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研究

2017-11-27许彩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许彩明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与优化研究

许彩明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以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着资源约束、学生水平差异、被动教学、覆盖面狭窄、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需要进行模式优化和进一步改革。通过突出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层、教学内容递进分级、延长开课年级、优化俱乐部设计、实行目标考核、以赛代考、团队教学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升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效果。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困境分析;优化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体育项目俱乐部的形式组织体育课教学的方法和程式。即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开设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自由选项上课,在一周内不受时间限制,可在任何一个有课的时间里,去上自己选定的课程[2]。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开始出现关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尽管为数不多且不够深入,但是为在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3-6]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根据学校体育的总要求和体育课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纲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拓展了空间,也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操作依据[7]。此后,国内大多数高校纷纷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近十年来,关于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停滞不前,在实践操作层面遇到了各种条件约束和问题,[8-9]致使俱乐部教学模式无法继续深入推进,亟待寻求创新和突破。

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困境

1.1 资源约束

俱乐部教学模式在设计理念上,是计划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来开设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在实际开课过程中,学校体育部门往往是根据现有师资状况、场地条件允许状况来开设项目俱乐部,实行固定教师、固定项目、固定时间单元的挂牌选课制度,然后学生根据开课情况在选课系统选课。这种名义上的“三自主”选课制度无法实现“在一周内任何开课时间内去上自己选定课程”的俱乐部设计。因为选课容量的限制,部分同学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课程版块的原因造成体育课和本专业课的时间冲突无法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由于教师数量的制约开课版块数量受到制约无法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等等。这极大地打击了选不到自己喜欢项目的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后期的体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 学生水平差异

实行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同一俱乐部学生的运动项目水平与传统教学模式一样,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尽管有些学校在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了 “分层次”教学的设计,但是由于选课系统的限制,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项目,只能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项目。或者初级水平的学生由于选不到自己想选的课程,只能选择某项目高级班的现象并不少见。这给整个俱乐部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使得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1.3 被动教学

尽管俱乐部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和权力,可是在学生选完课后的实际授课中,教学过程仍处于呆板、封闭状态;仍然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以考勤等方式强制学生接受;教学目的仍以规范动作练习,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希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教学主体关系颠倒,仍然注重以教师的“教”为主,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课堂教学格式化、强制化;教学方法呆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不同专项技能水平、不同身体条件,甚至不同专项爱好的学生所学内容并无差异;存在理性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学生仍然只能按照体育教师的主观愿望去机械地完成任务,从而抑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在这些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并无明显改变。

1.4 覆盖面狭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设置体育必修课程,这也是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对于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则没有了体育必修课的要求。尽管标准里要求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一方面由于体育师资数量、体育场地等资源的约束,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是必修课,高年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体育锻炼行为及选修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体育课的覆盖面狭窄,仅局限于低年级的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就是这一结果的体现。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评价标准更高,试图改变体质健康水平与年级高低呈倒挂现象的局面,如果无视体育课程覆盖面狭窄的事实,试图实现高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高的设计只能停留在理想主义的层面。

1.5 低水平重复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设,大多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自由性,每个学期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时基本无差异。教学实际中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一个酷爱某一项目的学生即使连续四个学期选了同一项目的俱乐部,而他所接受的教学内容没有差异。每个学期都选择了不同项目的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各项目初级水平的教育。尽管有的学校设计了分层次教学,但是由于资源约束问题的存在,真正选到高水平俱乐部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不高,使得分级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通过专项体育俱乐部传授的体育技能内容并不够深入,始终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试图通过体育课来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养的目标受阻,只能浅尝辄止,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很多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体育教育,并没有达到“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的种种困境归根到底是由于师资力量和场地条件等资源约束衍生出来的。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和水平,必须从资源约束的根源上进行优化。一种方式是开发和补充师资、场地设施等资源,另一种方式是在资源约束前提下,寻求该种教学模式的技术突破。以下结合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和经验,主要探讨技术突破方面的问题。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化

2.1 突出目标管理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中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鉴于此,可以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具有目标课程的性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目标可以设定为“掌握两项体育锻炼项目,体质健康”。抓住这两个目标,以此作为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等于抓住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设计的牛鼻子。在掌握两项体育锻炼项目的目标上,设计一个项目为俱乐部选修项目,要求熟练掌握;另外一个项目为指定自学达标项目,达标即可。达标项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学校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以考核为主,辅导为辅,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或锻炼完成,达到目标获得学分。

结合资源约束的现实,在创新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时,仍应实施一定条件下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建立以强化目标达成为主,以过程管理为辅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方式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俱乐部的辅导与训练模式转变,即教学指导型向辅导与训练型转变。考虑到各高校学生数量问题和学生水平差异问题,应实施弹性教学指导或按需指导,抓弱放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2 延长开课年级并实行水平分级

考虑到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毕业设计等重要任务,开课年级设计为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六个学期,来提高体育课程的覆盖面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保证学生体育素养提升不断线、体质健康提升不断线。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实行水平分级制,即从第一学期至第六学期分为六个层次,每个学期对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六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不断递进和深入。在此,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和评价的分级标准的科学性是关键。此外,还要求在各个学期,在一定条件约束下开放俱乐部时,要保证学生能够选择到想要选择的俱乐部不断线。

