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7-11-27杨刚
杨 刚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0 )
◀民族传统体育
学校武术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回顾及发展路径研究
杨 刚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0 )
探寻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结论: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存在三个时期。从“强国强种”到振兴尚武精神的“活跃”期、从“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的“沉睡”期、从“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的苏醒期。通过对三个时期的解读发现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众多问题,主要以学校武术边缘化来体现。建议:学校武术发展战略紧随“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打造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应该紧抓“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孕育多姿的学校武术文化样式;应该紧握“制度管理”的策略,制定学校武术学科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学校武术:历史回顾;战略构想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1]传统文化的复兴其根源在于文化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的“助攻”。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沃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生态基地,是国家对青少年实施教育及文化传递的重要场所。梁启超曾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可见青少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文化传递的承担者,加强学校教育研究将有利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其能够在“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环境中滋生繁衍,流传至今,必有其存在的价值。武术由曾经的生存搏杀的技击之术演化为勾栏、瓦舍的套子武艺,直至约规下的竞技武艺,其发展可谓一路坎坷。随着明清时期习武卖艺,拳种流派的大肆繁衍,武术拳派社团相继林立,武术拳种快速繁衍,直至西洋的坚兵枪炮打破了中国的大门。“西学东进”后,武术这种所谓“上不了台面的”的技艺遭到了排斥,迎来的却是对西方体育的支持与追捧。直至民国时期提倡的“强国强种”、“尚武精神”把武术推进学校体育的课堂,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行列。随后一百年多年里,学校武术经历一番番坎坷,有所谓的“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有所谓的“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学校武术的发展可谓一路艰辛,风尘仆仆。探索过去,才能畅想未来,学校武术曾经的百年发展历程究竟如何,需要重新回顾;当下学校武术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重新考究;未来学校武术发展之路该如何前行,也需要重新规划。基于此,本文对近百年的学校武术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旨在探寻学校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战略构想。
1 学校武术百年历史发展历程回顾
1.1 “强国强种”到振兴尚武精神的“活跃”期(1901-1919)
1.1.1 从“西学东进”到“武术革新”
西方的坚兵铁炮打破了中国的大门,带来的不只是金银赔款与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同时裹挟着强势文化的入侵,加之,中国留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片面解读,导致国内文化自觉与文化选择的偏差,西方体育如同娇子般受到国人的追捧,而国内的传统文化却受到冷落。清末“庚子事变”以后,低迷已久的武术开始活跃起来,各界学者提出“强国强种”的理念,武术社团也相继建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除精武会以外,相继成立了中华武术会等30多家会社;北京除北京体育研究社,还有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除最早的中华武术会外,还有道德武术会研究会等十余家武术会社。随后中央国书馆的建立,各省市相继建立了武术会社。可以说,民国时期,几乎没有一个乡镇没有武术组织。”[2]武术会社的建立为学校武术的开展提供师资力量,民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有部分拳师被应聘到高校传承武术,“如刘殿英曾先后受聘于北洋法政学校、清华学校、李存义受聘于南阳公学(上海交大前身)、郝月如、马金彪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等”。[3]而武术于1915年被正式纳入学校体育的行列,促使武术按着学校体育的路径发生革新。其主要把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改为学堂式的集体教育方式,同时也促进学校武术教材的编写,曾经散落在民间的武术技能、文化被纳入到武术课本教材的内容,孕育成图文并茂的武术教材,当时广为流传的武术教材有《国术概论》《国术理论》等。“西学东进”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传播使武术发生了革新,其不仅为了进学校体育的殿堂,同时武术的革新对武术的普及大有裨益。武术的革新最成功的是马良的新武术的编制与推广,马良曾把兵操训练结合与自身习练的拳技与摔跤编制出中华新武术,该武术的革新,不仅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练到对练的编排原则,而且改变了曾经单一的师徒传承模式,走向集体教育的学堂训练模式。1917年夏,全国各中学校校长会议决议,“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的正式体操。”1918年秋,《中华新武术》被定为全国正式体操。武术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但是武术依旧身处“新、旧”思潮的涡流之中,加之武术的革新使得《中华新武术》的兵操色彩浓郁,内容单一性严重,所以不久就夭折于世。但是总体而论,武术的革新对武术在学校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武术的标准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开端。
1.1.2 从“强国强种”到“振兴尚武精神”
