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羌族民间舞蹈形态的形成因素
2017-11-25周方
周方
摘 要:羌族是具有璀璨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羌族的称号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他们大多数从事游牧和狩猎活动,后来因战争向西行或南下迁移。羌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羌族民间舞蹈形态并非是一次性产生,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存环境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风俗习惯的演变等种种因素逐渐形成的。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形态;形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47-01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民间舞蹈欢快、跳跃、古朴、沉稳等风格特点的形成与羌民族的自然生活环境、战争生活、原始宗教以及民族的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等地。羌族的民间舞蹈随着羌人的诞生而产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羌人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改变而变化,也在历程的各朝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延续中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并在原有文化特色的发展趋势中逐渐演变,逐渐走向成熟。
一、与生存环境和生产劳动有关
1.自然生态与牧业生态。最早的羌人居住在西北平原地带,因地势平坦从事游牧为生,后来因战争频繁发生,羌族人们向西南地区迁移。如今的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乐山、茂县、黑水、汶川等地处高山峡谷的山区地带。居住在山区及半山区的羌族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登山、爬山坡的活动,练就了一双坚实而灵活的脚,便形成了身躯前俯后仰、摆手等舞蹈动作,牢固地踏在地面的脚步动作表现出一种沉甸甸的扎实感,舞蹈动作体现出羌民族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之深情。
2.生产工具与生活器具。羌族是非常勤劳、朴素的民族,他们靠自己种植农业维持生活。每年三四月份时就要开始种植来年食物,常常到地里干农活,先用锄头刨土地,再把种子放进挖好的坑里最后用土添盖好。这一整套劳作动作都是同边手来完成,在野外砍柴也是左手拿着木柴,右手拿着弯刀,借助于身子同边的力量砍下树枝,因使用生产工具便于劳作,这种长期的生活惯性下便自然形成了同边手为顺。他们下地劳作或秋收庄家时,都习惯用背部或肩部扛东西,以至于肩部比较灵活,从而在羌族民间舞蹈中多出现肩部及同边顺手的动作形态。
二、与古羌文化的延续遗存有关
1.原始宗教信仰。羌族至今仍保留着万物有灵的信仰。羌族先民在迁徙定居的过程中与所到之处的各种自然现象作斗争,他们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灵的旨意,为求得与自然和谐共存,将自然物或与自身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赋予灵性并加以崇拜。羌人崇拜天,认为天有无穷的力量,可以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崇拜太阳,认为太阳可以给大地带来光、带来温暖、带来无限生机;崇拜火,认为火是神圣不可冒犯的,火种是从天上取到的,有了火种人类的生产方式才有了改变,羌民认为这些事物与本民族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
2.民族风俗习惯。羌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是羌族创造舞蹈文化最初形态,而且伴随着羌族人们的生活流传至今,羌族民间舞蹈的形态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有关书籍中达尔文性爱说记载:音乐与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动物界就有两性相悦的情景,尤其是繁殖期,雄性为了取悦并占有雌性,常在雌性面前炫耀美丽的肢体和羽毛。人类早期也同样如此。
3.古代战争。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性和血亲复仇的战争。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和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生活。例如,羌人在出征抗敌前还要举行出征仪式的“集会性舞蹈”,这种以兵器和阵形为仪式的演兵操练性舞蹈,其目的是用以统一意志、提高士气和显示武力。同时,也表现出羌族男子勇敢和强悍的性格,流露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英雄气概。
三、与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关
1.与周边各民族舞蹈交流融合。羌族的民间舞蹈活跃在农村、城镇以及其他周边邻居民族,如居住在四川阿坝州茂县、汶川、黑水等地的羌族,其中黑水最为典型。黑水县居住着三个不同的民族,最上游是安多藏族,因两地地界接近草原地带,所以他们的服装、语言和民间舞蹈接近草原文化,也称“安多藏族”,但又不是很纯的安多藏族,其中吸收了中游邻族——嘉绒藏族的民间舞蹈文化成分,同样中游居住的嘉绒藏族吸收或融入了下游邻族羌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下游的羌族与周围邻族——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交融,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民族文化。
2.与本民族审美因素有关。民间舞蹈是民众创造的文化,其中凝結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等。民众通过民间舞蹈宣泄感情,以舞蹈祭神、驱鬼,期盼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羌族的历史传统中有红色代表吉祥、黑色代表邪恶、蓝色代表天空的说法,这与藏族用白、红、蓝色做哈达有相似之处,羌族人民用各种颜色的蚕丝线来编织腰带,羌族姑娘们将自己绣制的腰带栓在腰间,做出拧胯、顶跨等以胯部动作为主的民间舞蹈动作,以此展现羌族姑娘巧手、贤惠、朴实和勤劳,从而得到羌族男子的认可。在这样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中体现了羌族深层次的审美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羌族民间舞蹈形态。
参考文献:
[1]伍方圆.浅谈羌族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成因[J].黄河之声,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