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道与西兰公路的美丽对接
2017-08-21文图军政
文图/军政
萧关道与西兰公路的美丽对接
文图/军政
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经过丝绸之路北段萧关道,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考察时经过了部分丝绸之路中段及与后来的西兰公路重合地段。为搞清楚这几条古道与现代公路的对接与嬗变,2017年5月18日,笔者专程到西兰公路(后为国道312线,现在已经基本不用)必经之地华家岭考察。
华家岭位于定西市通渭县西北部,最高海拔2445米。312国道沿华家岭山梁南北走向,其前身西兰公路,起自西安,西至兰州,全长719公里。这是在古老丝绸之路基础上修筑的西北第一条现代公路。甘肃、宁夏境内两个“卡壳”地是华家岭和六盘山。
康熙八年(1669)陕、甘分设,西安、兰州由此成为清政府统治西北的两大中心。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派魏光焘以庆、泾、平、固观察使身份驻军平凉,以确保清军粮道在西北地区畅通。同治十一年(1872),陕甘总督左宗棠征发民工2万多人修筑西兰大道。古代重要交通要地三关口对于清军后方运输至为重要。三关口是一处山高壁峭的险隘之地,“峭壁夹流,蛟龙出没之薮,豺狼丛伏之区也。春冬则冰凌滑折,夏秋则雨潦汹涌。而地当冲要,往来如织,马蹄车轮,辄事倾陷,是以行者苦之。”然而,虽道路险阻,人马却络绎不绝。光绪元年(1875)春天,魏光焘开始修筑三关口车道,“余捐廉庀具,督勇鸠工”“凿石辟山,阨者坦修,陉者凸平”“削陡峻,扩仄险,方轨逵达,无覆陷淖履兵之苦。”以三关口为中枢,分别向东西两边延伸,蜿蜒30里,成为古丝绸之路萧关道上与三关口平行道路。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江苏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大澂出为陕甘学政,路过三关口,有感而发,写下《重修三关口峡道记》:
三关口为古金佛峡,山石荦确,杂以潢流,夏潦冬雪,行者苦之,南坡旧通小道,西出瓦亭驿,乱石止路,车骑弗前。庆、泾、平、固观察使邵阳魏公,始于光绪元年二月开通此路,为道廿余里,凿隘就广,改高即平。部下总兵官高玉元,副将魏发沅、杨玉兴,参将邹冠群、彭馥桂、岳正南、罗吉亮、徐有礼等,分督兴作。凡用工八千余人,役勇丁四万余工,炭、铁、畚、锤,器用公费,縻白金千两有奇。是年五月讫功,行人蒙福,去就安稳。督学使者吴县吴大澂,采风过此,美公仁惠,勒石记事,以示来者。
碑文开凿在四块高127厘米、宽76厘米、厚10厘米的青石碑上,隶书撰写,布局精美。早年镶嵌在固原县城南45公里处的三关口石崖上,现陈列于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内,为国家一级文物。
清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属下杨重雅曾过三关口。光绪二年(1876)十月,再出三关口时不但看到修筑后“平平荡荡”“如砥如矢”的三关口道路,也看到吴大澂《重修三关口峡道记》碑文。此碑刻立于三关口者共四块,第四块碑碑文只占三行字的空间,其余皆为空白。杨重雅利用《重修三关口峡道记》第四块石碑空白处位置,写了近300字跋文,记载两次途经三关口的不同经历。1877年,魏光焘再率僚属考察修筑三关口道路情况时,看到吴大澂碑文及杨重雅跋文,“余惭甚”,决定再度增筑三关口奇险处道路,“于关口导流,巡北傍南,辟峡垠,展砌为路,剔祛沙砾,掏浚及底。甃石胶灰,层垒坚筑,除成康庄。……缭以护垣,根深三尺余,面容两辙裕如也”。这段文字在魏光焘增修三关口车道后写的《增修三关口车路记》中。《宣统固原州志·增修三关口车路记》中文字与碑文文字却不完全一样。但魏光焘《增修三关口车路记》与吴大澂《重修三关口峡道记》及其碑刻对三关口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无可代替。这些资料主要参考了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先生《丝路古韵清末以来文人笔下的三关口——兼论三关口车道与南坡小道的修筑》(《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4期,2010年8月)及马建军、杨明《吴大澂三关口筑路碑及相关问题》(《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火车经过瓦亭城
