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涵化”视域下审视竞技武术的嬗变
2017-11-27张雪鹏
张雪鹏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文化涵化”视域下审视竞技武术的嬗变
张雪鹏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以文化涵化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竞技武术的涵化机理、嬗变特征等进行探索与思考。文章认为,竞技武术主要以“非强制性”涵化的模式实现了对竞技体育的文化借鉴,凸显了竞技化的特征;而竞技武术从涵化伊始便更多的体现了以传统为基石原点创新的涵化初衷;艺术的延伸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凸显了竞技武术的涵化视野;但是竞技武术亦产生了偏离传统的文化事实,因此,竞技武术“技”和“艺”的发展既要审视于竞技体育的时代涨力,更要着眼于民族文化的传统魅力,以此重新建构竞技武术的“技艺”。
文化涵化 竞技武术 嬗变
竞技武术以传统武术为衍生基调,历经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洗礼,在时代发展与变迁的视角从不同程度上彰显着嬗变品味。竞技武术的嬗变对探索武术文化图景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竞技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层面,对现阶段究竟该如何模塑与勾勒竞技武术,未来如何重塑并调试竞技武术等皆具备重要的研究借鉴。经过长期的理论积淀与实践探索,竞技武术几乎越来越模仿现代竞技体育而产生稳定的文化变迁,其中“为了增加竞争性,提高观赏性,在规则的规约下增加了动作的难度和艺术性”,[1]使其和奥林匹克特征更加趋同,提高了武术的竞技和审美。然而,“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西方体育文化亦产生了自我文化认同危机,进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迷失自我”,[2]使人们对竞技武术产生了褒贬不一的学术评价,但是这些皆标志了竞技武术文化变迁的活跃性和变迁结果的各异性,凸显了武术的魅力与韵味。基于此,文章从“文化涵化”视角探索竞技武术的嬗变,揭示竞技武术的变迁特征与时代价值。
1 竞技武术“文化涵化”机理
1.1 概念界定:文化涵化深层次解读
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途径之一,是促进文化更新的特殊范式。涵化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者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3]促使文化向更高层次衍变,适应新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场域。涵化蕴涵两种模式,即“强制性”涵化和“非强制性”涵化,前者常常囊括军事与政治目的,以被动方式实现文化变迁,然而,后者则是文化因素在交流中相互吸纳融合,以有意识主动的方式实现文化变迁。同时两种的涵化成果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非强制性”涵化对文化革新的变迁梳理与变迁反思更为深入彻底,且变迁廓清和变迁甄别更为审时理性。
“文化并不是历史符号的简单传递,而是一种具有发明创造意义的建构过程”。[4]文化传承的意义系统并非是简单的维护传统,在文化创新驱动下营造的传统文化出新往往更具有历史意义。“非强制性”文化涵化是文化在发展视域下主动吸收“他者”优秀文化,创新文化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变迁行为,对文化的传承维护和创新延伸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竞技武术历经“非强制性”文化涵化的洗礼,其量和质在不同层面上所产生的嬗变皆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效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对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和实践借鉴意义。
1.2 自然变迁:竞技武术主动性涵化
武术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文化,蕴涵着华夏民族的思维模式,从发展的视角审视,它的产生和嬗变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武术从单一技击动作延伸至套路性艺术范本,对武术的嬗变更为显著。与此同时,“武术套路不仅是表现武术攻防技击的艺术体育,也是武术体系中的一个强力支撑,它的发展是与武术的发展相辅相成”。[5]竞技武术更多的是以武术套路为嬗变视角,融合竞技体育的逻辑观念和思维方式,表现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强制性”涵化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自然反应。
竞技体育更加强调竞技性,表现在“高、难、新、美”的艺术和美学彰显力层面,涵化的竞技武术亦是如此。然而,竞技武术的诞生初衷或许更加急迫于为武术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索新路子,并非要偏离或者改变传统武术的原始面纱,在这种逻辑思维的规约下,其起初创新亦必然处处隐含着传统的意蕴。但是,由于竞技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品位,勾勒和描绘的全球传播图景,不断给与竞技武术理论视角和实践层面的变迁借鉴,使竞技武术不断提升涵化视野,其功能更多趋同于竞技体育,进而有学者指出“武术的体育竞技功能则是武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功能”。[6]竞技武术在体育功能牵拉下,将争取早日入奥作为其嬗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不同程度上更加重视标准化竞赛机制,并“将竞技体育专业化训练方式带入武术,明显提升了武术技巧的表演难度和整体水平”,[7]“高、难、新、美、飘”的竞技元素已然成为其嬗变范本,进而削弱了武术的传统意味。
