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软实力视角探讨举国体制内涵及其发展

2017-11-27戴永冠

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竞技实力国家

李 超 戴永冠 李 华

(1.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五中学,湖南 郴州423000;2.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3.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8)

从文化软实力视角探讨举国体制内涵及其发展

李 超1戴永冠2李 华3

(1.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五中学,湖南 郴州423000;2.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7;3.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8)

运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了近30年有关举国体制研究的文献5328篇,访谈学者36人次。研究发现,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几乎从“零”开始,历经文革的“重创”,然而到洛杉矶奥运会实现“突起”。究其原因,从硬实力角度分析似乎勉强,从软实力视角分析可能提供新的思路,课题组试图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分析举国体制的内涵和发展。

举国体制;文化;文化软实力

举国体制凝聚和激发了中华民族向更高、更强迈进的坚定力量,学者对举国体制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在近7年有关体育体制的研究中,搜集到相关文献9000余篇(截止2014年12月),对其中5328篇文章逐一拜读。访谈国内对举国体制深入研究的学者36人次,如,孙民治、梁晓龙、胡小明、郝勤、鲍明晓、刘德佩、卢元镇、王家宏、周爱光、李元伟、吕树庭、高雪峰、裴立新、谭建湘,等等;另外,访谈了杨文军、金紫薇、秦凯、罗玉通、孙淑伟等奥运冠军,以及部分亚洲冠军。通过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方便了研究。前期研究总结如下:(1)体育系统赞成举国体制的呼声一直很高,体育系统外反对举国体制的言论一直存在。如,魏纪中先生在研究中指出“现在,对于‘举国体制’出现了要或不要两种声音[1]”;(2)主流观点对举国体制概念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很多学者持不同见解。如,刘鹏局长把举国体制形象地概括为“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2]”但是,有学者研究指出“举国体制是一个虚构的词汇[3]”,有研究者总结出“学者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解释有46种,其中既有相似的观点,也有相悖的见解。[4]”;(3)学者对举国体制的研究深入、细致,主要集中在竞赛、训练、管理等方面,得出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发现现有研究有个很大不足,学者对举国体制物质层面研究居多,而对其精神层面研究很少,导致过多学者对举国体制的研究集中于奥运会、金牌、运动项目、竞技、训练、政府管理等领域。当然,这些研究也很重要。但是,举国体制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否则,我国竞技体育极难在文革遭受重创后,短短几年,就在1984年奥运会上“一鸣惊人”。2011年,课题组申报的一项有关体育体制的国家社科基金获得立项,课题组搜集并分析了大量多领域的文献资料,对举国体制有了新的认识,文章试图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分析举国体制内涵和发展。

1 文化软实力

1992年,美国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5](soft power,也有译为“软权力”)概念,其最初涵义是指美国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能力[6]。此后,“软实力”迅速成为国际关系、国际事务领域的流行词汇[7]。国内较早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王沪宁(1993年)、黄硕风、贾春峰,此后分别有张岱年(1997)、费孝通(1998)、冯天瑜(2000)、乐黛云(2003)、崔大华(2004)、童世骏(2008)、龙永图(2009)、云彬(2010)、王一川(2011)、冯骥才(2012)等人进行了相关研究。期间,学者主要是从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软实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是基于国家对外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对内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水平的目的。目前,从官方到民间对文化软实力倾入莫大热情,“文化软实力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8]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经历了:软实力 文化力 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变化。目前,学者对文化软实力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王一川教授在其研究中指出“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说和阐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9]”综合学者观点,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解主要归结为3方面:(1)文化软实力等同于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是指一种影响力;(2)文化诉诸心里作用变化的力量;(3)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综合学者观点、专家意见,课题组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载体凝聚和传播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并诉诸受众的精神世界及其情感体验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具有如下特征:(1)文化软实力经过较长时期的积淀、孕育而成,与国家制度、核心价值观、政策体系密切相关;(2)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或者现代文化都具有软实力,只有与民族认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相符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软实力;(3)无论关注与否,文化软实力已经存在,在合适的条件下,文化软实力能够被引导、激发、提升;(4)文化软实力将在新一轮国际、国内竞争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5)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目标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综合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课题组讨论后认为,举国体制是民主集中制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是人民在体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举国体制为民族认同、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将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

