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版画与民族精神
2017-11-25顾勤
顾勤
摘 要: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版画,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本文从抗日版画的兴起入手,通过深入分析抗日版画的特点、佳作,从中总结抗日版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对在新时期艺术创作中如何继续发扬民族精神做出探讨。
关键词:抗日版画;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61-02
一、引言
自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进入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自己英勇不屈、誓死抗敌的大无畏民族精神,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战过程中,战士前方英勇杀敌与后方文艺工作者对敌人的口诛笔伐同样重要,木刻画因其直接易懂的风格,成为抗战的先锋和主力,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二、抗日版画的兴起、发展及特点
(一)抗日版画的兴起与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抗日版画源于鲁迅先生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借鉴欧美、苏联等国“不模仿、不复刻”的“创作木刻”经验,不遗余力地主办外国版画展的同时,创办了一大批木刻研习团队(包括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前身),为抗日版画创作培养输送第一批人才,倡导广大文艺抗战青年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民众需要,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大批优秀创作者怀着保家卫国的无限赤诚创作了大批抗战版画,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兴版画运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第一幅抗日版画诞生后,抗日救亡画卷就以其关注民生、鼓舞抗战的精神,反对内容空泛、反对资产阶级靡靡之音的导向,受到广大爱国志士、劳苦大众的热爱,迅速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创作形式,作为时代的战鼓、革命的号角,极大的鼓舞了国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一种“武器的艺术”,成为砍向鬼子头颅的“大刀”。
(二)抗日版画的特点
1.取材多关注普通抗日民众、战士
“独木不成林”,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需要充分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因此,相比对抗日领袖或将军的歌颂,抗日版画更加注重对广大抗日民众、冲锋陷阵的战士群体赞美。以彦涵的版画《搏斗》、李少言版画《挣扎》为例,《搏斗》通过刻画枪中子弹已尽的两名抗日战士与敌人肉搏的场景,一名战士托枪高举、另一名则手持刺刀,两名战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誓与敌人共存亡的革命斗志跃然画上,充分展示和讴歌了普通战士的顽强抗战的决心。而版画《挣扎》则以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为主角,被日军抓住即将遭受蹂躏之际,她选择了拼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量反抗,紧紧的咬住敌人的手指,将无耻侵略者咬的鲜血直流、与其殊死搏斗,正如国歌中所唱,正是这样千千万万可歌可泣、宁死不屈的普通抗日民众,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坚不可摧的长城,最终才取得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2.感情基调包括讴歌和揭露两种形式
除了歌颂广大的抗战斗士,抗日版画同样注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揭露和批判。作品王琦版画《野蛮的屠杀》,深刻刻画了日军铁蹄践踏下一片狼藉的中国城镇;《末一颗子弹》以日军“三光政策”为揭露对象,刻画在被日军轰炸、烧杀抢掠后的一片废墟中,我们的战士不屈不挠射出的最后一颗子弹;丰中铁的《谁无姐妹,谁无妻子》等作品则以日军对中国妇女的无耻罪行为素材;值得一提的是,马达的《侵略者的末日》刻画一个战败自杀的日本战犯,刻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性和其必然失败的可耻下场。这些优秀作品通过对敌人滔天罪行的無情揭露,激发了千万中华儿女对敌人暴行的不齿和愤怒,有力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
3.就地取材、画风简洁且通俗易懂,得到广泛传播
抗战版画自诞生之初,就被鲁迅先生誉为“最适合现代中国的艺术形式”。首先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的战争年代,油画、水墨画等艺术形式因其缺乏相关画材、画具,显然无法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而版画只需一刀一木板,利于雕刻初学者进行练习,创作出的作品也可以进行反复的印制,这种素材便利性、作品可复制性使抗日版画得到广泛流传具备了先决条件。
此外,在战争年代,国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大字不识的状况比比皆是,而版画源于艺术而又不拘泥于纯粹表现艺术,画风注重素材于民众生活,题材也大多通俗易懂,因此被广大群众接受和拥护,才在群众中引起广泛共鸣,成为抗战的号角。
三、抗日版画中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宁死不屈、誓死抗敌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光荣爱国情怀的民族,这种爱国情怀以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目的,在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疯狂侵略进攻下,我们不仅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反而越战越勇。以李桦的作品《怒吼吧!中国》为例,作品以一个双眼被蒙蔽、身体被绳索紧紧捆绑、全力呐喊的男人为象征,展现在帝国主义强压下,不屈不挠、誓死抗敌的民族精神,即使从今天看来依然具备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二)保家卫国、先国后家的民族大义
“家国相依为大义,后家先国应前瞻”,中国先国后家的优良传统同样是抗日版画的主题之一,铁耕的《送郎上前线》和卢鸿基的《儿啊!为了祖国勇敢些》,通过刻画送丈夫上战场的妻子,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刻画了一位左手紧握战旗、愤慨挥动右手的劳动者,向亿万人民发出了紧急的召唤——到前线去!这些作品作者的爱国热情,无不体现着民族魂魄之所在,展示了中国人民深明大义,甘于为祖国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民族精神,
(三)团结一致、奋勇杀敌的革命斗志
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下,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构筑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版画《巩固抗战、团结到底》、《全国抗战》分别通过刻画街头发宣传单的群众、在抗战大旗指引下阔步前行的战士群体肖像,反应在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一致对外的渴望;而版画《团结起来、绝不做亡国奴》、《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则通过刻画突出个体、以抗战群体为背景,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革命斗志。
四、抗日版画中民族精神发扬的现实路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和平与发展也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的和平年代,在版画及其他艺术工作中回顾过去,勿忘国耻,对实现中国腾飞、中华民族的复兴依旧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引导
当代文艺创作形势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文字形式、思想流派交融碰撞,其中不乏精品,但出现了内容空洞、情感颓废、思想消极的滥竽充数之作,受帝国主义腐化,甚至出现了替军国主义翻案等恶劣行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在新时代下宣传民族精神,要坚定不移的以讴歌模范人物、宣传正能量为文艺工作的主导,坚持宣传正能量,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民族精神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随着人们思想的多元化,文艺应以何种形式在新时期大力发扬民族精神,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难题。我们应该坚持艺术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进行作者自己感情抒发的同时,从题材选择到表达形式上都要考虑与人民群众的精神、心理需求相契合。只有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才能得以颂扬,也才能有效保证艺术作品对民
五、结语
戰争年代,抗日版画讴歌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抗战诗篇,同时讽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无耻嘴脸,并以其便于取材及复制、画风简明的优势得到广泛传播,从而鼓舞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誓死抗敌的爱国情怀,保家卫国、先国后家的民族大义,团结一致、奋勇杀敌的革命斗志”,而这些都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和平年代,在如火如荼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同样注意贴近人民生活,宣传普及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去感化每一个中国人,只有永远铭记民族精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乔生.抗战版画与民族精神——从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说起[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01).
[2]李萍.新时期延安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及其出路探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
[3]李文文.论抗战时期美术创作的精神意义[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