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北苗族花鼓舞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11-27王道才李莹

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松桃花鼓苗族

王道才 李莹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黔东北苗族花鼓舞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王道才 李莹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黔东北松桃“花鼓舞”的起源、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到舞台、由民间到学校的发展和传承路径,但是基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不善,民间传承人青黄不接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传承形式单一,传承面不广等现象。城镇化背景下加强政府引导,以学校为载体传承“花鼓舞”并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是当今时代政府和苗族人都面临的最大问题。

黔东北;花鼓舞;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黔东北松桃县苗族“花鼓舞”正是这样一种独具艺术特色和魅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以文化丰富多彩而著称。近年来,如何继承和发展苗族先民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促进本民族的的文明与进步,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和对话,已成为苗族人和关注苗族历史与文化的学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鼓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花鼓舞,苗语叫“保诺”,是一种以牛皮大鼓为道具的苗族民间舞蹈[1]。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民集祭祀、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等为一体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汉族人称之为“花鼓舞”或“花鼓”。 黔东北松桃苗族以前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花鼓舞”虽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苗族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其传承方式是在家族内以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来,发展至今,在称呼上都是沿用了汉族的称呼。松桃“花鼓舞”是松桃苗族人的生活写照,每一个动作套路无不记录着苗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花鼓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苗族的民族心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等。松桃“花鼓舞”有着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松桃人民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及风俗等文化特征。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导致很多乡土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强烈冲击而出现缩水的发展,松桃苗族“花鼓舞”也面临着这一巨大的挑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黔东北松桃县苗族“花鼓舞”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数据库,特别是对民间特色传统的苗族“花鼓舞”方面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本文以松桃苗族“花鼓舞”为中心,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松桃苗族“花鼓舞”等问题进行访谈,深入访谈了松桃瓦窑部分苗族“花鼓舞”表演者和走访松桃各学校的开展情况,了解并收集关于“花鼓舞”的相关信息。

1.2.3 观察法

现场观察苗族“花鼓舞”的表演过程和观看多媒体视频,收集并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合理地分析苗族“花鼓舞”的发展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溯源

苗族花鼓舞历史悠久,它在由北至南的艰难迁徙过程中,饱受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从古到今,民间涌现了许多传说,诸如有祭祀说、英雄祭拜说、纪念说和追求幸福美满婚姻等。这些传说是不同区域人们对于当时某些典型人物的断章取义,然而这种民间传说赋予了苗族花鼓舞起源的神秘色彩。在迁徙中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苗族人民用智慧把生活的点点滴滴熟记于心的花鼓舞套路中,并以此方式来继承和传承苗族花鼓舞文化。明万历年间,统治者为统治松桃苗族,建筑了一道边墙,即中国史上有名的南长城。并将瓦窑以西的苗族人分隔在城墙之外,该区域的苗族同胞便与先进文明的中原文化仅距一墙之遥,瓦窑花鼓舞从那时开始便沉寂在一道墙的封锁中。解放前苗族花鼓舞在各种波折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瓦窑苗族花鼓舞重获鼎盛时期。那时花鼓班从几个发展到几十个,鼓师几百人,鼓手几千人。后来因为文革,不准打花鼓,没了鼓声,每逢节日全村极为冷清,十年之久的文革,花鼓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视野。文革以后,村里的老人深知,再不整理散碎的花鼓,可能会面临失传。所以在1978年在村上几位老人的努力下瓦窑村又重新成立了花鼓队[3]。2009年苗族花鼓舞经过改进新的“八面鼓”出世后把苗族花鼓的朴实、大方、活泼和优美的动作展现得淋淋尽致。而且这体现了花鼓舞的自身在社会发展而改进创新发展,加上部分苗族武术的融合,更是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了东方男人的阳刚之气和女人的柔和之美。同时,也就更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学热爱和运用。

2.2 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开展现状

2.2.1 松桃苗族花鼓舞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苗族花鼓舞是松桃县民族传统文化中发展较好的项目。2002年苗族花鼓舞入住文化芳香的校园,相继在松桃正大中学、松桃民族中学、松桃民族寄宿制中学、盘信中学、松桃中等职业学校和松桃实验小学等学校开展了苗族花鼓舞的学习。民族文化的引入不仅为喜爱苗族花鼓舞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场地,也丰富了校园文化,更传承了民间富有魅力和美感的优秀传统文化。

