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艺术家书的文献性与艺术性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2017-11-25梅秉峰王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艺术性当代艺术

梅秉峰+王娟

摘 要:艺术家书一直都处在艺术与设计的模糊界线上徘徊,它弱化了传统出版物被阅读的功能,丰富了书籍的形态,把书籍概念的外延扩展到前人不可想象的地步。同时,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始终带有记录参考的文献功能,并在人类长期的撰写行为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形式感。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实例梳理归纳艺术家书中的文献美学,一方面希望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探索艺术家书如何运用书籍这一物理载体与生俱来的文献特性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家书;文献性;艺术性;当代艺术;手工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10-02

一、艺术家书的定义

艺术家书的概念最早在1904年批评家诺艾乐.克莱蒙特-加纳提出,专指由艺术家独立创作、实现的书籍,即艺术家对于整个书籍生产过程的介入不再仅限于插图、字体的绘制或版面的编排,而是同时取代编辑的角色,独立地对整个书籍创作、出版的全过程负责。这一定义对传统艺术家书的理解还停留在以艺术家或画家为主体,独立进行装帧、编排设计的孤本或限量本上,创作的思维被锁定在“书”的内涵下。

20世纪60年代后,当代艺术家书的概念被提出,所谓当代的艺术家书是基于大批量复制逻辑而创作的书籍形态的艺术作品,它们常采用最普通的纸张和平版印刷技术,将创作的重心放在艺术观念而不是视觉表达上。

二、艺术家书的文献性

在古代,无论是埃及用纸莎草纸做成的古书,还是欧洲用羊皮做成的手抄经文,或者中国古代的竹简,都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具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这与现代《辞海》中对于文献的广义解释相吻合,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尽管书籍从早期的形态发展到当代丰富多样的形式,但书籍的这一文献的功能还仍然保留,特别是常规出版物中,这种特性尤为明显。作为从普通书籍脱胎而来的艺术家书,虽然其阅读性被大大地削弱,但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记录和传达的功能,这点可以从艺术家书的发展历程中得以例证。

18世纪初,英国著名艺术家威廉姆·布莱克和妻子一起创作了《天真和经验之歌》这本故事书,并亲自手绘其中的插图 ,这种类似绘本的文学图书本身就从属于广义文献范畴。20世纪初,各种流派和艺术思潮的涌现,包括未来主义、俄国先锋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的艺术家们把书籍当成是宣扬个人艺术主张的阵地,如德帕罗(意)的《未来派DEPERO》、所罗门·特林加特(俄)的《属于克尔桑诺夫的文字》以及马尔塞·杜尚(法)的《超现实主义展图录》,虽然这类型的艺术家书并没有太多的文字记录,但里面的图像承载着艺术家的思想,代替了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

20世纪60年代,各种激进的当代艺术流派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前卫的观念性艺术实践,这些艺术实践形式多样,包括绘画、装置、行为艺术和影像等,在众多表达媒介中,艺术家书被认为是一种有着独特逻辑的表达媒介,它推翻了书籍依赖装帧艺术的观念,把艺术家书从书的原有概念中解放出来,作为艺术品的身份自立门户。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书的形态变得极其丰富,有些作品甚至模糊了书的概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代艺术家书是否还具有文献性?

诚然,很多时候记录和传达并不是艺术家创作的动機,在这种前提下,艺术家书的功能出现了转换,它们不是信息的载体,而是艺术家内心的物化表象。可以说,这类作品没有呈现出文献的典型特质,但这些作品可以作为后世研究该艺术家的一种实体佐证,成为学术中的文献资料。而有部分当代艺术家书呈现出观念与纪实结合的风格,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寻找语言表达自我观念时恰恰用上了记录的手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艺术家埃德·若沙(Ed Ruscha)创作的《26个加油站》按顺序记录了他从洛杉矶经过66号公路到俄克拉荷马州路途中的加油站,若沙声称,他的这些图片在书中并不意图表达某种特定的兴趣或某个主题,它们仅仅是一种对现有事实的“收藏”,这本艺术家书的文献性很大程度上构建在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叙事语言上,是观念在纪实风格上找到了出口。从这个例子来看,艺术性与文献性并不相悖,甚至往往艺术观念渗透到文献性中,这为本文探索艺术家书创作中文献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家书的艺术性

对于“传统的艺术家书”①而言,过往的制书人会把艺术家书理解为“书的艺术”,就是用贵重的装帧材料和精美的插画去“打扮”精装书。在12~13世纪的欧洲,大量精美绝伦的彩色绘图装饰手抄本出现,这些书的封面装帧十分讲究,会用到兽皮和坚实的木片加以保护,版式上往往会配有镶框的设计,另外一个显著的版式特征是每页的首字母会大写并配以厚重的装饰。这种珍贵书籍可以说是工艺与美术的完美结合。部分中国古代书籍在“材有美,工有巧”②的工艺观影响下,也有不少用心的古著,比如明代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全书用手工白棉纸和极具装饰性的缂丝做成,以经折装的形式折叠。无论东西方,这一阶段的手工书很多还算不上是艺术家书,是作为今天所有书籍的一种古老源头,它们的装帧很多时候并不是服务于内容,只为传达书籍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书更像是匠人的工艺品,但这种精雕细琢的手艺和当时较为落后的印刷技术限制了书的可复制性,使艺术家书狭窄地被理解为限量珍藏手工本。

