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讨
2017-11-26丁潮雄陈喜福
丁潮雄 陈喜福
(1.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1;2.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2014年3 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题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推进深化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这一名词首次在我国的文件中出现。[1]“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它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几个方面[2]。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3]。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等等。《体育与健康》的核心素养就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习,学生所能掌握并形成以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等要素[3]。而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好地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值得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1 体育教学中对情感与品格素养的培养
1.1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提升情感与品格的培养效果
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运动项目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在体育训练中,项目不同对人体的肌肉反映、思想认识水平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就算是最简单的跑步项目,快速跑与耐久跑,对参与者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却不一样。例如在100米跑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刻苦拼搏,求胜欲望情感的培养。而训练的技术主要是以提高速度为目标的爆发力、步频训练;而耐久跑技术却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等品格。而技术训练中特别是弯道跑技术,对学生的摆臂训练、步幅训练要求更高。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用不一样的训练方式方法,提升对学生情感与品格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1.2 把握时机、渗透教育,体育道德及体育精神。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及体育精神的培育。完善学生的品格,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可以通过观看国家体操队在世界上各项赛事取得的优异成绩,播放激励的爱国歌曲来渲染课堂气氛,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强化学生吃苦在前,荣誉在后的体育精神。而为了提升学生在比赛中道德认识水平,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服从指挥,注重礼仪的精神风貌,强化“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道德风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同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2 体育教学中对运动能力素养的培养
2.1 创造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生的训练中,会受到声音、场地等外部客观因素影响。而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景等客观条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和诱发学生能很好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高抬腿跑步过程中,短促哨音的刺激。
2.2 刺激内部因素,转化学习动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更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好奇心、求知欲、荣誉感等内部因素的刺激,将有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内外部因素在训练过程中是相互转换起作用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的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完成学习任务。
2.3 培养合作、创新,提升运动能力
“合作创新”是苏联80年代以来革新家们——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新创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通过这种模式去鼓励学生养成合作、竞争意识,提升个人或团队的运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练习方法,提升运动能力。
3 体育教学中对运动习惯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3.1 体育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体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学生。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器官的功能,基本的卫生常识,体育锻炼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心理的变化等等。
3.2 在体育课堂中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等因素,符合教学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合理可行的训练安排。把握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的训练原则,持之以恒,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 在体育教学中对健康知识与行为素养的培养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运动技术、战术的训练,往往缺乏了对学生健康知识及行为的教育。
4.1 把健康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除了具备能够提升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指导学生形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式方法。在体育活动中,很多学生不会注重安排适宜的体育运动和安全自我保护能力的学习。健康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缺乏,导致运动寿命缩短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利用导入或小结部分来讲解健康体育的重要性及危害性。同时,在高难度动作的学习中,简化动作难度,适当安排密度,做好保护措施。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受快乐,提升对自我的健康保护意识。
4.2 体育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畏惧、逃避、抗拒、缺乏自信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学情调查表》、《学习日记》等教学工具,采用互评、自评、鼓励、表扬等方式方法,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同时,通过特殊的训练安排去帮助缺乏信心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克服障碍,树立自信。
4.3 提升健康行为,延长体育运动寿命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健康的行为标准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个人保健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课堂中,不但是技术、技能的指导,还要对学生的卫生习惯、饮食方式、运动外伤等处理方式给予关注和指导。例如在剧烈的运动后,很多学生一下子停下来在地上休息,这种行为对心脏的肌肉收缩有很大的影响,容易造成节律性收缩停止,血液回流减弱,造成血压降低、心脏受损等症状。所以,科学的体育行为、健康的体育方式是能够延长运动者体育运动的寿命,健全体育人格。
2017 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提出了“全员运动,健康中国”的全运会主题。这就是意味着,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健康的理念会越来越重视,通过体育运动方式改善身心健康会越来越普遍。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把握和培养将全面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国家的未来。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认知能力,设计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评价改革[J].师资建设,2017(4).
[2]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基础教育),2016(7).
[3]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