转化为良性归因,使学生们尽量少一些消极情绪影响学习。例如:引导某次失败的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或者不适应环境等,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今后的学习和考核中不至于过分消极。

2.2 稳定性维度对情绪的影响

很多时候,个体产生的复杂情绪,包括乐观、悲观、绝望、担心、惧怕等,它们的源头都是个体对未来行为结果的预期。如果个体将事件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等稳定性的原因时,会在对未来的此类事件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的预期是一如既往的成功;反之,如果个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等不稳定因素时,那么他对未来的此类事件就无法抱有足够的信心,不敢肯定下一次能否一样成功,这种心理状态就很容易产生担心、忧虑、怀疑等不良情绪。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等稳定性因素,那么产生的情绪就是非常消极的,他会认为自己在未来也会表现不佳而再次失败;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怀才不遇等不稳定性因素,那么对于个体来说比较容易保持乐观的情绪[2]。

此外,个体常常会将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这是个体的客观倾向。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做出合理分析和适当的归因,这对于学生的心理调适是非常重要的。

2.3 控制性维度对情绪的影响

如果学生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将失败归因于可以控制的因素,认为失败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他们所产生的愧疚、自责、后悔等情绪是非常强烈的。而如果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这种愧疚、自责、后悔的情绪就会减轻很多。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体育运动情境的竞争性是非常强烈的,因此,需要参与者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控制性维度在这里对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相关研究表明,再归因训练可以针对控制性维度进行良性调整,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3 体育运动归因训练的行为效应

归因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探讨归因训练的行为效应。行为效应一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行为的强度和坚持性。对活动成功的期望是影响个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个体的活动结果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在进行归因时,不同的归因情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到个体对未来的期望,行为效应也会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改变个体对事件结果的归因,甚至可以改变个体成就行为的结果。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成就情境是非常典型的。研究者在归因研究中发现,个体对体育锻炼是坚持还是放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归因的影响。坚持者和放弃者在对成就情境进行归因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坚持者能够坚持的原因,多与自己的努力以及任务相对容易有关,放弃者中途放弃的原因,多是运气差,与任务的难度和自身的能力、努力无关。

4 再归因训练与体育教学

从相关的再归因研究成果来看,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再归因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效应和行为效应产生影响。都知道,归因倾向是一种后天的认知行为,也就是说,归因倾向是可以干预甚至可以改变的。对不良的归因倾向进行干预,使它能够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在体育运动教学中,再归因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4.1 了解学生归因倾向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他们在对事件进行归因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倾向,但同时,学生的归因倾向又是比较固定的。对学生进行再归因训练必须要有针对性,那么就需要倾向首先对各个学生的归因倾向。这里有一些常用的了解途径可以适当综合选用:(1)归因测量表。(2)与学生面谈。(3)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般来说都能够比较客观、准确了解到各个学生的归因特点。

4.2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再归因训练

在完成了归因倾向的了解过程之后,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其向着理想的状态发展。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再归因训练方法。

(1)行为强化法。

设训多种运动任务,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和失败,每次有了结果之后引导他们对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在选取运动任务时,要注意避免那种难度太大的,尽量保证难度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注重练习效果。当学生完成运动任务后,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完成度进行积极反馈,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未来的活动抱有成功的期望。同时也要选取一些难度稍大的运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时产生挫败感,体会失败的感觉。失败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反思,检查自己在哪些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再给他们进行技术上的加强指导,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成功完成这项任务。让学生感觉到这些任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难,只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成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3]。

(2)补偿矫正法。

补偿矫正法需要教师在平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才能和特长,多多体验成功所带来的积极情绪。在多样的活动中,能够弥补单一情境中的消极情绪。

(3)情感移入法。

有些学生的归因倾向不太理想,而且个人能力也比较差,对成就任务和与老师接触都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任务。将学生的历次成绩建档,让学生可以回顾自己过去的成绩,发现自己的进步。要让学生知道,胜过过去的自己也是优秀的表现。教师和自我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行为坚持性和期望水平。

[1]曾永忠.体育运动情境再归因训练心理和行为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04(2):61-64.

[2]郜志强.归因理论在体育院校田径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厉志远.归因训练在首都体育学院篮球普修课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

G806

A

2095-2813(2017)01(a)-00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1.022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2014A3-18),课题名称:心理行为训练融入我院航海体育课题的必要性探讨。

刘海磊(1982—),男,汉,江苏丰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航海体育与军事体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归因体育运动效应
体育运动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为何越来越爱
死海效应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呆呆和朵朵(13)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