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2017-11-26杨振国
杨振国
(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深入开展高校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将素质教育的突破寄望于体育学科的突破和尝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义不容辞。
1 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足
1.1 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点明显。东北地区冰雪期长,很多学校在冬季设立了以冰雪项目为主的体育课程;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像海南等省份的高校体育课程以游泳为主;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辽阔,有些地方开展了骑马的课程。这些都是根据自身的地域性设立的符合自身的体育运动项目。但除此之外总体上还是以当前盛行的主体项目为主。
1.2 学科性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设计,除了航海类等专业必须要学习游泳等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外,各大高校的体育课几乎千篇一律地以球类、田径、体操、表现难美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为主,锻炼形式和涵盖内容过于单一。
1.3 民族性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各个民族性院校设立特色体育,积极推广民族体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对于推广民族体育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推广形式过于单一性,受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1.4 时代性
近些年来,提倡时代性,提倡与时俱进成了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近年来时代发展速度过快,体育课程改革周期过长,使体育课程的时代性存在了一定的滞后性。
1.5 实用性
通过对全国几十所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几乎千篇一律。课程开始期望值和教学过程中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矛盾。很多体育课程沦为了“项目推广课”,丧失了很多教育意义。
1.6 社会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产品也产生了质量及内容的变化要求。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产品只能满足基本的产出要求,而在社会要求的细节性上存在一定偏差。
1.7 个体发展性
个体发展性,或者称之为个性发展、个体需求性,在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现今的体育教育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人的体质健康需求。但学科规划和课程开展的导向性仍存在不足。
2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赋予高校体育的历史使命。
2.1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的目的已经不是当初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得到了尊重。当前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要兼顾学生的社会性,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的人,一个民族的人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这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在体育学科参与下的多学科共同努力的教育过程,是从身心发展、智力发展、人际交往、专业发展等全方面的教育,是能指引学生走出校园后放之世界,成为面对生活游刃有余的社会的人。
2.2 高校体育课程如何做
从十九大报告可以得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各行各业的前进方向也应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始终以党和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有用的人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赋予体育课堂的新的任务,也是高校体育课程世界性教育的共鸣。让学生逐步接受世界公民教育,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的世界的人。
3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和具体措施
3.1 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依据
“改革”是一种变化,是一种有根据、有科学性的变革,而不是说所有的变化都是改革。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有一条不变的内在形式,也可以称之为高校改革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有所谓的“内三和和外三和”之说。高校体育改革的“外三和”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时代的和谐;“内三和”指人与人的和谐,心灵与机体的和谐以及理论与行动的和谐。只有做到了内三和和外三和的和谐统一,高校体育课程体制改革才会具有时代性、个体性、社会性、科学性和文化性。
3.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2.1 根据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的特点,设置科学的长期规划。
3.2.2 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文化特点,建立短期、中期、长期纠正(调整)机制。
3.2.3 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不能好高骛远,要稳健踏实的稳步发展。
3.2.4 课程设置要遵循学生生长规律和个性发展。
3.2.5 要把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正确处理学生成长中的惰性区别对待。
3.2.6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在正确对待国家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待自身的改革环境。
[1]程大力.武术与宗法传统[J].体育文化导刊,1990(6).
[2]孙维国,辛治国.散打对当今大学生心里锻炼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9).
[3]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 体育文化导刊,2011(2).
[4]孙维国,辛治国.高校太极拳课教学方法探析[J].体育博览,2011(1).
[5]刘科、辛治国.城乡女大学生体质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3(2).
[6]辛治国.武术在我国转型时期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9).
[7]孙维国,辛治国.承包责任制学习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10(4).
[8]孙维国,辛治国.大连海洋大学学生健身意识调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