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某地勘单位为例
2017-11-26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福建福州350005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 福建福州 350005)
内控制度作为地勘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控制和纠偏机制,在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套健全完善、运行有效的内控制度,对地勘单位资产安全、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结合地勘单位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内部管理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并使之保持活力,已成为地勘单位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新课题。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2016年财政部决定以量化评价为导向,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所属地勘单位开展了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为贯彻落实好《内部控制规范》,各地勘单位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迈上了一条内部控制建设之路。
一、地勘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地勘单位领导内控意识不强,缺乏对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了解,对内控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发展、轻控制,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有的人认为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增加办事程序和环节;也有人认为制定内控制度,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日常工作效率;还有的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没有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内控制度,只是简单地从其他单位照搬照抄一些制度,缺乏实际意义,甚至把制定的内控制度当作应对有关部门检查的“挡箭牌”,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更有甚者认为搞内控制度就是对自己人不信任,容易产生内部矛盾,从而出现抵触情绪。
(二)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有的地勘单位尽管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仅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走个形式,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还有部分地勘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业务流程体系控制不完善,经济事项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于事后审批,缺乏事前控制、事中检查,内控制度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不够完善,尚未形成覆盖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阶段的控制体系,难以起到对地勘单位生产经营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更谈不上发挥对单位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三)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地勘单位有些管理人员只注重日常工作事务,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内部控制,缺乏应有的风险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控制所需的专业知识,影响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有些管理人员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但受各方面压力或出于利益诱惑,对单位个别领导或经办人员违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控制漏洞不仅没有提出疑义,反而直接或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活动。
(四)风险意识不强,重视不够。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处于事业单位为主体兼有部分事业经营的性质,其经营是以赢利为目的。部分地勘单位经营风险意识淡薄,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有的地勘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模式进行决策,只强调规模经营,对市场经营风险没有足够认识,特别在资产管理、投融资管理、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仅仅凭管理者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决策失误或经营失败。
(五)尚未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减少内控设计上的缺陷,堵塞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目前,地勘单位在内部监督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单位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工作开展比较少,还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难以发挥实质性监督作用。
二、加强地勘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贯彻实施自觉性。地勘单位要精心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和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加大内控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贯彻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管理人员法制教育、政策教育和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尽快让内部控制深入人心,使其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原则;要增强职工内部控制意识,在单位形成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风气,确保内控制度顺利实行。
(二)完善制度配套,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设计合理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一是单位领导要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念,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并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在单位内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权责清晰、职能明确、相互制约的机制。三是制定科学务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各机构职责,明确各职能机构的工作分工,以及每个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使干部职工的能力与品行能够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四是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内部控制管理好坏与主要领导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将内部监督检查结果与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奖惩分明,推进内控机制有效实施。
(三)规范业务管理,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1.强化预算控制与管理。地勘单位要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经费开支预算管理,按照经费预算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经费和专项资金预算进行审核与确认;对单位经营收入、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国有资产出租等取得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要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全程监控绩效运行情况,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预算的重要依据。
2.加强财务管理与控制。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要强化财务审批程序、审批权限、资金调度等重要事项的控制,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加强对重要印鉴、银行票据、发票等关键物品的管理;强化对现金、银行存款、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以及实物管理责任人等关键工作岗位的控制,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强化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有关规定,规范单位政府采购行为;要依法编制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合理确定采购需求,不得进行无预算和无计划采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严禁随意改变采购方式、变更采购内容;要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的验收管理,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资料。
4.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规范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进场交易和对外投资管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售等交易行为达到进场交易规定标准的要进场交易;严格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对外担保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对外担保。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建立健全实物财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维修等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制度和财产清查制度,明确财产清查期限、范围、组织程序,完善单位经营管理,保护各项财产安全与完整,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发现财产物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处理。
5.强化建设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实施,规范招投标程序,严格审核设计变更;严格控制项目概算,对产生超概算的原因进行追查;建设项目竣工后及时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6.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要做到严格送审程序,严把合同条款关、资信关,不与没有诚信的单位合作;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明确合同执行相关责任人,强化合同的跟踪履行,及时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纠纷,维护好单位的合法权利。
(四)把好风险防控,提高内部管控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程序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执行力,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实现诚信经营。其次设立相应风险管理部门或专人,及时搜集各种信息,辨析单位潜在的风险,以便针对潜在的风险及时研究相应的对策。再次规范落实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严格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工作,将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合同、内外监督等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并定期检查和评估单位运行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控制点,从而将各项风险降到最低。
(五)强化监督评价,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自我监督评价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真正做到有检查、有评价、有整改、有落实。一是严格落实内部监督主要领导负责制,将内部监督工作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制度设计,设置内审机构,提高内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内审机构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改进。三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罚,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四是建立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考核制度,将内部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单位评选先进和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