然而,竞技武术人就是中国的民族“体育”艺术形式,“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完成‘世界’性体育的转变,又要维护自身体育文化的民族特性”。[8]虽然,在竞技体育文化涵化的“濡染”下表现出较为强大的奥利匹克嬗变趋势,但是,其艺术性仍旧是立足于技术这一内核基础之上,技和艺的并重建构,依然使其涵化创新的实践参考。
2 竞技武术的“文化涵化”嬗变
2.1 原点创新:竞技武术的涵化初衷
长期以来,如何促进武术在不同时期的创新发展,因为对武术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解读的流变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武术该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形式和嬗变成果。对武术的经典嬗变而言,套路的诞生和崛起可谓其范式标识。套路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发展奠定了潜在基础,使武术“有着不同的表达形态和文化功能”,[9]使武术深深地打下时代的印记。就武术套路的表达形态而言,在人们习惯于它是武术技术的浅层形式与外显载体之后,在深层的武术本质考究中,人们往往会更加重视于套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意义系统;更加关注于套路在时间纵轴的嬗变因素和嬗变成效;更加审视于套路在今夕对比中的差异元素和差异程度。实质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关,反映出人们对武术套路在时代视角下嬗变的关注、重视和忧虑,体现人们对套路究竟该如何变迁才更加能发挥出其功能的谛视、思索和探究。
在一定程度上,武术的“表达形态”影响武术的“文化功能”,武术的“文化功能”反映武术的“表达形态”,武术的变迁与延伸并非仅仅因为武术套路形态的多姿多彩,厚重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层滋养与积淀对“武术拳种理论、技术法则、技击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10]从功能层面审视武术,武术的功能内涵丰富多彩,然而从武术的原点问题考虑,其中攻防格斗的技击功能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功能,似乎是其最根本和更重要的意义系统。因此,有学者指出武术内涵“不仅仅是广博精微的武术技术,更是宏福深奥的武术文化”,[11]正因为武术是优秀民族文化和独特民族技击思维等的多维集合体,由此决定了审视中国武术的嬗变,不能仅仅以套路为研究参照,武术的功能系统亦是其重要的实践视域。作为以套路为载体彰显武术文化功能的竞技武术,在文化涵化的嬗变视角无疑为武术的文化变迁,
提供了某种理论层面的可能性和实践范畴的借鉴。
武术的嬗变在时间维度上,民国时期重要时间节点,竞技武术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亦是受该时期武术变迁的深刻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原点创新。其中,对兵式体操教学与习练范式的重新模塑,使武术改变了“传统的繁琐,促进了武术向近代体育的转型,并积极有效的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和普及”。[12]一方面,作为“雏形”期的竞技武术,在外在形态层面更加聚焦于套路体系,一改往昔注重功法体系之传统风貌;另一方面,在功能层面,更加重视弘扬武术文化达到民族认同的意义系统。虽然,该时期“竞技武术”的嬗变基调,仍旧以传统武术的实用技击为理论参考,但由于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涵化,在不同程度上渐进改变了传统武术的技击诉求,并若隐若现着眼于套路范畴的演练创新。但是,竞技武术的源起嬗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武术的传统品味,然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 “史无前例”的建构平台,竞技武术得以彰显其艺术性嬗变的独特魅力与特殊品味。
2.2 艺术延伸:竞技武术的涵化视野
艺术,由于其外在所固有美感表现性,内在所蕴藏魅力的灵动性,以及由外在显性美感和内在隐性魅力和鉴赏者所引发的心灵交融,常常使人们流连忘返。艺术的韵味彰显,不仅仅由于其具备某种别具一格的表层美感元素,往往其内涵的精神意境更加引人入胜。就体育艺术而言,对其美轮美奂艺术品级的甄别亦是如此。大众欣赏视域下的竞技体育艺术延伸,其“高、难、新、美”的范式动作展演,从直观的视角给予受众以美感享受,然而,其深层所传递的神韵渲染,更加从精神层面给予受众以艺术感染。由于竞技体育对竞技武术在不同程度上的涵化,“从量化的角度看,竞技武术从一开始就主观追随西方体育量化标准来进行自我改造,削弱了自身鲜明的技击特色,始终在刻意模仿西方评分类项目,使得竞技武术越来越体操化、表演化、西方化”。[13]然而,竞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由于武术所固有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文化性,长期以来似乎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竞技体育创新与发展理念,但是,文化涵化视域下,竞技武术对现在竞技运动项目的“文化适应”,往往推动了竞技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尤其是竞技武术表层的动作特征,此外,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更加能够传递出武术涵化的艺术特征和艺术品味。
