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2017-11-25程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对话

程伟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串讲模式;反复诵读;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248-01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實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四、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对话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