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2017-11-27樊晓丹宋雅伟

体育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实训中心

樊晓丹 宋雅伟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系,江苏 南京 210014)

体育院校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考*

樊晓丹 宋雅伟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系,江苏 南京 210014)

为实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目标的完成,必须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社会实践基地是提升体育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水平,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增强学生专业研究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解读,结合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探索新形式下体育类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体育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帮助。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训中心建设

1 背景

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对培养目标的实现越来越重要。而实训中心的本质就是高校根据“互惠互利共育人才”原则,以法律合同为保障、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也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研究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精神的教学形式。

2014年国务院以国发〔2014〕46号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两份文件都明确指出,在现代经济体制模式下,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中多样化体育需求、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增加国民就业、培育高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在国家现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全力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既稳又快地提质增效,竭尽全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

同时,《意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经济指标:“到202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要达到5万亿,对中国GDP的增长会比现在体育产业的贡献率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体育人才的培养方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探索如何利用体育院校的现有资源建立体育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实训中心。

2 实训中心建设思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将体育学设立为一级学科,其在所有科目中的学科位置与重要性等同于教育学,与教育学同属一个学科门类。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相关科学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体育科学的发展有比较严密的层次结构,已经远远跳出我们常规的认识(单一的竞技运动为导向)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现阶段的体育学已经不仅仅是各项体育类项目的统称,它还包括与体育相关的力学、医学、经济学、康复学、保健学等涉及多方面学科的科学体系,这就决定了它的主干学科除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科目以外,所设科目还包括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各方面学科知识[1]。体育学实训基地在“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背景下,从只注重帮助学生实践的实验教学,转变为熟练实践、有效训练、积极创新的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构建实训中心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训中心建设的要体现体育院校“教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提升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促进我校运动人体科学等的学科建设[2]。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体育特色的、创新创业能力强的、社会适应度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教体融合、彰显特色的原则。凝练专业特色,彰显“教体融合”的办学特色。

(2)加强通识、完善体系的原则。体现通识教育的理念,拓宽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就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大体育”为特色的方向校选课程体系。

(3)注重能力、落实个性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学生综合能力。

(4)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原则。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育的理念贯穿至课堂,要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

2.2 理顺实训中心管理体制

将实训中心的管理体系在高校内责任明确化,自重新分配资源进行建立之日起,明确一级、二级及三级的管理人员层次。最高层管理人员必须集理论基础扎实与实践实验经验丰富于一身,同时具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并保证自身的学识能力在不断进步当中,以确保实训中心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下去。二级管理人员可按专业方向的不同来划分管理层次,所谓的“术业有专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以构建重在内涵发展的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实验室体系,更好地实现教学要求、任务及目标[3]。

2.3 紧跟政策趋势,打造先进的实训中心

根据最新动态,“万众创业”中将会对大学生选修课进行改革,改革使每个大学生选修课要占总课时的30%;政府将重心放在体育产业上,未来体育业将有5万亿。这种种趋势都有利于我们实训中心质量的发展,为我们实训中心提供基础、政策;有利于我们实训中心整体水平的发展,未来我们实训中心将是体育产业5万亿中的一部分。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4]。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国内许多大学纷纷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紧实施,现已建成了数量较多、机制比较完善的实践基地,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较丰厚的成果。所以,将体育院校在引领体育进步与发展的创新思维、把握体育事业前沿需求的专业洞察力与企业的研发产品能力有机整合,在运动装备、运动监测产品与运动健身产品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产生一批高科技应用成果,推动江苏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可持续发展。

3 实训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心利用其优厚的设备条件建成了内容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库[5],是学生在校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试验田,同时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现代化公共教学实践支撑平台[6]。结合本校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建设四个基地的功能定位,注重加强实训环境建设,优化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创新管理体制。

(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对学生开放,面向全体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体育学院的特色为基础建设实训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集聚要素与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强化人才培养中心,促进高校内部无缝对接。推进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协同,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校内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7]。

(3)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实训中心的作用。实训中心提供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鼓励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真正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观念、原则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8]。发挥创新创业导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师傅授徒”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为大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开办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4 实训中心的功能及特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要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撑。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也是评价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9]。随着当代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下,培养研究生熟练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研究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精神的行动势在必行。

(1)通过校内研究型实训中心的构建,把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科研实习活动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将案例研究贯穿于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进行校外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便捷的方式、更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迅速、高效地建立起理论知识与实践相接轨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积极融入社会。

(2)通过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专项研究为基础,探索体育领域校企合作具体内容,建立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专门研究室,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先进的体育领域面向生产性企业的实训中心。中心面向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开设实训课程,力争成为国内运动人体科学实训教学的重要基地。同时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整体结构比较合理的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的“双师型”实验实训队伍,建立规章制度,形成特色的体育实训中心发展体系及模式[10]。

(3)通过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现身讲授现实生动案例,教师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全过程,合作研发新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共同开发系列实训项目,合作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实训教材、实训标准及多媒体课件[11]。使研究生切身感受企业产品研发销售环节,形成体育科学社会服务科普教学基地,使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了解如何利用专业知识介入企业产品研发销售。

(4)同时,实训中心中也含有健身与康复训练,可为需要健身的人员提供健身服务、为残疾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以及为疾病患者和受伤运动员提供康复帮助。

5 结论

(1)实验实训中心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创新探索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12[13]。

(2)学生作为实训中心建设的主要对象,其目的在于培养高水平、综合型的体育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体育人才的要求也由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的单一需求转变为能指导、会设计、善经营的创新型、复合型体育人才。单一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学科知识体系不断交叉与融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3)在“大体育”、“大健康”、“大医学”的高度健康要求下,全民健身也上升至国家的高度,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体育院校凭借其专业特长的优势,融合生物、医学、销售、传媒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创新,将以体育用品为主导的中国式体育产业逐步向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体育产业结构过度,将具有体育专业特长的体育人才打造为精通体育、教育与商业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全面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既懂体育又懂商业的新型体育人才。

[1] 乔德才,康道峰,刘晓莉,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现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225-228.

[2] 宋雅伟,钱竞光.构建南京体育学院省级运动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12.

[3] 王斌,张蕴琨,孙飙.“书生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88-89.

[4] 秦斯,陈茜.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创新高校管理机制[J].中国西部科技,2010(35)∶61-62.

[5]何增颖.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210-212+216.

[6] 杨亮涛,史建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的定位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9)∶95-97+101.

[7]黄晓玫,李鸿飞,黄涛.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8.

[8] 柳立新,刘玮,宋小平,等.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制药实训中心建设为例[J].轻工科技,2014(10)∶152-153.

[9] 陈道炯,蒋明明.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2-23+80.

[10] 周民芳.刍议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3)∶120-121.

[11] 王城华.高职院校现代制造技术省级技能实训中心的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129-131.

[12] 方琳.构建实践型实验实训中心 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45-147.

[13] 朱崇明.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212.

Reflec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raining Center of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 Xiaodan, etal.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Jiangsu,China)

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实训中心建设(JGZZ13_059)。

樊晓丹(1991-),山西运城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

宋雅伟(1970-),江苏连云港人,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实训中心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