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课本剧的应用及其编创

2017-11-25夏希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期

夏希

摘 要:课本剧作为教育指向性最强的一类戏剧形式,在实践中理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探讨课本剧运用的理念、课本剧编创的素材选择标准、课本剧创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将为课本剧的规范应用和有序展开提供基本的导向。

关键词:综课本剧;应用理念;素材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58-02

一、课本剧的缘起及应用理念

(一)课本剧的缘起

19世纪末,学生演剧拉开了中国文明新戏和现代戏剧的序幕,在接下来的整整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学生编演的时装剧、街头剧、话报剧,经久不息地闪耀在苦难的中国大地上,烛照着近代中国晦暗的长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生演剧的传统除开在各大高校的戏剧社团得到延续,也在课本剧的编创和排演上得到了实现。

对于课本剧的认识,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的课本剧囊括了所有学段(小学学段至大学学段)和全部学科,并且包括了小型的课堂展示和大型的汇报演出。而狭义的课本剧往往聚焦在语文、英语等文学类科目上,实践对象多为中小學生,并且主要是小型的片段演出,舞台性较弱。基于目前国内编演课本剧的实际,这里将课本剧定义为以中小学教材为蓝本,一般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改编、创作和演出的戏剧样式。包括了语文课本剧、英语课本剧、历史课本剧、音乐课本剧、科学课本剧等其他各学科的课本剧。

课本剧作为戏剧、儿童戏剧中小而精的一支,它既具有戏剧、儿童戏剧的共同属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其鲜明的教学性。课本剧的出现,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教学的,“剧”只是它的附属产品。

(二)课本剧的应用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本剧的应用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1.以教材为本,为教学服务

课本剧的应用,素材的来源为中小学的各科教材,如语文、英语、音乐、科学、思想品德等。一般而言,只要编创和组织得当,所有科目都可以开展课本剧教学。课本剧来源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其成品较高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和审美水平,有着其他原创儿童戏剧在构思这个阶段难以匹敌的天然优势。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使用课本剧的时候鼓励适当的创新和升华,但务必要坚持以教材为本,不偏离其中心轨道和主体方向,不损害原教材的要义,不做“离经叛道”式的阐释。同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编创和排演课本剧都是为教学服务,不能演变为纯粹的文娱活动甚至是搞笑节目,要注意协调好编剧、排剧、演剧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配好精力和时间,同时确保课本剧活动和其他各类教育、文化活动的和谐共生。

2.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在课本剧的编排中,无论是中小学的实践尝试,还是师范专业的教学演练,都应坚持教师的引导地位,让一切既合乎准则,又井然有序。一般而言,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控能力和知识点的敏锐度不及教师,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提示,在编创行文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确定基本方向以及润色文字。至于排演过程,涉及的人员众多,牵涉的方方面面较广,单单依靠学生难免错漏频出或者力不从心,教师的主导和引路是课本剧发挥最佳效力的重要保障。

同时,教师也需要明确,课本剧的编排,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体。低年级的学生侧重构想、参演,高年级的学生侧重策划、撰写、组织和演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参与,发掘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在课本剧的不同环节中找到自己能出力的部分,让他们真真正正成为课堂或者学习的主角。所以,除开引导以外,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或者过于焦虑,急于求成,要把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3.形式不拘泥,勿忘“戏剧性”

从课本剧的界定出发,课本剧的演绎有几个不同的阶段:编、排、演。依据教师授课需求的不同和各个地区、学校的外部环境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如课内师生共同探讨、改编课本剧;即兴的、简短的课堂情景朗读、对话;事先需要准备的课前短剧展示;以及计划周详的,教师直接指导、全体学生全力参与的大型课本剧公演。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形式,编演者脑中都要一个声音,就是课本剧不仅是教授或学习的工具,同时是可以多方面发展个人能力的有效方式。进而在编创、排演的过程中,时刻考虑到戏剧的舞台性,比如怎样好排?怎样能演?从而使得课本剧不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能够成为学生发展自身的一个利器,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其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的素材选择标准

一出好的课本剧,剧本是其根基。而对于课本剧而言,挑选合适的素材进行编创,是确保教学和演出效果的第一步。《语文》是课本剧运用最为普遍的一个阵地,天然具备了课本剧创编的基本要素,如文字、形象、故事,还有主题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是适合改编课本剧的,有的改编难度太大、改编起来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有的改编效果不佳,最后不仅没能辅助教学,反而破坏了课文原有的含蓄性与审美性;有的改编似乎简单,但演出实际操作性不高,不具备“剧”的要素……所以,在挑选素材的时候,我们就要确定标杆,睁大眼睛,避免改到中途出现各类疑难问题。

标准一:为叙事类作品,角色形象较鲜明,对话较多或较易生成。

以人教版课标本第十册选读课文《一件运动衫》为例。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类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和康威爷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生活小事件,结尾处留有余味,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整篇故事主要人物是“我”和康威爷爷。“我”是个热爱生活、善良温暖的少年;康威爷爷则是一个虽然过着简朴生活,但仍然乐观积极、愿意用阳光的心照拂晚辈的老人。两个形象都非常简明易感。最后,全文有较多的对话,“我”与老人的、“我”与售货员之间的,在进行剧本台词创作的时候就会相对轻松许多。所以从文本层面而言,这篇作品具备了改变成课本剧基本要素,是相对来说最好改编的文本之一。endprint

