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毽球运动研究的理性思考
2017-11-26郭凯龙牛娜娜
郭凯龙 牛娜娜
(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体育教研组 山西晋城 048000)
1 毽球运动研究特点
1.1 研究队伍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地位和民族威望在国际社会中也迅速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也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毽球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不仅在国内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国外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就吸引着更多研究者对毽球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晋中学院、广州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逐渐增多,同时,各类高校以毽球运动为研究主体队伍正在形成并且不断壮大。可见,毽球运动研究团队已逐渐初具规模,也将继续发展壮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研究团队虽然已经形成,但是仍未形成各自的重点研究领域,这也许和运动本身的发展有关系,研究者仍然在不断的探索,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项运动中,并且相信毽球运动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1.2 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人们对于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是先有直观感受,然后进行定量的分析,最后又从定性角度进行总结,研究者对于毽球的研究,在方法上还是比较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文章大部分都有文献资料法,然后再采用问卷调查法或者实验研究等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可以克服彼此的不足,对于结果来说也可以进行验证,使结果更加科学全面。
2 毽球运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毽球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失衡,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分析文献发现关于毽球的应用研究文章非常之多,涉及的面非常之广,在研究的内容上,既有毽球的发展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学校开展现状调查、发展模式等;还包括毽球的起源、演进和如何传承,包括毽球运动的文化特征、价值功能和健身功能等。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毽球理论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核心期刊文章有38篇,硕博士论文18篇,重要会议中论文仅有3篇,申请到国家基金也只有2篇。横向与相关学科相比较,毽球运动大多研究成果处于初级水平,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没能清晰的分析“人”和毽球之间的内部联系,毽球的生命力主要通过“人”来体现,但是这项运动对人的要求是什么?教练员在选择运动员时,选材的标准是什么?学校在考核学生成绩时,考核的标准是什么?毽球运动场地如何设置?毽球运动的运动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探究是什么?毽球运动产生的背景,其文化基础是什么?在新世纪,体育全球化冲击背景下发展所具备的条件等,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多为“现在”,而对于运动的“过去”和“未来”关注的较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所谓的研究也只能处于比较表层的状态,毽球的发展就没有了依据,只能参照类似项目“照猫画虎”了。
2.2 研究方法比较简单
毽球运动研究深度不够,除了理论上的欠缺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研究方法上的欠缺。虽然文献中所选的研究方法类型较多,重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但是多停留在传统意义的方法,如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毽球属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自身的特色,在研究上应该区别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尤其是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如对毽球文化的研究,就应当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探讨毽球的起源;比较法在毽球运动研究中也是比较欠缺的,毽球是结合羽毛球、排球和足球于一身的运动,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和足球的脚法。同时,毽球又属于隔网类项目,那目前毽球与这些项目发展的差距在哪?是否可以考虑借鉴其他发展较好的项目一些优势来发展毽球?
统计方法简单是研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文献发现,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大部分是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对于研究者来说,此方法易于操作,但是数据反映出指标的信息量比较少,无法将指标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呈现出来。对于不同运动队的评估上,描述性统计法也会表现出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缺点。
2.3 高水平运动队与科研队伍发展不脱节
高水平运动队与科研团队不均衡发展,有的运动队水平比较高,但是缺少相应的科研团队,而科研水平较好的研究队伍,又存在没有队伍的现象,既有高水平运动队又有科研团队的机构寥寥无几,同时跨单位合作研究又极度缺乏,导致研训分离,一线教练急需要科研指导,但是本身却远离科研,往往通过自身经验去指导队员训练。
3 毽球运动研究几点思考
3.1 加强毽球基础理论的研究
基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 而且关系着学科未来的发展。毽球基础理论是毽球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近15年,关于毽球运动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整体上质量不是很高,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缺少创新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将毽球运动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借助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结合全球化背景去分析,同时,毽球的基本技战术、体能训练及运动员选材等,可以借助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隔网类运动项目相关理论去分析,最终促进自身理论的形成。
3.2 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每一项新的探索,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巨大支持,体育科学的每一个新的成果,都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去推广。目前,毽球运动虽然得到广大人们的喜爱,也将慢慢显示其竞技魅力,但是,比起一些传统项目如篮球、足球和排球,就关注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科研整体水平也没有这些项目成熟,不过,像毽球这种后发展起来的运动,就可以借鉴发展较好项目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像篮球研究,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竞技科研的需要,研究者已经开始尝试开发与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将传统方法与新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来解决问题,对于毽球研究来说是很好的启示,研究者可以运用数学的方法准确的对毽球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的预测;也可以采用录像、影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毽球的技战术、体能训练等进行分析;对于毽球的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个案研究、田野调查法、民族志等。研究手段的不断改善,很大程度上也将毽球运动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3.3 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
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对于毽球的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还不够成熟,仅仅用一种理论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依靠社会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尤其是技、战术、体能科学化训练恢复及竞赛问题,如果不加入数学统计方法和模型,采用高科技信息手段,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水平也将远远落后于传统体育项目。
[1]陈良业.毽球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21-124.
[2]唐彦,何仲恺,李杰.毽子运动史[J]体育文化导刊,2009(3):144-147.
[3]丁丽华.毽球运动竞技演化历程与岭南文化之渊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50-54.
[4]赵伟.河北省毽球运动发展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9-13.
[5]黄心豪.广州推广毽球运动有绝招[N].中国体育报,2008-02-15.
[6]黄心豪.小榄:小毽球玩转大世界[N].中国体育报,2010-08-02.
[7]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12(12):59-62.
[8]田麦久,马启伟.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J].体育科学,1993,13(3):13-18.
[9]Pollitt Christopher, Bouckaert Gee.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