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7-11-27陈兰杨冬
陈 兰 杨 冬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湖南 长沙 41000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保护与传承研究
陈 兰1杨 冬2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湖南 长沙 410007
“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市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白纸坊太狮”历史的流源及发展、保护传承的现状、特点、白纸坊太狮本身的价值进行分析,找出其传承保护的经验与不足。针对白纸坊太狮面临的人才断缺、传承人素质不高、动作难度大众化不足以及宣传力度欠缺等问题,从国家与政府、白纸坊地区和白纸坊太狮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与此相关的发展途径,为更好地弘扬和继承以白纸坊太狮为代表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纸坊太狮 保护 传承
舞狮运动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属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国舞狮的主要组成分为南方的醒狮和北方的狮子舞。从外表造型上和舞法上来看,南北两狮都各具特色。在北方狮子舞中,河北的双狮和北京的太狮都颇有盛名,京城宣武白纸坊地区的“太狮老会”也是北京著名的民间花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在不断地消失,白纸坊太狮这一古老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将白纸坊太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些举措都使得对“白纸坊太狮”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增强,然而,个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更是不容忽视,亟需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保护与传承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舞狮”等为主题词,从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纸质文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查阅电子期刊文献,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多对白纸坊太狮第八代传承人卢永超老师及其学生、徒弟进行访谈,同时还走访了白纸坊地区了解太狮的民众;对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副总裁判长汤铁军老师、北京体育大学舞龙舞狮专家滕树云老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白纸坊太狮文化及保护传承现状。
1.2.3 实地考察法
对白纸坊太狮的训练场地、训练器材、技法、套路、演出现场进行观察并拍摄,为本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2 白纸坊太狮历史述略
白纸坊太狮是北京宣武地区的汉族舞狮,在汉族民间一直有乞求平安、消灾、祛病、祥瑞的讲究。白纸坊太狮作为一种民间的舞狮文化,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太狮老会”成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1]其后几经衰落,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李庭朴、陈子鹤共同重整太狮老会,聘请了永定门里永安桥一位绰号被称为“筛子刘五”舞狮艺人传授技艺,广集会众,屡屡参加了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逐渐享誉京城。清光绪末年白纸坊太狮被纳入当地传统走会中,人们把这种汉族民间舞狮表演作为一种娱乐健身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从此这种民族民间的体育形式和表演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从清同治五年白纸坊太狮老会重整起,其第一代传承人为“筛子刘五”;第二代为一陆姓人;第三代为陆某之子;第四代何金玉;第五代丁秉亮;第六代刘德海;第七代王建文;第八代卢永超。
3 白纸坊太狮与南北舞狮运动的对比
中国舞狮运动可分为南方的醒狮和北方的狮子舞。南方的醒狮最大的特点是神韵,突出一个“醒”字,顶尖的舞狮者表演南狮能使其到达睡狮已醒、动静分明、刚柔相济、形神具备、人狮一体的效果。而北狮外形酷似真狮,则显示出了狮子的雄健勇猛、形神兼备,同时又显示出了狮子顽皮可爱的天性。在南狮和北狮的外形上一些专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专家A很直接地形容南北狮子,说“北狮的狮步轻巧、灵活,狮头勇猛彪悍,与狗非常相似,而南师沉稳、慢,类似于猫”。专家B说“南狮子看起来活泼可爱、灵活,北狮凶猛,外形类似于真狮子”。
白纸坊太狮属于北方狮子舞的一种,从外表上和北狮又有区别,白纸坊太狮狮头是大碑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凶猛的造型。[2]卢永超老师说“河北双狮比起太狮来说更讲究于演,双狮的动作幅度较大,而白纸坊太狮注重于模仿真狮,它的动作轻巧灵活、勇猛彪悍、顽皮可爱,轻盈的步伐及其细腻逼真”。
4 白纸坊太狮的价值
4.1 沟通交流的价值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走出国门。[3]而舞狮这项具有中华民族代表性的运动不断地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在东南亚一带尤为显著。据了解,2013年滕树云老师带领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代表国家龙狮队去东南亚某国演出,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通过组织舞狮比赛、演出等方式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世界文化大繁荣的局面。所以,舞狮运动才会如此的博大精深,同时舞狮运动也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根据白纸坊太狮第八代传承人卢永超老师的说法舞狮表演剧“太狮传奇”创编以来,不仅在大陆各地进行表演,还于2015年的4月在台湾演出,得到了台湾同胞的高度赞扬,这足以显示出白纸坊太狮对海峡两岸的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能够促进两岸同胞相互交流,共同为这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感到自豪。
4.2 强身健体价值
