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弱生”形成因素的研究
2017-11-26郭嘉焱
郭嘉焱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1 体弱生的概念
对“体弱生”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体弱生”是指那些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的学生;有的则认为体弱生是指在体育教学中遇到困难畏首畏尾,从小娇生惯养、胆小、意志力薄弱的类学生;有的则认为体弱生是体育成绩相对较差,在身体形态、体质发育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且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差,遇到运动难度较大的动作后往往知难而退,性格沉默,心理自卑感和恐惧感较强,甚至存在畏惧、抵触情绪的学生。“体弱生”的概念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阐述,其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即:身体上无残疾、医学上证明其可以参加剧烈运动的那些健康学生,经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2 年版)测试后,有2项以上(含2项)体质测试指标不及格,且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那些学生[1]。
2 “体弱生”的形成因素
“体弱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自身原因与外在原因,或者说是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2.1 主观因素方面
2.1.1 缺乏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学习观
“体弱生”往往表现为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运动的科学知识和认知水平甚少,这也是他们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我国学校体育测试被列入中考项目之前,学校相关领导与教师为了把学校的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过分强调文化课而忽视了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使得学生在其影响下没有产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造成了“体弱生”现象的严重增加。“体弱生”对体能有关的身体自我认知存在错误判断,对自我身体素质的状态了解很模糊,对身体素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也缺乏认知,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和分数都很陌生,对“健康”相关的知识缺乏完整和全面的了解[2]。
2.1.2 缺乏自信或盲目自卑
“体弱生”在体育课上往往对自己的表现没有信心, 与其他自身条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都很好的学生相比,由于身体素质差或其他身体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在体育实践课中显得过于吃力。由于没有专门为他们设计的体育器材,往往造成“体弱生”害羞、恐惧的心理现象,动作不到位、锻炼效果不明显,总觉得自己在运动方面不如他人,过于自卑。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鼓励学生,如罗森塔尔效应千万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与表扬与鼓励,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采取科学有效的教法,选用适合弱势群体学生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2.1.3 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 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港澳台和大陆地区某些沿海城市已经提前迈入发达城市的行列,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95后、00后的独生子从小没有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上缺乏顽强拼搏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体育课上表现出中长跑项目根本坚持不下来。
2.1.4 缺乏正确的体育运动观
有数据表明:约一半的学生在小学到高中里从未参加过学校运动会;1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与自己无关,50%的学生偶尔会参加体育锻炼,30%的学生经常参加运动,但运动过程的负荷和密度有待提高;只有 10%的学生会定期定时参加锻炼,人数少之甚少。所谓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根源,体弱生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才导致其运动成绩的不理想。
2.2 客观因素方面
2.2.1 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不足
中国体育课程改革之前,自小学、初高中以来大多采用“放羊式”教学模式。在他们接受身体各项素质、各项运动技能的年龄,体育课上没有得到教师各方面的引导,课外就更不可能得到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的提高了,这些因素导致先天体质很差的那些学生真的变成了体弱生。体育课程改革后,因为体育被列为考试内容之一,所以各个院校才不得不重视起对学生各项体能的测试,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和游泳等运动技能的测试。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体育课程大纲标准,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4]。主要表现为:我国体育课实施院校中,除专门的体校、高校体育学院、系的体育生实施小班教学外,中小学和普通院系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基本采用全班制教学模式。这样使得身体素质各有差异、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接受统一化的教学时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体弱生们由于自身素质差等原因,在进行素质训练时往往不能坚持下来,也不能完成中上强度的素质训练,甚至在多次学习简单的运动技术时,往往不能协调、流畅的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在体能测试项目中的800m(女)、1000m(男),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不良表现的尤为突出。在运动技能中,基本的广播体操就足以体现体弱生们极差的协调性,同向的踏步就是做好的例子。而“体弱生”根本无法在规定的标准下完成,即使勉强完成,也担心被同学发现或嘲笑,觉得低人一等,学生就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对体育失去兴趣,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2 上课环境差、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
学生时代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能得到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体育课的上课地点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操场。除华东、华南的沿海地区和中部些许发展较好的城市中小学操场为塑胶外,其余均为土渣、岩灰操场,一些女生的爱美、怕脏,不愿意在这样的场地上进行的体育锻炼,这些都是造成中学 “女生体弱生”多于 “男生体弱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体育场馆、健身器材等资源有限,不能合理利用
在我国高校中,体育场馆基本全部覆盖,健身器材相对中小学较为齐全,但是否将其真正利用于学生身上有待考证。实地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学生除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上课期间无偿使用体育场馆,普通院校的学生是要收取费用的。如果遇到下雨天则直接取消体育课程或转为室内理论课或者在中小学直接被其他文化课所替代,除非像瑜伽等被固定在体育场馆内的选修课程,在上课期间才是免费的。而放有健身器材如跑步机、拉力器的场馆基本不开放,这是造成高校“体弱生”只增不减的又一个重要客观原因[5]。
2.2.4 体育教师课堂组织上缺乏创新型。
常规的体育课程为师生问好、队列队形、跑步热身、准备活动、进入学习等,每个学期平均一个班级有18-19次体育课程,每节课都是同样的开场白,使得包括体弱生在内的同学们在课堂最初就没有兴奋起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不管是学习运动技能还是其它素质训练都不能很好的展开,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采用游戏热身代替跑步热身。比如多人捕鱼网等,来培养体弱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1]颜耀春.高校体弱生形成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0.
[3]伸曾寿.帮助体能差的学生提高体育成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佟天夫.学员体能差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