竞技武术表层的动作特征是其艺术的涵化橱窗,直接影响着竞技武术艺术形式的内涵与表现,决定着竞技武术艺术彰显性的改进和提升,引导着整个竞技武术艺术涵化的进程。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申奥工作的确立与启动,武术管理中心重新确立了武术‘高、难、美、新’的发展路线,使武术向奥运项目靠近,武术的“创新”和“难度”成为了重点发展的对象”[14]从而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涵化,使其艺术特点尤为突出。总体而言,“美”意味无穷,包涵诸如武者形态的优雅,运动动作元素的劲力势韵,以及定式动作的造型意象等,同时,“美“不仅从字面直观体现了艺术,“静中有韵,动中有势”的谱写了动作的艺术。新“不仅仅表现在对动作难度的创新上,也通常以新颖的技术动作、独特的连接动作形式和富有想象的编排存在于全套动作之中”,[15]创新、难度性动作的诞生与崛起,丰富了竞技武术的动作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理解为艺术重塑与延伸。同时,从“难”的层面审视竞技武术动作的艺术涵化特征,“高”和“难”通常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体现出了竞技武术的惊险与刺激,是武术“飘”的艺术诠释。
外在的艺术动作通常反应出武者内在的精神内涵,而武者精神内涵以外显的动作范式常常给受众以心灵的惊奇和震撼,凸显出竞技武术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武术在演练过程中“通过气势展现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的精神势态和风骨神韵”。[16]武者作为艺术主体,由于其长期艺术的理论探究与体悟实践,在其演练过程中,几乎使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每个动作都具备某种特殊气质,同时,由于每个拳种特点和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故促使竞技武术套路精神内涵更加丰富。然而,总体而言,深层的文化内涵是每一种艺术体系都普遍存在的文化事实,但是,文化涵化视域下的竞技武术,由于对竞技体育的热衷借鉴,使其精神内涵更加趋同于体育特征,换言之,竞技武术或许已经并非是民族体育项目,而是更接近于竞技体育。2.3 技艺重塑:竞技武术的涵化图景
技术始终是武术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层面,尤其对现代竞技武术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无论竞技武术如何变迁和演绎,如若脱离了技术层面的圭臬,在某种程度上将失去传统惯性和时代整合的话语权。就竞技武术的技术而言,竞技武术可视为是传统武术的时代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竞技武术技术必然受到传统武术的规约,实质上,这似乎更是种文化传统的“伦理”束缚。与此同时,在伦理层面,“从词源涵义来看,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出于希腊文‘ethos’,含有风俗、习惯、气质和性格等义”,[17]正是由于这种伦理的约束和限制,虽然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不程度上必然会产生变迁和异化,但其中仍旧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品位,始终却别与“他者”民族体育。竞技武术亦是如此,虽然有部分学者指出竞技武术已经凸显出“竞技化发展轨道,认为这是‘中国式体操’而不是武术”,[18]但竞技武术技术所蕴含的技击意识并未因此而消逝,依然包涵着民族文化气质。
其实,基于上述学术观点,亦有学者指出,由于“在理论上没有更好地区分古代作为实用技术的武术,和由此发展起来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体育性质武术的异同”,[19]因而使人们对竞技武术技术的学术盘点和学术评论产生偏驳。然而,却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竞技武术技术异化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虽然,竞技武术技术体系中,通过外在动作演练与内在精神内涵的结合处处体现着技击意识,追溯着传统武术的实用性,体现着技术回归的文化祈望,但是,由于竞技化动力系统使然,其技术的艺术化与体育化并重,与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搏击运动似乎已产生了本质性的变迁。尤其在目前竞技武术“高、难、新、美、飘”的发展已经暂时进入瓶颈期的文化背景下,竞技武术技术片面追求艺术化的意蕴表演,刻意模仿竞技化的标准范式,使其理论层面的研究突破举步维艰,使其实践层面的探索操作画地自限,使其传播发展层面的实质推广进退维谷。这就意味着,文化涵化视域下的竞技武术,更应该审视于技术层面的原点特征,需要对技艺重新抽提和梳理。
对于中国武技而言,其突出的特征和特性几乎更加表现在技术的实用性层面,并以实用性技击的文化事实模塑鲜明的拳种风格,以艺术化的文化现象点缀优美的动作演练。虽然,竞技武术在文化涵化历程中,艺术化的表演彰显力似乎已经不言而喻,技击意识的演练品味亦似乎无需赘言,但是,竞技武术所表现的艺术魅力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艺术,而带有某种刻意的技击意识追求亦并非对格斗实战的遐想。有学者指出“面对如此情景,就需要在技术上从‘体育’回归到‘中国文化之中”,[20]但竞技武术回归到“中国文化之中”,并非意味着其故步自封的对传统的一味借鉴,更大程度上规约着竞技武术的技艺需从细微入深和细腻丰厚传统文化中抽提传统韵味,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维模式,并进一步在竞技体育的涵化影响下,走竞技化的路子。这意味着,经过时代整合的竞技武术,将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传统文化的艺术缩影,但同时亦是现代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潮流。
