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探析
2017-11-26徐振华
徐振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2011 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全国各地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体育课的精神和面貌也焕然一新。但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矫枉过正,曲解《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大搞形式化主义,教育理念偏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1]。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新课标》的理念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现实问题的剖析入手,从新方法、新途径等方面提出形式有效的建议,切实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一些合理化的思路。
1 当前新课程改革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误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要求[2]。新课改的实施对《新课标》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主要从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现实中有些体育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无疑是将体育的概念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概念混为一谈。《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育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体育乐趣。而有的体育老师为了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新颖,于是设计了一系列诸如“翻越障碍物”、“大冒险”“幸运52”等比较刺激而又时髦的体育教学内容。课程从设计到组织看似完善,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教学内容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需求,很多学生只是充当了这种课程的旁观者,没有从实际参与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体育老师应该作为一个体育课程的组织者、设计者,从学生本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自我情感、心理、身体素质等特点,将阳光体育以及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挖掘体育课程的教学资源,使大多数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上学到有用的东西。
1.2 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的偏激
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体育老师应当以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入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制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意志品质。它是指从原有的条件下加以改革,因地制宜,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借鉴,而是对既有的学生群体对照新课程标准,有所思,有所想。而现实中一些体育老师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全盘否定,对新的事物完全借鉴。为了使自己的课程更加新颖,更加与众不同,于是一些原有的,比如准备活动当中的身体关节肌肉的舒展动作被一些诸如“跳绳”、“踢毽子”、“折返跑”等活动形式取代。课堂的教学内容一味的追求完善,条理有序,结果导致学生一节课下来,筋疲力尽,不但没有从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反而望而生畏。这不但颠覆了现有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反而给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从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符合当下,而不是颠覆,更不能违背科学,违背常理。
1.3 师生关系曲解,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体育教师是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的关系。而在现实教学当中一些体育老师曲解了新课程标准对师生关系的要求,所以体育课堂出现了学生自导自演,“自由活动”,老师坐视不管的局面。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着明确的要求。但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了,而老师的主导地位却又不知去向。体育课程的设计上无非本着学生从运动中感受身心的愉悦,教师教学相长的宗旨。但很多学生不明白体育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些动作要求有何益处,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一点也不高。如果体育老师能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明白体育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意志品质,促进社会适应性等作用,那么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动力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老师把教学思路安排好之后让学生明白这节体育课的意义所在,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及时进行总结反馈,那么体育老师的主导地位也就发挥出来了。
1.4 课程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设计了三维目标模式,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就要求体育课程从内容到组织上既能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收获,也能在过程和方法上让学生学会组织问题的能力,又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让学生有所提高。这种三维式的教学目标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但是这种泛化的目标模式,很难让人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真可谓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于是一些体育老师曲解了这种理念,试图在每节课上都能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有所获得,过程和方法上有所体会,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提高。所以有的老师将一节体育课变成100分钟,一大节课剖成两小节课,每小节课又从准备部、实施再到结束部分又进行拆分。教学内容则涵盖劳动生存技能,团结协作技能,规范礼仪技能等等,所以一节课就这样被拆得七零八落。内容固然充实,但学生是否真的有所提高,却有待商榷。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老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殊不知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可以每节课都所有涉入,但一种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却是阶段性的任务,这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
2 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2.1 加强《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解读和完善
首先《新课标》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新课标》的修改强调了运动技术学习的重要性,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念;强化了教学内容的弹性指导;明确了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提高了体育成绩考核的规范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应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既能彰显新课标的理念,又能因地制宜,突显个性发展。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尽量制定出适合自己所在班级所在区域的新标准、新方法,而不要一味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因为新课标的理念就是一个宽泛的思想体系,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执行和贯彻的时候应当要“活”,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大体的框架下,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新课标》贯彻实施的体系才能真正得以完善。
2.2 教学过程务实、务本,理论结合实际
首先,体育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务实、务本,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体育课程的教学不是传统说教式的机械模仿,不是一味的技能传授,也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教材解读,更不是放任不管的“自由活动”。体育教学的课堂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结合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放松自我的过程。最后,转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3 构建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
《新课标》还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并在现实当中客观的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要将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同时也要告诫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不足之处而丧失信心,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2.4 提高教学督查质量,杜绝形式主义教学
中共中央在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活动时强调全党、各阶层、各单位要实事求是,杜绝形式主义。同样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更要强调实事求是的路线和原则永不动摇,杜绝形式化教学。现阶段,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根据体育教师的观摩课来评价该老师的教学质量,不光是体育课堂,其它课程的教学评比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课改中经常发现,很多体育教师上的观摩课的时候,从学生、服装、场地、器材都是事先经过精挑细选,课程的安排从形式上迎合新课标的需求,却没有考虑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虽然课的整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整齐划一的感觉,但是这种课程毕竟给人造成的印象就是太“假”[3]。而那些评比专家们虽然心知肚明,却又闭而不语。大搞形式化主义,做表面工作,既铺张浪费,又愚弄大众。所以,当前的教育工作者不妨从根本上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高教学督查质量,健全教师评价体制,从平时细节入手,杜绝一些形式化主义教学,只有这样,高校体育与健康课才能更好的健康发展。
在新形势,新发展下,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体育新课程改革之中,从《新课标》的理念,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多方面贯彻实施,而在此过程中不能矫枉过正,而应该“极高明而道中庸”,把握各种关键问题的对立和统一,寻求平衡,促进发展,使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深层次推进。
[1]朱海涛,尹燕涛,兰李淋. 高校体育公共课中进行情商训练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6(6):233—236。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
[3]宋福林.高校体育对大学生情商的开发和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5).
[4]汤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
[5]张飞.高校体育分层分类教学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12).
[6]唐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好家长,2016(47).
[7]任素伟.普通高校体育有效教学影响因素探析[J].运动,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