在访谈滕树云老师的过程中,他说“舞狮是一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国际上具有中华雄狮的号称。想要练习舞狮,一般人很难驾驭它的,只有身体素质好的,像练武人员通过稍加训练很容易入手”。由此看来,舞狮对身体的要求很严格,但是同样也能够锻炼身体。白纸坊太狮在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跑、跳、跃、举等基本动作,所以表演者在身体素质、弹跳力、协调性、柔韧性、爆发力上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将太狮演绎得更好。所以,在参加演出之前必须要有长期系统训练的过程,因此,舞狮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
4.3 娱乐身心的价值
在观看一场舞狮演出中,一位舞蹈教师说“一场舞狮表演中含有武术、音乐还有狮子的相结合看起来真美,要是能将舞蹈结合在一起那就是更完美了”。白纸坊太狮在表演的过程中涉及到了音乐、武术动作、舞蹈以及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狮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项运动那么简单了,而更系统地说白纸坊太狮也可说是一门艺术。太狮在表演的途中它那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凶猛的动作中同时又带有许些可爱活泼,不仅能给表演者自身带来强身健体的价值,同时还能使欣赏者大饱眼福,为人们的生活之余添加了几分乐趣,可以说是身心愉悦。[4]
4.4 学习教育价值
据汤铁军老师介绍说“现在在校园中和公共场合见到舞狮或武术表演等民族传统文化时,在大家的眼里感觉很新鲜很少见,而对于国外的跆拳道几乎人人知晓,我们是不是应该自我反省下?为什么自己的文化自己感觉陌生?那么相反也有好的方面,不如说物以稀为贵”。
卢永超老师说“根据白纸坊太狮自身的发展需要,我们可能会大力的将白纸坊太狮推广到进校园中,使学生去练习白纸坊太狮,让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消失”。白纸坊太狮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还能够使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得到提高和增强。[5]另外,学生通过太狮的训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提高。在太狮训练的过程中,不光是在技术上的练习,同时还有一定的太狮礼仪,以及白纸坊太狮的来源、历史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6]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5 艺术观赏的价值
白纸坊太狮出类拔萃,它形态与神态的结合堪称完美。白纸坊太狮的表演是艺术、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在表演的动作中,舞狮者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狮子的勇猛、凶悍、威武、机敏、灵活神态,给观赏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4.6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价值
“越是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就越是世界的”。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舞狮运动不断地走出国门,[7]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国际间组织舞狮运动竞赛也相对越来越多。而白纸坊太狮也正努力地将其自身的文化面向全国,推进世界,由此显示出白纸坊太狮更重要的是有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5 白纸坊太狮的保护现状
5.1 国家法律政策的保护现状
自从2004年8月28日我国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8]根据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做出了调整,形成了适合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上、物质上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把白纸太狮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括展名录,[9]这为白纸坊太狮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根据卢老师介绍说:自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建立以来,政府对白纸坊太狮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认可,支持白纸坊太狮的保护与传承。
5.2 西城区文化馆对白纸坊太狮的保护
卢永超老师徒弟说“西城区文化馆对白纸坊太狮的保护也做了很大的帮助”。西城区文化馆在通过时间长达三年的努力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太狮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经常到了解“白纸坊太狮”的人身边,用文字的方式将白纸坊太狮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同时他们通过学习舞狮技术动作去领会太狮的动作并且用画图的方式将每个动作都标记了下来,他们前前后后一共画了大约四五百幅。
5.3 北京印钞厂对白纸坊太狮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更好的发展,其最根本的问题是传承与保护,[10]只有建立了很好的保护措施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保障,那么当然保护的同时也离不开传承。而在白纸坊太狮的传承与保护上面北京印钞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能够使白纸坊太狮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印钞厂杨春林召集了几位文学爱好者共同创作了一部京剧《太狮传奇》,在这部京剧中反应了白纸坊太狮的历史,其次也对白纸坊地区民俗文化进行了宣传。白纸坊太狮剧本写出来以后得到了北京印钞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训练,这部“太狮传奇”由北京印钞厂的职工们自己创作、编排、设计等一切与表演有关的服装道具等。终于在203年的十月正式开始演出,演出后一致受到员工以及各界人士的好评,从此,北京印钞厂将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白纸坊太狮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北京印钞厂。
6 白纸坊太狮的传承现状
6.1 白纸坊太狮的传承方式
据了解,白纸坊太狮的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和亲身示范为主。因为舞狮运动的特殊性,单单口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口传与亲身体验和亲自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去传承太狮,才有可能掌握太狮的基本方法。这样的传承方式对舞狮运动的延续极为重要。