2017年5月8日下午,第十一次玉帛之路(陇东陕北道)文化考察团从庆阳前往固原时,与叶舒宪、虎维尧、冯玉雷、亢兆宁、张文良等经过三关口,但见最狭窄处有刻石,大多漫漶不清。薛正昌先生在《丝路古韵清末以来文人笔下的三关口——兼论三关口车道与南坡小道的修筑》文中记述,他于2010年6月考察三关口,“发现了一条翻越三关口的山路。这条路,由关口前的南坡登山,翻过山顶向西南方向随山势回旋,在三关口西边相交于瓦亭河谷,等于由西南面绕开了险隘三关口。路道走向非常清晰,是一条车道,由于沿山势迂回上下,路道相对不是太陡峭。山顶的转弯处,人工开凿的痕迹非常明显,去高就低,铲除山头的遗迹清晰可辨。”由此,他认为魏光焘《增修三关口车路记》文字所指和吴大澂《重修三关口峡道记》碑文所指修筑车道的位置不是三关口峡谷(关隘狭窄,每逢雨季河水上涨或落雪结冰时很难通过),而是翻越三关口南坡的车道。作为丝绸古道必经之要隘,三关口通车骑很久。唐人笔下也写到三关口(弹筝峡)这处雄关要隘。但通过三关口的道路有关道与山道两条道,行人根据季节影响选择翻越南坡山路或走关道。
薛先生一行人考察的翻越三关口的“南坡旧通小道”,相对宽畅,宜于车骑通行。魏光焘之所以要修这条翻越三关口的旧路,是因为当时三关口通道“杂以潢流,夏潦冬雪,行者苦之”。1911年,袁大化出任新疆巡抚,途经三关口时在其著作《抚新记程》里写到:“从前路在山上,光绪元年魏午庄光焘备兵陇东,督师开道,砌石山麓,行者称便。”
我赞同薛先生观点。身临其境,看到艰险峡谷也想到这个问题。除去气候原因,还有安全因素:如果在关键时刻,敌对势力扼守三关口,交通会受到很大影响。可惜,当时未看到薛先生文章,竟不知有山道!待有机会,定往考察。
丝绸之路经过萧关道中的著名关隘三关口后,一条经瓦亭关向北去了固原;另一条翻越六盘山经陇中地区往兰州,后者称为西兰公路的主体。西兰公路的前世今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丝绸之路阶段(研究史料较多,不赘述),清王朝改造利用阶段,国民政府阶段及解放后的修改、修建阶段。
民国时期,西兰公路继续使用。沿线土匪横行,一些货运车辆常遭抢劫。民国十年(1921),甘肃督军陆洪涛任命马锡武为关山护路军统领。民国十三年(1924),甘肃督军陆洪涛任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名誉董事长时,在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开始筹建西兰公路,并决定由驻军工兵营首先拓修兰州东稍门至东岗镇一段。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军对西安、长武间的车马大道略事整修改善,勉强通行汽车,称西长公路。民国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1929),陕甘两省连遭大旱,华洋义赈会支拨义赈款20万元,由陕西省建设厅主持,在挪威工程师安立森指导下,以工代赈,修通长武至窑店段,并对危险坡道进行改善,修建少数简易桥梁。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把西兰公路整修列为赈济项目,由西北军和华洋义赈会共同负责,用以工代赈办法,在原路基上拓宽改造。民国十九年(1930),甘肃省主席孙连仲任命马锡武为甘肃东路交通司令。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经甘肃绥靖公署批准,下编二团四营,分驻静宁、平凉等地,维护西兰公路安全。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淞沪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移驻洛阳,西安定为陪都,决定修建西兰公路,并且延至河西走廊直抵新疆中苏边境。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决定重修西兰公路,华洋义赈会代表塔德总工程师将该路工程正式移交,3月21日在西安成立西兰公路工务所,刘如松任总工程师。6月23日动工,翌年5月1日土路通车。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兰公路成为连接兰(州)新(疆)公路和运送苏联援华军用物资的重要运输路线。20世纪80年代,国家建设南北、东西大动脉,西兰公路并入312国道。312国道(或国道312线、G312线)起点为上海,终点为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全程4967公里,将海洋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联结起来了。
茅盾、蒋经国、王洛宾等人都走过西兰公路,都留下文字或相关传说。茅盾在《青年文艺》1942年11月发表《风雪华家岭》,对西兰公路途经华家岭的艰难困状与气候条件有详尽描述。1942年5月,蒋经国考察西北后撰写《伟大的西北》,其中《在西兰公路上》一章节详细记述了西兰公路沿途见闻:“从长武到平凉的公路,非常的阔。这一条路,就是左宗棠造的,最阔的地方有50公尺,沿路都是很粗大的杨柳。左宗棠从西安经兰州一直到新疆,开辟了一条3000多里的大路,两旁遍植杨柳,人行其间,只有感觉到伟大、伟大与伟大。”而王洛宾“花儿”艺术结缘也是在西兰公路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修路,后人得利。诚然!
(作者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