在20世纪初,传统的美术流派开始依靠点、线、面等抽象元素探索富有设计感的画面构成。这对书籍设计的字体应用和板式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俄罗斯未来主义艺术家的一些书籍作品。

20年代20世纪,依尔·李斯特斯基为其革命性诗集《为了声音》做书籍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对字体的混排和文字非线性阅读的图形化处理以及红黑两色在书中的强烈视觉效果,使文字本身具备了传达情绪的功能。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书摆脱了装帧工艺的外衣,把注意力放到了书内页的视觉表现力上,尤其是图文关系。这些对内页视觉的前卫探索也让人们看到书籍记录形式除了文字外的多元视觉艺术美。

四、艺术家书二重性的统一与创作

通过以上的论述,历史上有不少艺术家书利用文献的特性通过书这一层载体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也许他们没有一开始刻意寻求纪实和文献的创作倾向,反过来可能是他们的自身的观念一步步地引导艺术家们走向纪实和记录的风格。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艺术先行者们的作品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创作上的启示。

(一)形式的借鉴与再创作

在人类长期撰写文献的历史中,因为种种约定俗成的缘由而形成了很多特定的形式,但这些形式流传到现代,脱离了功能实用性后,其表层的形式美感便可以被艺术家抽离出来,以元素体的身份重新置入到新载体中,并产生特殊的美感和诠释艺术意义。1996年,美国艺术家马克·瓦格纳创作了一本名为《我梦中的烟》的书,有意思的是,他在2000年创作了一本名为《我梦中的烟(档案)》的艺术家书,后者记录了前者制作的全过程,这是艺术史上少见的,同一个艺术家用一本艺术家书去记录另一本自己的艺术家书作品,这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家书二重性的统一,既有记录信息的能力,同时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我梦中的烟(档案)》借鉴了档案盒的形式,以双开箱作为函套,打开后,展开的两面罗列了当时制作手工书的工具,附上一本工作档案本,记录图书制作的点点滴滴,从幕后故事、制作过程到人们接受的情况,又以档案编排的思路,配以手制书工具和材料的编码指引。整本书风格强烈,参考了档案这种载体形式,书不再是简单的六面体,里面包含了实体工具和图文记录,当读者打开盒子时,像进入了艺术家的私人工作室一样身临其境。

(二)文字逻辑的参考与编排

不同于设计师,艺术家不承担为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任务,但创意的编排能使书与读者间产生微妙的解读和被解读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批激流派艺术家,他们在宣扬和传播自己艺术观念时创作了不少“书籍形式”的作品。当然这些书籍的形式与我们传统意义的书籍型态很不一样。他们以仿佛指令式的文字,说明书上的条目或者现代诗歌等零散的小段文字书写逻辑来编排自己的艺术家书,因而自创了一种叫“事件乐谱”(Event Score)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埃里森·诺尔斯(Alison Knowles)这样描述“事件乐谱”:“事件乐谱”涉及将简单的行动、想法和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重新赋予语境,转化为行为艺术表演。“事件乐谱”是一种作为行动方案或说明的文字。 典型作品有小野洋子的《柚子》(Grapefruit)和乔治·布埃施的《水山药》(Water Yam),前者是梦呓般的文字用片段式的排版呈现出来:后者則是指示式的文字分别印在不同的卡片上,整体是一个卡片盒,宛如写满指示和备忘录的便条纸。

这些无论是装订成册的书,还是零散的卡片都是在艺术观念下玩味文字逻辑的体现。人类书写记载的历史悠久,产生了多种文字的记录方式可供艺术家的灵感养分,但也有些艺术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字逻辑和编排方式,另辟新径,挖掘更多的记录方式。记录意味着“留痕”,我们人为地记录其实就是在纸等载体上留下笔墨痕迹,而非人为的记录是否更有偶然性和不可预知的趣味呢?南京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创作了《虫子书》,虫子书里一万多“字”都不是常规语言文字,是沾了墨的虫子在纸上蠕动时留下的墨迹,全书就是以这种“虫子字”撰写而成,这显然并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文献记载的方式,但对自然的观察使艺术家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字编写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所发生的视觉呈现是发乎自然的,具有自然的美态和野趣。

五、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艺术家书的文献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文献美感可上升到艺术的层次,而对艺术的感悟力启迪了新的文献记录方式。所有这些创作思维帮助我们把书的型态在我们脑海里解构,然后重新有条理地重构,以独特的编排和形式再现于艺术家书。

注释:

①在本文中,“传统艺术家书”是定义为20世纪以前以装帧工艺为主的手工书.

②来自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的一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参考文献:

[1]盛洁.艺术家手制书的设计语言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2]贺婧.艺术家书使得生活变得比艺术更有趣—浅析当代“艺术家书”的概念及其源流[J].书籍设计,2013(10).

[3]罗菲.事件乐谱[DB/OL]. http://blog.luofei.org/2012/03/event-score/,2012/03/26.

猜你喜欢

艺术性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