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审美价值与审美超越的思考

2017-11-27郑祥荣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学运动生命

郑祥荣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长期以来,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生物体育观和以认知为核心的工具体育观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了主要位置,体育的人文价值被边缘化。学校体育要摆脱现状,必须接受美学思想的观照,唤醒对个体生命与心灵的关注。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其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1]。体育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和人文价值,其所具有的健康美和精神美,超越现实局限,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深处,使人心胸更开阔、情感更丰富、品格更高尚、想象更高远。运用美学理论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把美育融入体育教育,实现体育教育审美化,追求锻炼过程中的审美价值,促进人格培养,实现自我身体与心灵的超越。

1 体育教育审美化阐释及其审美价值特征

1.1 体育教育审美化阐释

“生活美学”是近十年来美学研究的新潮,美学从关注艺术、环境转向“关注生活”、“回归生活”。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为审美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完整,获得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格形成,进而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审美活动来塑造人的有目的的教育方式。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认为,审美活动与人的本体存在的关系是美学的根本问题。只有对人类本体进入反思,才能与审美本体谋面,同样,只有基于对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揭示,才有助于揭示人类的超越之难以及审美生成的全部奥秘。而美学的意义也由对人的审美生成、价值生成的深刻思考转变为对审美存在反思与审美活动意义、价值的领悟和揭示[2]。因此,从美学意义上说,体育教育价值的美学思考就是体育教育审美化,考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与特征。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世界不是认识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它是情景交融的世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给人以审美的愉悦[3]。体育教育是一种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审美化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意象的世界,使体育教育过程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真正关心学生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存在,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运动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表现为努力坚持、激发生命活力后自我认知感,表现为对某一动作技能熟练掌握、深入理解后的自我满足感,表现为战胜自我、勇于面对挑战与困难后的自我超越感。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来考察,就是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能主动参与锻炼,保持对体育精神的信仰和追求,磨砺自我对生命的感知,感受生命活力带来的愉悦,完善人格修养,完成从自我认知到自我超越的转变。

1.2 体育教育审美价值特征

体育教育实现审美化,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统一。体育运动中给人的直观形象是健壮的体魄,表现为形体美、力量美、健康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外在性的美。人体美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它通过自然的人的形体形象,包括神情、体态和形体语言等,以表现社会人的精神追求。在整体美中,形体美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是最为强烈的部分[4]。哲学家黑格尔说:“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5]。运动中的美无处不在,体现为力与美的绽放,如奔跑之美、跳跃之美、投掷之美、各种球类之美,这些都展现出运动技巧之美。伴随着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视觉冲击,参与运动者的内心也经历各种情感体验。有疲惫、沮丧、悔恨、犹豫、心慌、焦虑、退缩、愤怒、悲伤等失望与失落的情绪,也有欢呼、欣赏、愉悦、自由、自豪、宽容、友爱、幸福等成功后的感动,最重要是感受到“重在参与、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生命活力、品格与性情的自然流露,健康形象与情感体验在运动过程中融为一体。第二,愉悦性和自由性统一。从心理层面而言,体育实践确实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活动,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感受性直觉,它让人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感受一种忘我的状态,是感官或感性的体验过程。同时,体育教育可以让人产生更高层次的愉悦,从感性愉悦升华为精神的自由与和谐,即自由状态。它是一种源自“自由理性”的“自由愉悦”,它通过反思判断获得,是超越于功利之外,超越于观念的有限性之外的精神愉悦,这种愉悦是美感的基础和审美活动的目的之一[6]。体育教育中自由的状态是在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是对体育精神感悟不断增加,以及对运动技能理解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产生的愉悦。这种自由是理性的认知,感性的自由,体育教育实现感性愉悦和精神愉悦的融合。第三,当前性和导向性统一。体育教育审美化,就是要达到教育审美的境界。美学家张世英认为,从时间的角度看,“境界”是个交叉点,是人活动于其中的“时间性场地”(“时域”),是一个由过去与未来构成的现实的存在,或者说,是一个融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一的整体。境界对一个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导向的作用。境界可以说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者而成的一种心理导向,一种“思路”或“路子”[3]。因此,境界具有当前性,同时它又具有导向性。当前性表达对体育审美体验现在的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将来的运动实践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并提升对体育精神价值的思考和理解。体育教育要提升到审美的境界,实现当前性和导向性的统一。