民国时期提出的“强国强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于国家危亡,而当时的“强国强种”是建立在羸弱的国民身躯之上、疲软的精神灵魂之上,当时孙中山先生提及,欲强吾国,需强其种,欲强其种,需强其身,强其身,需武术体育的开展。而学校武术是青少年强身健体的重要运动形式,同时学校武术的开展将促进“强国强种”精神的传播。
尚武精神提出的主要条件是“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加之“辛亥革命”的洗礼,国内有志之士面对国人的羸弱,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势衰微,加之西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的侮辱,有感于日本武士道精神,遂提及尚武之精神。并认为尚武之精神的振兴源于学校体育,其认为救国需变法维新,而变法维新需改革教育。梁启超以立国为兴需兴学校之目的,振兴国家需注重武术教育,其强调“欲强国必由学校,并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观点。”1919年国父孙中山为《精武本记》作序时,亲笔题尚武精神于条幅之上,并提出“振兴体育之技击,为务于强种报国的关系”。他强调强国强种、尚武精神与报国为民的有机结合。“亥革命后,民气勃腾,学校“尚武”之风兴起,使武术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创立较早的“大通师范学堂”(1907),在秋瑾的主持下,坚持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强种保国”和“尚武精神”;“中国体操学校”(1908),开设有拳勇、刺刀术等。[4]其后,尚武精神的振兴成为学校武术教育的重点传承场域,然而时过境迁,武术高调进入学校体育之后尚武精神如同昙花一现般,随之凋亡。
1.2 “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的“沉睡”期(1920-2010)
1.2.1 武术“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名流则认为:“火气传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而不讲,则至国人积弱愈甚”[5]。尚武精神与强国强种思想的结合,迫使尚武教育急速发展,军国民体育发展进一步证明尚武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完美结合。尚武教育的提出,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成为学校课外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部分学校相继开展了武术比赛与武术表演。这个时期,学校武术活动的开展主要在较大城市活跃,如南京、上海、北京等,此时期的专家也认为武术作为学校教学内容已趋于成熟。1915年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北京体育研究社徐禹生提议“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武术必修课”议案。教育部明确提出,“各学校应填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院养成之。”至此,博大精深,蕴含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走进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的《通令》下达之后,学校武术迅速勃兴,武术教师成为仅需人才,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增设武术课,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课,开设武术课。1934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教学科目及每学期教学时数表》,其中国术课,每周均为2学时,与田径、足球对等。而北京体育研究所于1920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校,学校课程为术课与学科,术课包括:国术、体操、田径赛、日本柔道。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应用于学校武术教育的体育人才。此外学校武术开展渐入佳境,自1915年教育部要求“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后,强调国术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加之教育部对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规定国术课程课时标准、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武术课程的开展尚未能普及。截止到192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对学校武术的调研发现: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5%;在课外开展活动的占22.5%,既未列为正课也没有在课外开展活动的占25%,总体而言,学校武术的开展呈现上升趋势,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然而西学东渐,加之文化误读,导致国人对体育运动的片面认识,一场武术浩劫不可规避。“土洋体育之争”的风波源于东北大学“三国”(中、日、德)田径运动会的较技,国人震惊于德国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加之,中国在远东运动会上的“差强人意”的比赛成绩,激发爱国人士对体育的重新解读,而土洋体育之争的导火线则是1932年刘长春一行人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失利,从而激发保守主义与革新主义的交锋对决。直至1932年8月7日《大公报》上发表的一篇《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社论,该社论提出,应中国之需要,定中国之方针,中国应舍弃西方奥林匹克竞技比赛,提倡中国之“土体育”,并提出整理传授养生之功法,一切学校皆习练拳技,一切学校需习练兵操(中华新武术),该社论遭到留学的体育学者的强烈反击,并发表言论。吴蕴瑞则认为:“土洋体育之争”其争议点在于中国体育是走“开放式”之路还是走向“关闭式”之路;而所谓的“保土”,是坚持保护国粹,维护国魂;所谓的“宠洋”,是拥护土洋一体,混合而行,显然二者皆不合时宜。吴蕴瑞认为:体育无国界,洋体育与土体育之争关键看是否适合人之生理、心理及社会的需要。此时的学校武术被西洋体育挤到边缘角落,然而边缘化绝非一蹴而就,必然存在根源。据1940年张之江调研结论:“全国各级学校,列有国术课程,不过十分之一二,且多作为课外活动,迄无国术课程者,尚居十之八九”[6]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普通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调研结论显示:“中小学体育课上,武术沦为教材有、课堂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的中小学比例高达83.7%,但是实际完成任务者不达21%,部分完成者比例为48.1%,另外14.3%的学校有计划、无教学,还有13.7的学校学计划中无武术课内容;时隔五年,据统计,“2010 年北京市从事武术教学的中小学共有60 所,其中中学 50 所,小学 10 所,占北京中小学总数的比例不足 6% ”。[7]可见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处于沉睡状态。
