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小学体育课堂
2017-11-27徐驰宇
徐驰宇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小学体育课堂
徐驰宇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所学所做开展教学工作,注重言传身教,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兴趣爱好,从而在体育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
教学做合一 体育课堂 因材施教
1 教学做合一
我们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做三方面进行整合,做到三方面合一,而不是不相为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说的是做,对于自己有长进的即是学,对人之有影响的即为教。教师也要在生活中做,在做中学,教学中才能够贯彻实施。在教学中我们新教师也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去听课、设计课、磨课、展示,做中学,学习的路上不断完善自我。做到怎样做事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反之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由此可以看出教和学都是以做为中心点,要强调学生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拥有敢于行动起来的勇气才有知识的获取。
1.1 为人师表,启发式教学
教师作为一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付诸行动的同时也要在思想上强化自己,做学生的表率,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做正确的指引,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正确的辅导,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教师来讲身教大于言教。教师的动作、言行举止表达着深深情感,学生会从体育教师的行为中被情感的熏陶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事业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沟通,体育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精神面貌,既是给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一面镜子可以促使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超强的运动天赋,规范的肢体动作,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将师德规范融入生活的细节之中,心怀坚定的信念,才会将为人师表转化为自觉行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模仿,有着引领和感化学生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我们试着想一下:“一个上课经常性迟到,体育教学示范讲解不到位,反而不如学生做的好,如何去要求一名学生做到位,学生又如何去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以人格魅力让学生围在教师的周围。由此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但凡要求学生需要做到的,教师必须事必躬亲。时时刻刻要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品性、品行去感化人,更要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生活中处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身边事事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敢于求实创新,怀着一颗赤热的心来对待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教与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用心发现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的器材、新的方法,创作新的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那么,我们体育教师应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构建和谐的体育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处于一种平等、和谐、浓厚的学习气氛中。这种情况下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是有价值的是被人所尊重的。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的信心。一般情况下孩子总是好奇的,都喜欢问为什么。虽然有时会问一些非常稀奇古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不回答,去逃避这个问题,或者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是现实不存在且不成立的。显然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样也会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第三,体育课堂上创设质疑情境,培植创造土壤。有了疑问才能使孩子去思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设立一定的场景,有针对性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诱导孩子去思、去想、去做,激发他们对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营造想象情境,放飞学生创造的翅膀。创造一定是离不开想象思维,创造又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的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得来的,而是对过去的认知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而成,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有助于学生打破现有的知识以及经验所带来的局限性,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技术动作,因此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尝试性训练,努力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来,达到充分的水准。此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让自己的想象拥有一定的实践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体育课堂技术的改进、形式的创新、创编特色的操等,其实就是运用已有的技术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提升学生的推理性思维。
第五,创设交流情境,释放创造才能。小学生的本性就具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天赋,在表达欲望方面更加迫切,善于表达自己的表现欲望的心理特征,我们体育教师就要有计划地、有组织的将他们聚拢在一起的时机,讨论可以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体育课堂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和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1.3 小学体育课堂里应做到因材施教
小学体育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首先要备学生然后备教材,再去设计课的内容和授课方法。因为中学生在该时期的身体特点与之前有所不同,作为体育教师就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所经历的过程是相同的,但因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等因素的不同,有可能在学习的效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实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大家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提高。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学龄段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体育教师要了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一般性规律,根据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进行备课,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加要选择适宜学生水平段中所学内容相匹配,在设计教学中运用符合该水平中的教学动作技术和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工作,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有益处,深化小学生素质教育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材施教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爱玩的阶段,体育课堂上的跑跑闹闹完全忘却了室内课的静坐,释放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体育课堂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天赋,能够在课堂上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是他们心中的向往,基于兴趣这一个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按照兴趣分组,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跳绳、立定跳远、篮球、足球、排球等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既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提高了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摆脱了单一教材的枯燥无味,也消除了学生对不喜欢项目的消极对待。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活跃一下课堂氛围,也可以在副教材中加入游戏,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奖励和惩罚并施,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和全力以赴的决心。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的在愉快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因学生能力和学习技能的水平影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水平为基本条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学;另教师也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气质类型,按照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分组,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分到各组内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其中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学生较为活跃,好动,这类学生则安排爆发性的项目,如:短跑,立定跳远等项目;然而粘液质的小学生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发展的安静型,这气质的学生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分散,我们体育教师应安排其做耐久跑等运动。根据不同层次把个性特征相近的学生分到一组里面来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及身体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促进各层次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2 结论
(1)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做合一中一定要坚决做到言行一致,体育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小学生指导性的建议,体育教学中利用启蒙式教学法发展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天赋,挖掘孩子的创造力,恰到好处的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2)运用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和交流,善于启发学生的合作能力,贯彻课堂互动、游戏中发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在运动学习中不断成长,展现运动天赋。
(3)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方面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深入了解,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课前需要做好备课和设计课堂的准备工作,让孩子跟随体育教师一起运动起来,从而达到强健身躯的作用。
(4)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小学生进行运动启发式的引导,个性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获得快乐、健康的运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强体质。
[1]孙艳霞.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学周刊,2014(36):111.
[2]张静.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中的“小先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4):119-120.
[3]唐拥军.“知行合一”教育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与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6):59-60.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001
G807.3
A
2095-2813(2017)11(b)-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