2 体育教育审美超越性的内涵与实践原则

2.1 体育教育审美超越性的内涵

通过以美育人,促进审美体验生成,提升审美品质及生命境界,是美育超越价值的核心表达。美育超越性体现在:精神性对肉身性的超越;无限性对有限性的超越,即人的认识和价值追求具有无限性;可能性对现实性的超越,即美育为人提供了自我超越的实践可能。[1]美育超越性的内涵是对自身精神、价值和理想的超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解放。美育的超越性在体育中体现为运动中的精神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热爱生命,追求完美人格。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艺术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创造力,都作为一个生命主体而存在,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自我感受、感知运动精神和价值,获得运动审美体验。学校体育的价值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健康,这是学校体育的价值基准线;二是优美,这是学校体育的审美追求;三是自我超越,这是学校体育的价值归宿[7]。“体育运动是一种最积极,最健康,最快乐的生命形式”[8]。体育运动折射出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从人类活动的一个侧面表达和实现着生命之美。体育运动是生命活力的释放,生命健康的促进,生命自由的体验,生命状态的超越,生命尊严的张扬[9]。体育承载着对人生发展有深刻意义的精神内涵,包括坚强、关爱、尊重、团结、进取、拼搏、竞争、求实、奉献、公平、崇高等等。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理想、信念、道德、审美水平的标志,体现体育的支柱和灵魂。运动带来的不仅是身体健康,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生命的领悟、人格的培养。体育教育要实现学生内在精神的提升、成长和自我超越,使学生主动参与锻炼,增进健康,提高对运动技能的理解,拓展对运动之美的鉴赏力,激发运动乐趣,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体育教育审美超越性的集中体现。

2.2 体育教育审美超越性的实践原则

体育教育审美超越性的实践原则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情感育人是审美超越的基础。审美感受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美与美感是统一的。大力提倡美学是“感性学”的学说最早源于著名美学家——鲍姆嘉通,在鲍姆嘉通的《美学》卷中“Aesthetic”一词,汉语意为“感性学”。鲍姆嘉通在《美学》导论中阐明了其美学观点: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0]美学产生的本源是感性认知,没有感性就没有美学的产生,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每个个体的审美体验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美育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整体陶冶,有利于促进个体审美品质的主体内化与自我建构,培养呼应个体审美生存方式的生命自我和审美情趣,引导个体自觉地去追求人生的本真价值[1]。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提升与情感体验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情感育人是实现体育教育审美超越的基础。其二,情境育人是审美超越的动力。情境育人关注学生运动中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内心的自我超越。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意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内涵丰富。一般说来,意象是指单个景物在人心中的映象和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意象结构和美感形态。”[11]审美讲究“意境”,即情景交融的境界。体育教学也是一样,将“情”提升到教育审美的境界,就是情境育人。情境育人就是创造良好氛围,注重学生运动中体育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在运动中收获运动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情境育人是实现审美超越的动力。其三,艺术育人是审美超越的保障。艺术育人强调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创造,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仅获得良好的运动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中国传统艺术所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物外之韵等等,不是简单地到形式背后追求什么东西,而是超越一切对象的感觉,融人世界中,化山风天月为自我性灵[12]。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为它们源于想象、富有创造、超越自然、高于现实、安顿心灵。艺术讲究突破外在技巧,突破对象感,用内心感受表现外在景致,表达自己对人生命意义的思考,达到审美境界。艺术的核心是创新与创造,只有创新才能体现艺术的真正价值。体育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它启迪智慧、净化灵魂,浸润着丰富情感和深刻文化内涵。教学中应深入挖掘体育中的文化精神内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接受体育精神的熏陶,实现艺术育人。

3 体育教育审美超越的实践策略

3.1 倡导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想象力的课堂教学

3.1.1 倡导真实有效、体验丰富的生命力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情感美

教育必须实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教学实践要将理和情紧密相结合。德国美学家、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如果人的感性和理性分裂,感性脱离了理性,感性就会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动物性的东西;而理性脱离了感性,就会变成一种僵死的,限制人的自由、生动发展的东西[13]。教育不仅是信息的流动,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体育教学也是情感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需要相互尊重与信任,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产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也是情感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练习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有忿怒、恐惧、自信、妒嫉、喜悦、友情、憎恨、渴望、好胜、怜悯,以及伴随痛苦或快乐的各种感情。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语言应具有艺术性,具有语言情感的感染力;二是通过音响、节奏、旋律等构成的听觉艺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领会意境,促进学习;三是运动器械、场地设置要注意色彩、线条等造型形象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非语言行为应具有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着装显现“精神美”,眼神、面部表情应有“亲和美”,这是视觉艺术的重要体现[14]。创造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与生命活力,实现教学过程情感美。

3.1.2 倡导和谐一致、兴趣盎然的感染力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情境美

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人生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的对象是意象世界。在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灵超越了个体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它在审美活动中生成,是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3]。体育教育要提升到审美境界,其实质是情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精神的成长,提高对生命的认知,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培养拼搏精神和树立勇于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情境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深入挖掘不同运动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丰富、新颖、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热情,领悟不同运动项目的精神内涵,保持锻炼的兴趣、信心、好奇和激情,感受锻炼中的健康美、精神美和形式美。体育教学必须浸润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体育文化内涵,必须让学生有精神性的触动,了解学生的体育审美需求,培养体育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实现师生互动情境美。