标准二:原课文学生理解较困难,传统教学方法预计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以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课文《小木偶的故事》为例。这是一篇很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展现了只有笑一种表情的小木偶遭遇的困境,以及最后通过魔法的方式给予的解决。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身,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作为教师只需要强化一下角色形象和幻想色彩即可。但是,这篇童话的主题,也就是最后一段话留下的思考,却不是三年级啊的小朋友能切身体会和真正理解的。童话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人类需要各种各样的表情,更想要说的是人类需要各种各样的情绪。开心也好,痛苦也罢,只占一种的人生都是残缺的。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只有完整地去体验,才是无憾的人生。所以,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样较为深刻的人生哲理,编一出课本剧,外化出小木偶的感受,把主题用动作化的台词呈现出来,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标准三:时空集中,线索简单,适合舞台演出

这一项标准是从适用演出的角度提出的,这也是戏剧文本的一个功用特殊性。由于一般的课本剧演出时间是8到20分钟,学校能够提供的演出硬件条件相对又不是很完善,所以我们要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尽量做到结构单纯,时間线索简明干脆,不出现太多的时空转换,没有多重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时,由于服装、布景、道具等多项工作的开支较大,置备、制作耗时耗力,那些故事场景太隆重、服装需求太奢华,或者情境本身特殊性太强的作品,即便满足了以上两个标准,也不适合作为舞台剧去呈现。比如人教课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故事性强,矛盾冲突鲜明,对话有感染力,但是,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决定了它很难被搬上舞台,或者,即便勉强演出也无法收获该有的震撼与共鸣。

其他的科目,英语除开运用语言的不同,其他的均可借鉴语文课本剧的编创标准,简单的英语场景对话之外,英语剧本的创编对改编者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

历史、思想政治这样的文史类学科,可以通过截取精彩的历史故事或者有代表性的政治、法律、生活事件,以课本剧的方式全方位演绎其背景、脉络、人物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的起因、过程、影响、走向等。如《思想品德》中的文明、规则、道德教育《今日事今日毕》。

音乐、科学等科目,多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中心编创故事,也可以在一个课本剧中巧妙融合多学科的元素。比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可以将音乐歌曲和台词相串联,引起情境的生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高年级科学中的理化生等知识,尤其是小学的科学知识,则可以把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理论,放置到一些编创的生活或者幻想剧情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教学情境化、游戏化。如课本剧《流动的组织:血液》,以竞选这样一个场景,把血液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功能展示出来,有较好的知识渗透效果。

三、课本剧创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课本剧编创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工作,对编创者的个人基本素质要求高而且全。除开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之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想用对用好课本剧,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和加强。

(一)酌情确定课本剧运用形式的能力

要较好地运用课本剧这个工具,光有一番热情是不够的。需要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知识重点的仔细斟酌,还要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没有明确的学期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没有考虑好在哪个篇章或者要点里需要精心设计;不了解班级学生的特长短板、组织纪律性、学习风气,都不太可能找到合适的结点,形成有力的团队,然后策划一次成功的课本剧实践或演出。而这些,往往是需要有多年教学、班主任经验的积累的。

(二)有技巧地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无论是开展哪一个学科的课本剧活动,故事创编能力的高低都是能否将课本剧有效运用到这些科目中的关键。“剧”,是依托情节而生的,而情节,就是故事。教师只有具备出色的讲故事的能力,才能合理地筹划一段情节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哪里是高潮,哪里需要收敛,哪个视角来推进,哪个人物要特写,哪个剧要营造氛围,哪个剧要突出主题……这些是在创编初期就要琢磨清楚的问题,只有教师琢磨清楚了,学生才能往前走得稳妥。

(三)鉴别课本剧成品优劣的能力

优秀的剧本,必须合乎关于戏剧和课本剧的几个基本标准,比如忠实于教材、台词个性化、戏剧冲突合理等等。在中学阶段,改编课本剧的任务很多时候由学生完成,且大多数学生对写剧充满新鲜感,改编起来意兴盎然。然而,当成品送交案头,老师会发现插科打诨哗众取宠者有之,逻辑牵强角色扁平者有之,台词低幼主题含糊者亦有之,许多改编偏离了教师布置任务的初衷。这个时候,教师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暂得一乐,要能明眼辨之,耐心导之。一步步把剧本调整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框架之内。

总之,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传授为主,学生扮演接收、反馈的角色,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余地有限。而课本剧的应用,需要学生参与对课本的深度解读,学生尝试对课本的重难点重新加以处理,再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符合原文本并且能体现学生自身思想和个性的剧本,最后将他们搬上舞台传播给更多的受众。这整个的过程,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贯通起来,使得教学渗透到了远超出课堂狭小空间的大世界。所以课本剧这种方式,帮助改善了旧式课堂呆板、严肃,学生沉入性不够的短板,将一些学生领悟不到位或者教师讲授难以深入浅出的知识要点变成了学生想要主动寻求突破的兴趣点,乃至成为全部课堂中最令学生有记忆点的一课,值得大力研究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周胜南.从模仿到重述——浅议教育戏剧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J].艺术教育,2013(10).

[2]康洪兴.大有可为的“课本剧”运动[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03).

[3]孙惠柱.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戏剧艺术,2002(01).

[4]甘国栋.浅议课本剧的功能、形式及其编演[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07).

[5]颜振奋.课本剧须进一步普及与提高[J]剧本,199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