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2017-11-27蔡昭健刘頔吴沈宁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1期
关键词:羽毛球信息化体育

蔡昭健 刘頔 吴沈宁

(珠海市第十一中学 广东珠海 519000)

浅析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蔡昭健 刘頔 吴沈宁

(珠海市第十一中学 广东珠海 519000)

在“互联网+”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政府从上而下开展各种教育信息化活动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体育学科理应融入信息时代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演绎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理论支撑,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7个维度对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构建,提出相应操作程序与建议,可应用在中学体育常规课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广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与时俱进。

信息化 教学模式 构建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将信息化工作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论断。2012年,教育部在深圳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展演活动,展示了各地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的特色和成果,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合。2015年又在青岛进行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国际展演活动,进一步融入了国际教育信息化潮流。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做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李克强总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到:“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有关“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对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部署。”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学科教育必将迎来一股信息化洗礼浪潮。

1 概念界定

1.1 信息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1]。而本文的信息化更多是倾向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化教育,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

1.2 教学模式

本文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中学体育信息化理论与技术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5个要素。

2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2.1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理论支撑

2.1.1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8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2]。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而不是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2.1.2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其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

2.2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从教师、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评价7个维度去构建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1)通过教师课前的网络备课、学生的翻转课堂与博客网络及相关网址预先学习;(2)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学会使用多维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日常学习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到日常教学中;(3)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微课、教学视频,分层划分教学内容的难异;(4)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与探究,结合网络信息平台布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任务,利用平板电脑提前完成学习;(5)在教学方法上多维度结合信息化设备与技术,如运动心率测试手表、一体机、平板电脑、相关体育APP(如121体育、中考体育)等多种维度发掘信息化教学方法;(6)在教学环境上,利用学校已有云课堂,开展室内体育课,利用互动软件、运动软件、游戏对打、分解示范、慢动作回放、优秀运动员展示、实战模仿、人机体育比赛等形式来构建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7)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评价体系:平板软件即时评价、教师随机评价、学生互评、练习信息反馈、上传课堂成果到公共网络平台接受同行评价等多种维度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通过以上7种维度初步构建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2.3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

从理论深度去探索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广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4]。最终目标是提升体育教学效益,践行“健康第一”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服务“健康中国”的发展。

2.4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2.4.1 教师

教师在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情景创造者、促进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停止简单地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体育技能与知识,从备课开始,运用体育教师博客、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论坛、教育APP软件等建立体育教师备课平台,将每年教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教案等电子文档化,上传至备课平台,形成体育教师网络工作空间,以便于教学研讨、教学公开、教学互动与分享。

2.4.2 学生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建立班级学习Q群,体育委员提前将教学任务公布在班级学习Q群,学生翻转课堂,在课堂开始前利用网络搜索、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共同讨论等,初步学习课堂内容或解决课堂任务,总结学习方法,供全班同学网上共享。设置班级信息技术应用科研小组,专门负责查找与运用信息技术进入体育课堂,不断尝试与实验,完善体育信息化教学体系。

2.4.3 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需要生活化、实用化、时尚化、兴趣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用,是学生所爱。在《新课标》体系与义务教育教科书里,汇总体育教学内容,形成网上问卷星调查问卷,学期开始前对班级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兴趣调查,除必学内容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设置“最爱体育项目”调查栏目,让软件自动统计出学生最爱的体育项目前10名,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随机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生所爱,学身体所需。

2.4.4 教学方法

体育信息化教学方法不是唯信息化,应是因需而用,信息化技术或设备的使用能真正地让体育教学实效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教学成效更加明显。应用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生成新的体育信息化教学方法,如利用蓝牙式耳机传达教师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教师的随堂指导面积就会变得更大,打破传统四横排的站位讲解。利用视频观看、案例下载与分析、虚拟课堂使用、模拟实验操作等多媒体设备展示课堂情景[5],如一体机、平板电脑、操场移动投影等播放任意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与细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该运动项目。利用慢动作播放、回放、短暂停、微课分解教学等技术,将运动项目分解呈现与完整系统教学。利用高清运动相机拍摄学生运动照片,对技能类项目进行动作分解回放,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并对其进行预防及纠正错误。将人机体育游戏与比赛引入课堂,开发室内体育云课室,专门针对雨天天气与室内运动项目,让体育的云课堂更加丰富与实用。另外,可穿戴式设备进入体育课堂,监测课堂运动强度密度,实时显示运动心率与运动时间、运动距离等,如心率运动手表、手环、小米运动系列、运动心率背心、运动传感鞋等都可以融进体育课堂。