1.3 “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的苏醒期(2010-)
“如果北京想变成纽约,100百年就可以了,但要把纽约变成北京1000年也做不到。”这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的,硬件设备的差距是物质经济可以弥补的,而文化积淀孕育的文化软实力却不是物质经济可以调和的。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另一路径,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将影响大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文化的传承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础,而学校又是文化传承的生态基地,加强学校文化教育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文化复兴的背景对学校武术的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为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国家武术研究院与教育部体卫艺司联手组织专家编创了小学生武术系列健身操,于 2010 年6月通过综合评审,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同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教体艺厅 [2010]8 号),要求“自 2010年 9月 1 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武术操的推广是武术打开学校武术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暨武术操之后,教育部对《中国段位制系列教程》的编写和出版解决了学校武术教育“教什么”的问题。紧接着,在全国133 个大、中、小学校进行的教学实验,总结出武术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方法等成果,基本解决了学校武术教育“怎么教”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加强培训,为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努力。[8]
2014年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率先成立中华武术发展战略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联盟,该联盟强调:“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理念,并且提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新思路,同时建立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终身受益的新目标”。把部分中小学纳入全国学校武术联盟试点学校,规定学校武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校武术的开展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此外,在高校实施武术段位制政策的同时,既检测习武者的水平,又激励习练者习武的激情。而中小学武术操的开展,也将学校武术推向阳光体育的行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017年5月,在上海武术俱乐部联盟成立仪式暨一校一拳武术教改研讨会上,王培琨教授指出:“中国武术的未来在校园”,“校园武术”是武术发展的良好名片。学校武术的发展已走过百年岁月,在发展的进程中,有喜有忧,纵观今日,学校武术的发展再次被提及、关注,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旧不能忽视,毕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总而言之,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可谓一番风雨、一路坎坷,纵然当今社会对学校武术的关注度增大,并出台发展学校武术的相应措施,但是学校武术依旧存在众多问题,如“学生爱武术,不爱上武术课的问题”、偏远山村学校武术课程缺乏的问题、学校武术教师水平低下的问题、学校武术课本教程缺失的问题、学校教育中竞技武术“专场”化问题、以及学校教育缺少武术文化教育及尚武精神缺失问题、武德教育的滞后问题等。不仅仅如此,学校武术的发展还受到外来武技的突袭,同时在学校体育的行列,武术被外来体育挤到边缘化角落,更有甚者,在偏远地区,武术课依旧存在“名存实亡”的现象。基于此,必须对学校武术的发展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2 学校武术发展战略构想
2.1 紧随“文化复兴”的发展方向,打造武术文化传承的路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面的复兴,其中必然包括传统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没有传统文化的提升,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要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必须继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必须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把握古今中西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9]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武术,在学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复兴的今天,势必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是教育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场所,完善学校教育势必会改善社会主义新青年的整体素质。同时,对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而言,学校武术的发展正是促进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武术的传承正是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基于此,学校武术的发展有必要加强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只有如此,外来的武技以及外来的体育才不会把武术踢出学校教育的舞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倡导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才不是一句空话、套话,才能“跃然纸上”,才能更接地气。学校武术若能借助文化复兴的浪潮发展自己,那么学校武术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文化复兴之路也将不再坎坷。
2.1.1 文化复兴之传统武术进学校战略构想
