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峡之地望在何处
2017-11-27沈浩注
文/沈浩注
青冈峡之地望在何处
文/沈浩注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团于5月5日来到甘肃省庆阳环县,6日参观了县博物馆,随后对县城周边的相关遗迹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对于环灵大道上的青冈峡十分感兴趣,为了有助于考察团深入了解青冈峡,我将从史料和地理环境两方面对青冈峡的地望略作分析,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关于青冈峡,史料记载得十分清楚,其为环灵大道的必经之处。《武经总要》载:
环州……北至洪德寨八十里,寨北即蕃界。青冈峡、清远军、积石浦、洛河、耀德镇、清边寨、灵州共七程。
……
洪德寨,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冈峡。
……
灵盐路,自洪德寨西北入青冈峡上,至美利寨入清远军,军城则宋初转运使郑文宝建议筑之,在灵州南界积石岭上瀚海中,至灵环州三四百里地不毛,无水泉。浦洛河、耀德、盐井、清边镇入灵州,约五百里,本灵环州大路。
环灵大道是唐末、五代和宋代时期长安通往灵州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灵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严耕望先生研究,唐代长安与灵州之间交通线路主要有三条,“而邠、宁、庆道尤为主线”。环灵大道即是邠、宁、庆道之北段。据《新五代史·康福传》记载,五代后唐天成年,康福被唐明宗调往镇守灵州时走的正是环灵大道。
……乃令将军牛知柔以兵卫福。行至方渠,而羌夷果出邀福,福以兵击走之。至青冈峡,遇雪,福登山望见川谷中烟火,有吐蕃数千帐,不觉福至,福分其兵为三道,出其不意袭之。吐蕃大骇,弃车帐而走,杀之殆尽,获其玉璞、绫锦、羊马甚众,由是威声大振。
邠、宁、庆道由关中平原进入黄土高原后,主要以川道为主,一般都是沿泾河的支流循川而上。进入环县境内,道路交通条件变化较大,越往北走,随着支流减少川道就越窄,直到不具备交通条件时,再循山岭而行,后进入瀚海。史料中之所以一直强调青冈峡,其意就在于突出青冈峡的特殊性,即可能就是川道与山路之过渡。
综览有关青冈峡的史料,一般仅笼统提及青冈峡位于洪德寨西北的川道,少有涉及其具体地望之史料。但是章楶在请筑兴平城的奏折中却道出了青冈峡的具体地望。其奏曰:
一处环州洪德寨西北白马川,地名灰家觜,在边壕内,系汉界生地,南至见今守坐白鱼峰四里,东至洪德寨二十里,西北去界壕不远,依山据险,两面皆是天堑,正当青冈峡口,控扼得青冈峡、相济乾川、同家川三处贼马来路,若于此修建城寨,则四面良田约计可得千顷以来,足以招置汉蕃弓箭手,以为篱落。不惟扼贼喉衿,至于平时,贼马常由中原贺子原犯归德州,并自牛圈八帕克巴原侵扰,日恣剽掠,一带蕃部皆可以照应。兼直北去西界清远军沟井水窗,自来西界屯集人马处,止是八十余里,去中路牛圈有水草处四十余里,委是要害阻固之地,可以修建城寨。
通过实地勘察并对照史料记载,可以确定出兴平城遗址就位于今环县洪德乡赵洼村赵洼组。其地处环江、清平沟、王小沟三河交汇的台地,南距洪德乡10公里。遗址现残存部分城墙,遗址内可捡到宋代耀州窑的青瓷片。确定出兴平城的位置,也就明确了唐宋时期的青冈峡口就在今环县洪德乡赵洼村。
从实际地理特征看,其结论亦然。所谓“峡”,即是两山夹着的水道,其与川的主要区别在于,川相对来说要宽阔一些,尤其是适宜耕作和交通的河阶台地更多一些。通过对环县至山城之间的环江川道进行测量后发现,环县至洪德段川道宽度一般为1200~1600米,洪德至赵洼村宽度也有800~1200米,河阶台地十分宽阔。而从赵洼村开始,川道骤然变窄,已经不足500米,而且越来越窄,河阶台地也越来越少,走在其中更有峡谷的感觉,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赵洼村符合唐宋时期的青冈峡口的地理特征。难怪赵珣在《聚米图经》中曰:“环州弘(洪)德寨有归德、青刚两川。归德川在弘(洪)德东,透入盐州。青刚川在洪德西北,本灵州大路。”并没有把洪德以北直接称青冈峡,而称青冈川。可见,从洪德至赵洼之间,河道仍然较宽阔,在当时可能就叫青冈川,从赵洼村往北河道越来越狭窄,称其为青冈峡,十分符合实际的地理环境特征。
关于青冈峡的终点,其应该就是川道与山路的交界处。从实际地理环境看,环灵大道沿河道行至今环县山城乡政府时,已经窄若峡谷的河道又成为两条更窄的小沟,根本不具备交通干线的条件,必须翻山越岭才能进入海拔更高的旱海,所以山城也就是环灵大道川道与山路的交界处。从环县的文物普查资料也可以验证这一点,在原211国道沿线,分布有大量的古代遗迹,有古城、烽燧、邮铺、驿站、递运所等,至今沿线仍有许多与交通有关的地名,如丰台铺、张铁铺、山沟铺、八里铺、保宁堡、山城堡、甜水堡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史料记载的分析,还是对实际地理环境的考察,今环县洪德乡赵洼村至山城乡之间的环江河道更符合唐宋时期青冈峡之地望。
(作者系环县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