2.4.5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含物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包含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而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包含班风与课堂氛围、情感与师生关系等。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要配备相应的信息设备: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运动测试仪器、电子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录影录音拍摄设备等,将其真正融入体育课堂。其次,可以开发室内体育云课室,专门为开展室内体育课而用,既可节省教学用地,也可开展城乡协同体育课堂,通过联网,两地同时进行室内体育课,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来。最后,体育老师要转变课堂主导者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开放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创师生共享共乐的体育课,营造愉悦、有效、时尚的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

2.4.6 教学时间

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时间打破了上课时间才可学的传统,教学时间不受限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教学。教师开设的体育课堂网络平台、学生班级学习讨论Q群、翻转课堂里提前预习课堂内容视频、下载与观看、模仿与学习、在线留言给体育教师、教师网上视频指导与回复等都可以作为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时间,较为灵活与多样,教师与学生可根据自我的作息安排来进行教与学。

2.5 教学评价

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以线上评价为主、线下评价为辅,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评价体系,如平板软件即时评价、教师随机打分点评、学生互评、练习信息反馈、上传课堂成果到公共网络平台接受同行评价等多种维度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布置网上作业和自测、使用软件空间记录学生制约因素。

3 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开设与建设思考

3.1 完善课程结构,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模式

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课程类型的内在联系和教育的规律性,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课程结构更趋科学化和系统化。一般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提供必要的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志愿、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修习的课程,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两个课程相辅相成共为一体。选修模块的知识技能是对必修模块的相关知识技能的拓展、延伸和提高,不能把选修课与必修课完全割裂开来。因此,羽毛球课程的开设顺序,应该遵循先开设普修课,后开设选修课的顺序,建立“普修课+选修课(主修课或辅修课或任选课)”的模式,使学生在有一定羽毛球知识技能基础上,再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这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同时增加了羽毛球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拉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学生的系统学习提供保障。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化培养

优质的教师资源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从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快速发展至今10年来,高校体教专业羽毛球课程的开展和不断完善,曾出现羽毛球人才紧缺的情况。在课程开展初期,各高校通过选聘能够胜任羽毛球教学的其他专业教师开展羽毛球教学活动。随着羽毛球课程的良性发展,各高校开始吸纳年轻、优秀的羽毛球专业毕业生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甘肃省高校羽毛球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向着年轻化、专业化态势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存在职称结构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因此,应重视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效改善职称结构;同时,加大历任教师羽毛球专业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

3.3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调控资源,保障教学有序实施

场馆设施是羽毛球课程开展的物质保障。甘肃省多数普通高校室内羽毛球场地资源紧张,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课堂内外的教学训练需要,甚至限制课程的系统开设。有关学校应该抓住学校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的有利时机,科学地建设与规划体育场馆,合理有效地调配现有的场地资源,保证羽毛球教学训练的需要和羽毛球课程科学有序地开展。

4 结语

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经历了近20的发展,整体上看,课程设置趋于完善,但是个别高校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羽毛球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是影响羽毛球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有关高校应有计划地引进羽毛球专业人才、加强现有羽毛球师资的专业培训力度;场地设施短缺成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课程开设和建设的掣肘,普通高校决策层应合理地规划现有资源,并加大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羽毛球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问题。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EB/OL].(2003-06-19).http://wenku.baidu.com/view/f67166d084254b35eefd3485.html.

[2]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等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5.

[3]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128

G807

A

2095-2813(2017)11(a)-0128-03

猜你喜欢

羽毛球信息化体育
羽毛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打羽毛球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飞行的羽毛球
我们的“体育梦”
打羽毛球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