文化复兴是时代的浪潮,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关乎文化复兴命运的重要抉择。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会促进文化的复兴,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和谐持中的思想内涵;“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伦理至上”的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内涵将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走上康庄大道。以此同时,对学校武术而言,传统武术进校园,改变学校武术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套路至上”的教学理念。传统武术的引入势必带来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武术绝不类似于竞技武术的套路化教学。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具有完整的内涵,其主要包括套路、器械、散手、擒拿对练、养生功法等一系列的组合。这将改善学校武术课堂单调、呆板的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并且传统武术优良的训练体系解决武术“打练”问题,彻底做到真正的“打练结合”、“术道融合”。
2.2 紧抓“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孕育多姿的学校武术文化样式
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势必带来“文化多样化”,而当今社会绝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是团队构建的时代,而任何团队的构建都需要明确相应的职责。只要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这个团队才能繁衍下去。学校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团队的构建,学校武术面对外来体育的欺辱,绝不是“单一武术”可以抵御的。学校武术的团队,应包括:文化武术、体育武术、打练武术、艺术武术、健身武术、而绝不是单一的竞技武术。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武德修养,艺术审美的提升等,但是单一的竞技体育显然不能满足学校武术教育的宗旨,基于此,有必要对学校武术进行团队构建。
2.2.1 立足“文化武术”发展的灵魂
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文化熏陶,融合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自成一体,其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蕴含自我超越的生命观。“文化武术”就是立足武术文化的视角,打造学校武术文化发展路径,弘扬文化武术,将“文化武术”进行传承。“文化武术”的传承是把武术套路中蕴含的“文化典故”、“人文趣事”、“拳谚俗语”、“诗歌词汇”等内容进行传承。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加深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关于“文化武术”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从单个套路动作中能够映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太极拳单个动作白鹤亮翅、揽雀尾,少林拳动作佛敲钟、顺手牵羊、翻江倒海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不仅如此,武术的谚语更是“汗牛充栋”,古语有云:“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艺先修德。”、“月刀、年棍、一辈枪”、“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这些都应该是“文化武术”的内容,学校武术需要加强对“文化武术”的挖掘、整理,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文化武术”的魅力。
2.2.2 塑造“体育武术”发展的身体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检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体育项目,必须要完成体育项目的责任。发展“体育武术”的目的,主要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学校武术关于“体育武术”的开展应倾向于武术的防身健体价值,应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格斗能力。“体育武术”应包括武术散打、传统搏击、擒拿、摔跤等项目。该项目能够健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格斗能力,激发学生的进取之心。
2.2.3 孕育“艺术武术”发展的窗口
远古时期,禽兽众颛民少,人类与动物的搏斗促使武术的萌发,随着氏族部落的产生,宗教祭祀活动也随着产生,武舞作为祭祀、祈福作品衍生而出。随之文明的开化,审美追求不断提高,艺术追求也随之进步。直至套子武艺的出现,瓦舍、勾栏相继产生,杂耍卖艺应运而生。武术套路也朝着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以表演卖艺为追求的“艺术武术”。如今的“艺术武术”主要用于表演类行业,如:武术舞台剧、动作电影等方面。学校武术团队应该拥有“艺术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娱乐至上的今天,对艺术的追求,可谓是“炙热化”的状态,人人都迷恋艺术。“艺术武术”的开展不仅可以迎合大众的追求,而且也能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学校武术开展“艺术武术”符合时代青年的审美需求,满足当代的“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加强学校“艺术武术”的开展,将促进学校武术的蓬勃发展。
2.2.4 实现“养生武术”发展的目标
养生是习武之人习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正所谓是“德信兼修,身心一统”。养生应包括养身、养心、养精神。习武养生正是在习武过程中锻炼身心;培养自身的精气神;培养自我超越的意志品质 。学校武术开展“养生武术”不仅实现学校武术教育“内外兼修”的教学目标,而且“养生武术”的开展,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大有裨益。“养生武术”应该注重呼吸、导引、吐纳功法的学习,主要涉及到“内家拳”的习练。如太极拳、以及传统武术蕴含的养生功法套路。如苌氏武技含有的呼吸吐纳功法。学校应开展“养生武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内外兼修,身心一统”的能力。
2.3 紧握“制度管理”的策略,制定学校武术学科的发展规划
2.3.1 脱离体育学科,制定武术学科规划