2.3 优化俱乐部设计

根据场地和师资情况,设定各项目俱乐部。汇总体育项目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在选课系统挂出,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体育项目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俱乐部。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选课系统是挂靠在本校教务系统中的,因此其技术的关键是协同和利用学校教务系统的选课平台。为更好地规避资源约束及体育课与学生专业课的冲突问题,在排课系统挂牌俱乐部时可以只挂俱乐部名称和项目负责人名称,从原来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选课模式改为“两自主”。并且,多数教务系统的排课方式表现为板块排课,因此,在体育俱乐部排课时可实行板块时间段排课与板块外其他时间段相结合的排课方式,增加开课时段的广度。在选课时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放板块课时间段选课,第二阶段为所有时间段自由选课,第三阶段为确认和调整阶段,以此来保证所有学生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体育教学部门根据师资数量和场地情况设定各项目俱乐部的选课容量。在每个时间单元,按场地最大容量设定选课人数。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教务系统选择某个项目俱乐部。选择人数不足规定人数的项目,将作停开或合并处理。由于项目考核设置六级目标考核,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六个学期选同一项目的需求。

此外,可以考虑为每个项目开设一个高水平俱乐部,代表本校大学生在该项目上的最高水平,以满足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比赛的需要。高水平俱乐部学生应实行定期流动制,建立与普通俱乐部的衔接机制,通过普及与提高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和动力,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

2.4 实施团队教学

为保证运动项目不断线的需求,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团队教学是实现问题逆向选择的要求。每个项目先设定一个项目负责人,学生选课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根据选课情况组建俱乐部项目教学团队,到系统打印学生名单,并根据单元内选课学生人数安排俱乐部指导教师并制作课表。同一老师可根据需要加入不同项目团队。俱乐部教授与指导实行按需指导,弱化教师指令性、控制性的教与灌,强调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与练。

在俱乐部教授与指导单元时间之外,安排俱乐部开放活动与辅导,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俱乐部锻炼活动,期间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俱乐部可根据需要进行辅导。

2.5 实行目标考核

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高校学生数量众多,注重课堂考勤、强制课外体育锻炼打卡等过程性评价的设计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体育项目俱乐部目标考核设计上,可以考虑忽略注重学习表现、俱乐部考勤等过程性的评价和控制,强化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和控制。每学期项目俱乐部的成绩计算办法采取总评成绩=专项考核成绩+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设计。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可以设计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的四项素质,比重可以稍高些,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在此可做专项考核成绩及格且总成绩及格方为考核合格的设计,避免由于专项比重过低带来的失衡问题。

这一设计去掉了传统评价中重视的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课内外一体化的锻炼考勤打卡的过程性环节,主旨是试图通过终结性评价目标这个“牛鼻子”,牵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行为,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实现从过去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项目考核、身体素质测试每学期集中组织进行。项目技能部分由俱乐部指导教师考核。除在俱乐部活动期末时间段统一安排考试外,学生在俱乐部活动其他时间段内也可随时申请预约考试。身体素质部分可以由各校的体质测试中心统一考核,以此来实现体育俱乐部教学与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无缝对接。

2.6 实行以赛代考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就是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由度。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如果学生在所选体育项目上已经具有较高水平,比如在校级及以上级别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者,可以考虑给予专项免考的设计。在田径运动会、元旦长跑比赛等体能类运动会上获得与身体素质考核项目相同或近似项目优秀名次的,可以考虑给予相应身体素质考核项目免考的规定。这一设计可以实现体育教学与群体竞赛的友好对接,既减少了学生的负担、激励了学生锻炼参赛的积极性,也减少了相应的教学、考核工作量,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3 结语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性的需要和具体体现,但目前普遍面临着资源约束、学生水平差异、被动教学、覆盖面狭窄、低水平重复等困境,迫切地需要进行模式优化和进一步改革。通过突出目标管理、延长开课年级、教学内容和目标递进分级、优化俱乐部设计、实行目标考核、以赛代考、团队教学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优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升其教学效果。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3] 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6(9):35-37.

[4] 周云飞,陈东岗,刘建平.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86-89.

[5] 罗达勇,汪海燕.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372-374.

[6] 杨芳.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学生体育权利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5):672-673.

[7] 蔡文利.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4(4):131-133.

[8] 赵小坤. 河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现状[J].知识经济,2016(3):111.

[9] 潘宏伟,郭井双,崔性赫.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策略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16(16):53-54.

Dilemma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Study of the Sports Clubs Teaching Mode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Cai-ming

(P.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analyzed, including the dilemma which fac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college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existed the problems such as resource constraints,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level, passive teaching, narrow coverage, low level repetition, etc. It need for further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model. Through technical means of target management, hierarchical aims, teaching content classification, extend P.E. grade, optimization design, objective assessment, match substitution test, team teaching, may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ect of club teaching mod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dilemma analysis; optimization

2017-02-15;

2017-03-28

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2014MS01)。

许彩明(197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G807.4

A

1672-1365(2017)02-0021-04

◀博士论坛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