6.2 白纸坊太狮的传承途径
白纸坊太狮从大体上可以分为群体传承、家庭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学校传承这四个传承途径。
群体传承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最为显著,也是白纸坊太狮最为兴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白纸坊太狮得到社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单单白纸坊地区就有几百人参与太狮的活动,此时白纸坊太狮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京城的各大香会上。 而家族(师徒)传承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进行传授和练习,家庭传承包括徒弟在内的只局限于血缘关系的传承,在家庭师徒传承中使白纸坊太狮的技艺和文化得到了继承,在传承中创新,使白纸坊太狮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传承为白纸坊太狮的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白纸坊太狮通过演出、竞赛的方式且利用媒体、图书、报刊、影视等方式,使舞狮运动爱好者了解白纸坊太狮并且参与太狮运动。
学校是教育基地,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摇篮,[11]学生是传播和发展的基础,在当下面临传承困难的时候,利用学校传承将白纸坊太狮引入校园,使白纸坊太狮的传承得以新的道路。从第八代传承人卢永超老师了解到,第七代传承人王建文老师在2000年就被北京体育大学聘为教师,并专门传授白纸坊太狮的技艺和表演艺术,使得白纸坊太狮这项运动发展到了大学,同时以大带小的方式使白纸坊太狮能够发展到中小学中去。这样为白纸坊太狮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7 结论
(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一共经历了八代传承人,通过这八代的传承与发展,太狮在技艺上、观赏性上以及在它的文化传播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丰富,多种娱乐方式不断的出现,对白纸坊太狮的传承造成巨大的压力。(3)白纸坊太狮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4)白纸坊太狮在宣传力度上面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5)白纸坊太狮其自身的动作创编上、动作难易程度上还有待很多改进的地方。
[1]段全伟,吕韶钧,雷军蓉,王建文,刘 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传承与保护[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38-40,47.
[2]晋小洁,张长念,王璐璐. 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白纸坊太狮为例[J]. 中华武术(研究),2015(12):84-88.
[3]严三九,武志勇,吴 锋,郭恩强. 论具现代与普世价值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下)[J]. 文化与传播,2014(02):8-19.
[4]李连杰. 广西宾阳彩架民俗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4.
[5]葛国政. 我国高校龙狮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周继凤. 大学舞狮队:传狮艺,承狮德[J]. 大学生,2015,24:38-39.
[7]龙益知. 高校龙狮运动的推广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8]陈 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8.
[9]李依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10]佟玉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J]. 文化学刊,2011(01):128-133.
[11]梁 茹. 对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zhifang Taishi "
Chen Lan1Yang Dong2
(1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of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2.Yuhua District Shazitang Primary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Baizhifang taishi "is Beijing's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with the distinct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se the value of "Baizhifang taishi" history sour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its inheritanc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Baizhifang taishi, finds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sport inheritanc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Baizhifang taishi facing in talent shortage, poor quality of heritage people, less popularization and propaganda of the movement difficulty,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Baizhifang area and Baizhifang taishi own factor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way,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etter carrying forward and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izhifang Taishi Protection Inheritance
G85
A
2096—1839(2017)3—0101—04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与保护传承研究”,编号:14ZHC020。
陈 兰(1983~),女,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