2 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

研究中的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是指以体育为载体凝聚和传播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并影响世界和民族的精神力量。阅读世界近代史文献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例,可能和文化软实力有关。如,二战结束后,德国、日本国受到应有的惩罚,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等硬实力几近崩溃,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又迅速崛起,并成为举足轻重的发达国家;另外,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一穷二白的现状,后来又发生了“十年灾难”,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在数十年内 GDP跃居世界第二。显然,以上实例如果从硬实力角度寻找发展依据,恐怕说服力不够。同样,在竞技体育领域也有类似的经历,新中国成立时,竞技体育几乎从零开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创,可是在短短几年内,就在洛杉矶奥运会上“突起”。原因何在?研究认为,国家和民族在长期演进中形成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国家至始至终、一线贯穿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维系民族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硬实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基础。历史表明,硬实力可以被毁灭,但软实力很难被毁灭,如果某个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个国家和民族终究会强大起来,如果文化软实力弱,强大的硬实力也会衰弱下去。

综合专家意见、文献研究,课题组认为,举国体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特定时期,国家引导和激发了举国体制对政府、组织、个体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凝聚了巨大能量,促进竞技体育飞跃发展。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源自举国体制精神文化层面的政治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特征、“和而不同”的文化模式紧密相连,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产生了团结一致、发奋图强、勇于创新等精神。正是由于具备“民主集中制”这一政治制度优势,举国体制这种文化形式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宜条件下,举国体制能够发动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并且,这种软实力潜藏于政府、社会和民间,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需要,举国体制能够迅速启动潜藏的文化软实力,在短时间内促进竞技体育迅速崛起。目前,举国体制软实力已经吸引了世界目光。如,欧美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部分接受我国的集训制,以增加奥运备战的期限和强度。美国奥委会竞赛部负责人罗什说:“中国的成功已经证明他们的举国体制有相当大的好处。”[10]近年来,英国体育总会对所有运动项目进行逐项评估,按照夺牌几率来分配资金,这和中国的“奥运争光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11]另外,澳大利亚借鉴我国的举国体制,由政府出资组织优秀运动员进行长期集中、系统的训练。[12]显然,外国尚且如此羡慕我国的举国体制,我们没理由不充分发挥它的软实力。另外,课题组认为,认识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及其发展,我们要具备“内向”和“外向”的思维。“内向”思维启示我们:“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举国体制和我国的“大一统”文化不无关系,举国体制软实力只能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当然,举国体制文化各个层面及其要素并非都是精华,在“大一统”文化的浸润下,举国体制精神文化层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封闭性”、“排斥性”等特征。在实践中表现出“政府主导性”、“社会底基薄弱”、“管办一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等现象,这是举国体制需要完善的方面。当然,产生这些现象的本质在精神文化层面,由于精神文化层面的相对稳定性,完善如上现象还需要一段时期。而在尽快的时间内完善不足,将再次提升举国体制软实力;另外,“外向”思维启示我们:“世界是不能脱离的”,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在与国际的交流和交锋中传播民族核心价值系统,从精神层面影响世界。

3 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

3.1 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条件

一般而言,每一种文化及其不同文化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而每种文化及其不同层面都有可能发挥文化软实力。同样,举国体制这一具体文化形式既作为整体发挥作用,不同层面也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力。比如,高科技竞赛设备的吸引力、体育制度的指导性、体育精神的统合力,等等。但是,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国际综合国力之争、没有奥运会等国际赛事的超体育意义、没有国家需要和扶持,举国体制就很难发挥作用,或者发挥作用的可能性较小。可见,举国体制发挥文化软实力需要一定条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课题组研究认为,举国体制发挥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4方面的条件。(1)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宏观背景。显然,如果国家之间联系很少,相互之间进行综合实力交流和竞争的几率也很低,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强度相对较小。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空前加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呈现全方位竞争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强度越来越大。因此,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宏观背景是举国体制作为特定的竞争手段而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必要条件。(2)决策者需要举国体制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来运用,并使之在国家层面全方位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举国体制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如果国家决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但并没有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具体实施,举国体制很难作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而发挥作用。(3)国家硬实力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人口规模、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构成了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在这种条件下,“国运兴、体育兴”,“弱国缺乏文化软实力”不无道理。(4)奥林匹克运动的“超体育”意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奥运会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参赛国家越来越多,奥运会已成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种力量表演和角逐的舞台。正是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超体育”意义,催生竞技体育产生“超体育”意义,民族、民主、自由、创新等精神都可通过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发出声音。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政权必定要选取适合于国家需要的体育文化形式加以扶持,举国体制由于其政治优势和长期实践经验,特定时期内,运用在竞技体育这一特殊领域,被决策者当作其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使用。因此,举国体制应用在体育领域有其必然性。