[1]林小美.竞技武术套路运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8.
[2]蔡月飞.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5.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48.
[4]王智慧.传统惯性与时代整合:武术传承人的生存态势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5):76.
[5]陈振勇,杜春林.表意主义视域下中国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2):71.
[6]石华毕.从“暴力消解”的视角看武术套路的理性生存——武术套路的另类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15(3):70.
[7]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J].体育学刊,2012(19)3:117.
[8]潘 东,樊艺杰.论文化发展视角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48.
[9]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历史透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3:18.
[10]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52.
[11]郭玉成,李守培.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54.
[12]丘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3.
[13]赵 岷,李金龙.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在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13(9):97.
[14]杨亮斌,郭玉成.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发展历程及对策——基于中国武术家的口述史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53.
[15]丁保玉.“后奥运时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特征发展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530.
[16]赵海涛.从武到艺:中国武术从原点走向未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2):88.
[17]李守培,郭玉成.社会转型期武术伦理研究路径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
[18]刘祖辉.武术异化体系研究——“文化自觉”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2):42.
[19]龙行年,汪金安.我国竞技武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60.
[20]满现维,王 岗.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选择:多元回归[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30.
“Cultural Acculturation”
Zhang Xuepeng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culture meaning,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ccultur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competitive wushu mainly use "optional" acculturation model implement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ons; and competitive Wushu from the beginning of acculturation more embodies the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origin for acculturated innovation purpose; the extension of art makes it more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people's appreciation taste, highlights the acculturation view of competitive Wushu; but competitive wushu also has devi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echnology" and "art" in competitive Wushu development should not only be stressed on the era of the tens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focus on more traditional charm of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art" of competitive Wushu.
Cultural acculturation Competitive Wushu Evolution
G85
A
2096—1839(2017)3—0037—04
张雪鹏(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