松桃中等职业学校自从把花鼓舞引入学校以来,学校就开始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基地,将花鼓激情、乐观、合作的品质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学校把花鼓舞引入学校课堂,但因场地器材的限制,花鼓舞教练龙云辉根据学校情况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改造了花鼓舞的表现形式和环节,把花鼓舞创编成操的形式,即“花鼓操”。现在苗族花鼓操成了松桃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全校师生参加,共同学习和锻炼。学校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把苗族花鼓作为专业课程来学习并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松桃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花鼓操比赛。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弘扬苗族艺术精神。花鼓舞进入课堂给学校师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花鼓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表演项目,它代表的更是一个地区的精神,一种中国的体育文化。

松桃民族中学不像松桃中等职业学校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学习,只有少部分教师主动的参加学习,所以目前还未成立教师花鼓舞队。但是学校为了比赛而作了充分的准备,学校领导和花鼓舞教师根据学校情况比赛要求,并对全校花鼓舞爱好者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和精心培养,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组成“松桃民族中学花鼓队”,每年县内大型活动和传统苗族节日等都会有花鼓的登台表演,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和独特的看点。该校花鼓队还接受外界邀请前去表演以及接到政府通知参加相关比赛。如2015年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苗族八面鼓》荣获综合类一等奖[2]。在访谈中根据学校领导透露,为了发展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带进课堂来传承和发扬这种民族文化以及更好的实施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正决定用花鼓操代替广播操。在大课间进行花鼓操学习,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松桃民族寄宿制中学和实验小学也把花鼓舞融入了该校的素质教育且学校专门在外引进专职花鼓舞教师。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花鼓舞教学,把花鼓舞作为课余活动、课余训练来抓,并在大课间操和休息时间教授全体学生花鼓舞表演,教授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熏陶,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精神食粮,激励学生团结拼搏奋发向上。此外,还在校内、外进行大型表演和比赛。花鼓的舞蹈特色和其鼓声震撼的吸引力,也引来了不少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学习。

2.2.2 松桃苗族花鼓舞在社区的开展情况

现在松桃县苗族花鼓舞已成为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花鼓舞是一项独具苗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花鼓舞的套路各招式是苗族人民生活劳作等各方面的写照[4]。长期坚持苗族花鼓舞练习不仅可以很好的塑造身材曲线美,也可以有效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舒展筋骨,还可以达到娱乐身心延年益寿的效果。花鼓舞在社区的推广既保护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社区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份阳光,多了一份青春的气息,也收获一种技能。苗族花鼓舞健身教练龙红英说:每天早、晚七点钟都会准时的把花鼓器具摆放到广场上,让更多的花鼓爱好者有学习的地方,一是想利用这种方式把花鼓舞更好地传承下去,二是想让更多的人来打花鼓,来了解花鼓,爱上花鼓并学会它。

现在松桃县所有社区都有花鼓队,但是开展得比较早比较好的有瓦窑花鼓队、吊井湾社区文艺队、鼓均健身队、开心健身队、秀玲健身队、云落屯文娱健身队等。瓦窑花鼓队是最早把花鼓带出瓦窑村的花鼓队。秀玲健身队在2015年全国广场舞大赛中表演的《鼓动天地》荣获贵州赛区第一名。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松桃县民族歌舞团也在大力的推广花鼓舞,开展了送文化下乡的演出活动。并在广场进行现场教学,以分人、分点、分片的方式把花鼓舞推广到乡村文化广场和文艺队伍上,群众文化辅导范围涵盖机关、社区、学校和乡镇文化站,确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四面鼓舞》进校园、社区、广场和乡村。在对社区街道部分居民的访谈中得到,绝大多数居民都非常愿意放下手里的牌、麻将等来健身,打花鼓。随着学习打花鼓的人数增多导致器材有限的原因,现在在社区里推广由花鼓舞基本步法创编而来的花鼓操,以操的形式来推广花鼓舞。