武术教育一直被纳入体育教育的行列,但武术并不等价于体育,按照身体运动而言,武术是属于体育的范畴,但是作为文化的武术而言,武术就不再属于体育的行列。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营造武术生存的空间,找寻武术发展的生态环境,构建师生对武术的文化认同。如果依旧采用西方式的教育模式,武术依旧匍匐于体育的范畴之内,学校武术的发展依旧会被西方体育挤出校园的舞台。当今部分学者提出,在学校内应设置武术学科,把武术从体育学科提出来,建立自身的武术学科规划,这样才有利于武术学科的发展。
2.3.2 建立武术学科创新研究规划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尽管武术历经千年仍未断层,但是对武术的创新研究仍不能小觑,毕竟武术的传承发展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传统武术不能有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其传承也将失去意义。武术的学科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一是构建学校武术学科科研团队;二是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三是制定武术学科创新教研体系;四是构建武术学科创新研究奖赏机制;五是营建武术学科创新氛围,打破“家长制”创新模式。武术学科的创新探究绝不可能“一鸣惊人”,更何况武术在校园起步较晚,同时想要科学化地解读武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武术学科创新研究的路程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武术学科创新研究需要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2.3.3 制定武术学科管理制度
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管理约束,武术学科的制定、创新研究,必然需要管理部门的约束,不然武术学科的发展将无方向可寻。所以对学校武术而言需要制定武术学科管理制度,让武术学科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武术学科管理,应涉及到武术课程的编排、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武术学科科研创新的管理、武术学科发展规划、武术学科规章制度奠的制定等。
3 小结
学校武术的发展可谓一路坎坷,有所谓的“高调入场”到“名存实亡”;有所谓的“重新捡拾”到“文化复兴”。一路走来,学校武术面临外来体育的排挤;面临国人文化误解的抉择;面临自身体系的不健全的滞后。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未曾阻止学校武术的发展,尽管存在“沉睡”,但此时它已“觉醒”。学校武术将会紧随文化复兴的潮流,构建学校传统武术传承的新路径。同时要紧握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构建学校武术的团队,繁荣学校武术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学校武术也将构建自身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创新研究路径,制定相应的学科管理规划制度。坚持这样的发展路径,必然会迎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春天。
[1] 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2]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353.
[3]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26-350.
[4] 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99-1401.
[5]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4.
[6]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议决安选编,张之江拟请由部通令全国大中小各级学校列国术为必修课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5.
[7] 中国武术协会编.2010 年全国武术协会工作调研报[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3.
[8] 高小军 重视前沿课题研究 引领武术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4):114-119.
[9] 曲文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chool Martial Arts in the Past 100 Years and Its Development
YANG Gang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80,China)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s to explore the schoo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ushu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 martial spirit of the "active", from "high-profile entrance" to "in name only" period of "sleeping", from "pick up" again to the resurgence of the "cultural Renaissance" period.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periods found that many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ushu, Wushu marginalized to reflect mainly in school.Suggestion: school of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llow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ltural Renaissance", make the path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inheritance;Should cling to "cultural diversity" trend of The Times, the inoculation of school wushu culture style;Should hold "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y, formulate pl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of martial arts disciplines. Key words:school martial arts: historical review; strategic vision
2017-06-15;
2017-07-17
杨刚(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竞技武术的科学化训练。
G852
A
1672-1365(2017)04-0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