如上四个条件是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目前,从国际、国内环境分析,我国已具备上述条件,可以预见,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将在体育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另外,举国体制这种文化形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应用“是否合理”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合适”作为基础。也就是说,衡量举国体制发展的标准,不应一味追求理论方面的完美,而应关注其是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否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一致,是否符合人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用了三个“越来越”表达了文化的战略意义,并强调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解读十七大报告,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两大重要目标:(1)在国际上,提升国家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2)在国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内部凝聚力。这一战略思想对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举国体制发展既要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在发展中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首先,国际性的全方位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要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综合实力。具体措施可从三方面着手:(1)通过举办国际大赛增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并通过举办大赛提升城市水平,引导国民养成遵守国际礼仪的习惯,提升国民素质;(2)提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项目的竞技水平,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等,逐步形成世界品牌;(3)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话语权。这需要我们在培养国际体育人才方面要注重语言、外交、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满足国民体育需求,增进公共利益,增强内部凝聚力。这需要举国体制软实力逐步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转移,以加强群众体育工作力度。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重视公共体育发展质量。公共体育和社会利益密切相连,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应满足国民对体育文化生活提高的需求,满足国民对体育休闲、娱乐的需求,发展成果转化成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并切实转化为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2)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举国体制是人民在体育实践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举国体制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是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民主集中制,这也是举国体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源泉。

(2)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是指以体育为载体凝聚和传播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并影响世界和民族的精神力量。举国体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软实力,在特殊时期,国家启动和激发了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影响和凝聚了政府、组织、个体力量,促进我国竞技体育迅速崛起。

(3)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有4方面:①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宏观背景;②国家决策者需要举国体制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来使用;③国家硬实力发展水平;④奥林匹克运动的“超体育”意义。

(4)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在国际上提升国家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其二是在国内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内部凝聚力。

4.2 建议

(1)分析举国体制,不应单纯以“是否合理”作为标准,而应该以“是否合适”作为基础。学者在研究时不应一味追求理论方面的完美,更应关注其是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否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一致,是否与人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吻合。

(2)“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举国体制和我国的“大一统”文化不无关系,举国体制软实力只能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当然,在“大一统”文化的浸润下,举国体制精神文化层面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封闭性”、“排斥性”等特征。这需要政府官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

(3)“世界是不能脱离的”,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在与国际的交流和交锋中传播民族核心价值系统,提升举国体制文化软实力,从精神层面吸引和影响世界。

[1] 魏纪中.后奥运时代与大国心态[J].企业研究,2008(9):1.

[2] 刘鹏称体育要坚持举国体制,反驳劳民伤财说[H].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09/0906_17_76801 1.shtml.

[3] 狐鸣.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J].体育学刊,2007,14(2):1-3.

[4] 戴永冠,罗林.从制度、体制、机制层面分析举国体制——兼论后奥运时期举国体制发展[J].体育学刊,2012, 17(7):18-22.

[5]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王希.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J].美国研究,2011,23(3):19-27.

[7] 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演进与新突破[J].社会科学,2011(5):14-22.

[8] 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J].艺术评论,2009(10):60-63.

[9] 白红义,诸慧警.从奥运金牌榜看制度安排[J].小康,2004(10):46-48. [10]http://baike.baidu.com/view/1097263.htm?fr=ala0_1_1

[11] 叶丹,陈建霞.从“十运会”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对“举国体制”的理性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6(6):4-6.

[12] 戴永冠,许斌.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人本思想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3):19-22.

[13] 霍桂桓.文化软实力的哲学反思[J].学术研究,2011(3):13-18.

On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for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LI Chao, etal.

(the 15th middle school of Chenzhou city , chenzhou, 423000,Hunan, China)

李超(1973-),湖南郴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竞技体育。

猜你喜欢

竞技实力国家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把国家“租”出去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