2.3 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的民间传承现状

黔东北松桃苗族自治县内每个苗族村寨几乎都有一支或一支以上的花鼓队,甚至包括侗族、汉族等村寨都有花鼓表演队,在走访的正大乡中22个自然村寨6000多人中,会打花鼓的人数占95%以上,有鼓师2000多人,鼓手3000多人[5[6]。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从小就学习打花鼓的年轻人,除了县里的重大表演和苗族传统节日外,有工作的出去工作,无工作的为了生活不得不暂时放下对花鼓的热爱出去打工,就这样很少有机会接触鼓棒了。现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还继续打着花鼓,在对花鼓老人的访谈中谈到,现在的花鼓舞已缺少了很多原始的花鼓舞招式和原味,让人感受不到花鼓舞的那种原滋原味,而现在的花鼓舞为了比赛和表演的需要,改编了不少动作,注重的是舞蹈动作,现在很多年轻人打起鼓来少了老鼓手们的那种味道,传承形式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2.4 黔东北松桃苗族花鼓舞文化保护与发展措施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松桃县也开始由乡土文化生活转变成为现代文化城镇生活,传统旧民俗体育文化被现代化一点点的侵蚀,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如何保护与发展松桃苗族优良的民俗文化,促进苗族的民俗文化能够在现代发展较快的社会中彰显出它独特的民俗特色,是值得研究的课程。

2.4.1 将苗族花鼓舞融入学校体育课堂

花鼓舞文化应融入学校体育,以培养下一代的传统体育意识为目标。能提高人们对花鼓舞文化的这类非物质文化的认识,把松桃花鼓舞教材化,优先引入教材,挖掘其衍生价值,也可将苗族的一些较为受欢迎的民俗体育活动带入学校体育,融入课堂教学,尝试开设一些有关花鼓舞的体育课程,请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与训练比赛,如:候儿鼓、团结鼓、年鼓等,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学校体育体系的连接更完善,为本地现代化花鼓舞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4.2 提高民众对苗族花鼓舞文化的认识

花鼓是苗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人们休闲喜庆的一种娱乐方式,是一种风俗习惯,它体现着苗族民众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所以民众的日常生活应在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加强松桃县群众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对松桃花鼓舞的认识,是保护花鼓舞文化的根本措施,更是促进花鼓舞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松桃县群众只有对本民族苗族花鼓舞的意识提高了,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发展花鼓舞,去继承其中良好的精神文化;只有提高了本民族的花鼓舞的认识,才能不断对花鼓舞进行创新,使花鼓舞更加具有生命力及健康有序的发展。

2.4.3 政府积极引导和加大投入

花鼓舞与其它的体育文化形式一样,都是精神的财富,需加以保护,需要政府部门的长期投入必须的资金和人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松桃花鼓舞做到有法可依。在促进花鼓舞的发展和挖掘过程中,让其自生自灭是错误的思想,会导致花鼓舞发展错位,阻碍其发展进步。政府应采取有效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和保护花鼓舞文化,切实做到科学化的保护花鼓舞文化。

2.4.4 “以人为本”保护苗族花鼓文化传承人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身体运动,传统体育同样以人为本,为了避免在民众日常生活生产、发展中变异甚至消失,只有让人们积极参与到花鼓舞这项活动中来,这项文化活动才能更好的传承发展[7]。

因此,对松桃花鼓舞传承人应提供相应的鼓励和必要的保护,通过交流学习、宣传指导、竞技比赛、娱乐表演等活动方式推广花鼓舞,同时发现苗族花鼓舞传统体育人才,并对其进行培养,代代相传,为花鼓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松桃花鼓舞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它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民俗活动,它的地位越来越高,发展也越来越快,并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增加和花鼓舞引入课堂,花鼓舞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这不仅发展传承了我国民俗民间体育文化,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强健了体魄。当然,积极的发展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避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如此才能实现即保护了它本身的特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1] 牧童.瓦窑花鼓天下杨[J].科学之友,2011(4).

[2] 陆沁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演变与发展研究[J].运动,2013(6).

[3] 赵锐.苗族口传文学“蔓萝花”嬗变中的苗族文化透析[J].原生态苗族文学刊,2013(2).

[4] 麻勇,龙云辉等.松桃苗族花鼓舞[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

[5] 桑全喜,我国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3).

[6] 郭庆霞.苗族花鼓舞的体育传承价值与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

[7]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Miao Flower-drum Dance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WANG Daocai, etal.

(Tongren college,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79)子课题。

王道才(1969-),贵州铜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松桃花鼓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发现非遗之美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铜仁市委离退局组织退休干部外出参观考察
铜仁市委离退局调研员罗用娉一行到松桃调研指导工作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