3.1.3 倡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想象力教学,实现组织手段艺术美

朱光潜先生在《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中认为,物本身的模式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物的形象是“美”这一属性的本体,是艺术形态的东西。美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主观意识的艺术加工的过程[15]。艺术是形象思维的升华和结晶,是表达人的心灵之美的意识形态,好的艺术形态能使人心神得到愉悦,对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文学、戏剧、建筑等在西方被称“八大艺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精神上得到鼓舞,培养了高尚情操。艺术的创造需要想象力,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刻意境、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体育课堂教学要实现艺术化,需要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育教学内容需追寻一种“跨界”式的设计,教学内容不仅要强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故事、体育人物的横向贯通,同时要加强体育与艺术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汇[16]。教学过程要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身心发展、性格特征等有深刻认识,对教材目标和内容有透彻理解。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尊重不同个性的同学,努力突破单一性,实现多元内容组合,拓展学生的运动认知和运动情感体验,挖掘运动潜力,达到技能提升和人格培养的统一。教学设计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及运动中的情感变化,挖掘不同项目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练习方案。教学组织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就是教学艺术美的外在体现。

3.2 注重情感化、个性化和人文化为实质内涵的教学评价

3.2.1 注重以运动参与体验为内涵的情感评价

兴趣是产生学习的动机,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真正的情感投入,获得情感满足,才能提升运动兴趣,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体育观。情感评价的内容包括:以运动参与态度评价为核心,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自主性,考察内容包括活动过程中能否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思考,为达到目标反复练习,认真接受老师指导等方面。教师进行情感评价时要以意志、信心、态度、心理状态、情感为主,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态度和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信心,注重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要投入激情去感染、感召、调动或启发学生;在对教学目标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时,要掌握好时机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3.2.2 注重以知识性、情境性和丰富性为内涵的个性评价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提倡每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通过不同的组织手段和评价形式,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运动参与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能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影响力,形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融知识性、情境性和丰富性为一体的多元评价内容包括:以体育学科的核心要素,即运动能力(体能、技能、认知)、健康行为(锻炼习惯、良好心态、适应能力)与体育品德(品格、精神、道德)为基本框架,围绕学校体育五大目标(身体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道德发展),根据校情、生情进行个性评价。教师进行个性评价时要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长处,忽视不足和缺陷。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相结合,评价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动力,真正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目的。

3.2.3 注重以人的自由充分发展为内涵的人文评价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教师节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一名好老师的特质体现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其中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集中反映,教师需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坚持本土情怀和跨文化视野的统一,坚守本土教育自身的核心价值,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教师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人文素养提升为内涵的课堂教学价值评价内容有:能否对他人理解和尊重,能否在学习中表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能否积极承担小组学习与练习中的责任,能否战胜练习中的自卑、胆怯,能否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否面对挫折迎难而上等。教师进行价值评价时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以展现生命关怀、挖掘自身潜力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以人文素养提升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从价值观层面提高体育意识和判断力,以运动技能获得和精神面貌提升为目标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4 结 语

人参与体育的过程中,既能够切身体验着体育所带来的生命潜能的释放,也能够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实现着体育的规范与形式,使体育运动中的人呈现出一种审美而自由的“活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体育的审美本质之真义所在[17]。体育教育要让体育精神、生命形象与人生意义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教师应提高自身审美经验,把审美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体育教育要创新教学组织与手段,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审美体验,感知生命活力,理解体育精神,实现体育教育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超越。

[1] 王建国,杨兆山,陈仁.论美育的超越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79-882.

[2] 潘知常.对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的考察———关于美学的当代问题[J].文艺研究,1997(1):111.

[3] 叶朗.美学基本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 张芃.形体美和身体感知形象在实践中的构建[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71.

[5]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7.

[6] 刘旭光.“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J].学术月刊,2016,48(1):138.

[7] 侯玺超,张秀芳.“育人为本”视阈下的学校体育价值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5(2):279.

[8] 刘一民.体育存在的生命意义与表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4):12.

[9] 侯玺超,张秀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审美关注与实践融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5):425.

[10] (德) 鲍姆嘉通.美学[M].简明,王旭晓译.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3.

[11] 古风.意境探微[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159,138.

[12] 朱良志.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文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5.

[13]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成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 刘端文等.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解读、解惑与解析100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0.

[15] 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4):22.

[16] 杨岭,朱德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体育教学文化品格追寻[J].教育科学,2014(10):106.

[17] 杨韵,邹玉玲.游戏冲动:席勒美学思想观照下体育的审美本质[J].体育科学,2013,33(1):93.

猜你喜欢

美学运动生命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不正经运动范
纯白美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妆”饰美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