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术论述
2017-11-25魏孝永
魏孝永
摘 要: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在于它的内容与形式的搭配如何取得和谐,为单纯的紫砂壶提供最好的衬托。曲线流畅,轮廓直线抑扬顿挫,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作品有一种内涵度很深的气质和风格。
关键词:艺术;紫砂;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36-01
千年富土出深山,巧制熔炼放光华;案头从此轻它物,朝夕三杯双花甲。紫砂壶是陶瓷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长开不败,常香不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千奇万状。宜兴紫砂壶自古以来就用“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形容其造型形式的丰富。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题材。紫砂壶器的类型可概分为四大类:圆形器、方形器、(这两种也可以叫光货),筋纹器、花色器(俗称花货)。光货主要是指壶体表面为素面的壶,或圆或方以及半圆、六方、八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的壶型。筋纹器是指几何形体的壶上,纵向有很多的线条,这些线条称为筋纹。有筋纹组成的壶体称为筋囊,筋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有直的,也有扭曲的。
花货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鸟兽虫鱼的造型,既包括整体模拟自然形体的造型,如松、竹、梅、柿子、莲心、竹笋、石榴、牡丹花;也包括以几何形体为主,以自然形态诸如竹节、松鼠、葡萄等为器皿的嘴、把、盖、足等局部的造型。不管是光货还是花货,都是取材于我国已有的造型艺术和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令紫砂壺透出着灵性,格外生动。
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宜兴紫砂的美,表现在质地、造型、装饰、工艺的相互结合中,通过器皿的造型艺术与砂土质地美来显示紫砂器古朴而雅的形象美,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和艺术欣赏。紫砂茶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紫砂壶是一种无釉陶,它并非完全以釉彩绘画的装饰来达到陶瓷艺术中美的效果,而是通过其造型来表示其外观美。所以紫砂壶,更充满着文化的气息。紫砂壶的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更进一步的把紫砂艺壶推向高层次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学、伦理、道德、知识性的等等词句,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工艺品特艺品不如了艺术品的品位,成为赏品、藏品。书画素洁淡雅的装饰,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展示了东方艺术东方哲学之魅力。早有苏东坡,晚有郑板桥、陈曼生…..在文人雅士中,数曼生影响最大。素雅的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
紫砂泥是一种紫红色或浅紫色的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陶土,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因此,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紫砂壶的气孔微细,密度高,用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尽得真香真味;紫砂壶冷热急变性能好,泡茶不会烫手,更不会因受热而裂,经久耐用,气韵温雅。它给紫砂壶注入了灵性,使作品烧成后呈五光十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或素淡,或浓艳,或简洁,或缜密,各有家数,争奇斗艳,紫砂壶的装饰如何,有时能对作品起决定性的影响。
宜兴紫砂是中国悠久的陶文化与成熟于唐代的茶文化相互融合。这主要表现在造型、泥色、铭款、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等诸多方面。紫砂高手善于以壶为主体,融合诸艺术于一体,在形式内容方面谐合、神形兼备。其素面素心的特有品格,令人难以遗忘。明代文学家李渔就这样评述:“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取足,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由此可见,宜兴紫砂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要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为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个富有文化修养,具有艺术内涵,取源与生活,有一定艺术灵性,基本功扎实,而又有灵巧之手的陶艺家之手。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史,2008.
[2]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技技术出版社.
[3]姚迁等.宜兴紫砂陶艺[M].台湾南天书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