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调查与启示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7-11-25徐丹丹

长江丛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利己动机志愿

徐丹丹

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调查与启示
——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徐丹丹

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比例较高,参与动机多元化,参与方式比较单一,学校主导为主,活动内容相对比较集中,志愿者对活动的社会影响评价积极。志愿者活动仅仅只是一种体验,不要把志愿者看成特别的人。

志愿者 调查 启示

医药类高职高专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相关高校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媒介和载体。当今的大学,志愿者精神状态处于怎样一种目的和动机?为全方面了解情况,“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生志愿者研究”项目组,选择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研究,展开问卷调查。从参与主体的动机、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和活动的内容等角度设计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227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27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男生占35.24%,女生占 64.76%。

一、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程度较高

在有效的 227 份问卷中,参与过志愿者服务的人数多达166 人,占 73.13%,在学院分布比较均衡。另外,通过对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学生调查发现, 如有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其中愿意参与的同学占75.96%。调查中对志愿者评价显示,“关心社会公益”占82.8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非常认同服务的社会公益价值。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析

在73.13%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中,其动机多种多样。其中,认为“这是大学生的职责,无所谓目的不目的”占46.26%;认为“增加社会阅历”的同学占到78.4%,认为“增加将来工作的竞争力”占31.7%,从上可看出利己动机参与志愿工作的同学占很大比重。另外,认为“志愿者很崇高”的占33.92%,“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占78.41%,“这是大学生的职责,无所谓目的不目”的占46.2%,可看出利他动机的同学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和利己动机相当。志愿活动的参与是利他与利己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动机的有机统一。

(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认识

在客观条件(如时间,交通)允许情况下,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服务内容占53.3%,服务对象占17.18%,劳动强度占9.69%,活动规模和知名度占5.29%,其他为14.54%。通过分析得知,大多数大学生志愿参与热情同服务内容比较密切,说明活动需在内容上下功夫,来吸引绝大多数同学参与。调查相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79.74%的同学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相关内涵,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内涵有清楚的认识。对于参与志愿活动的收获,认为获得学分的占7.49%,实习自我价值的占40.97%,工作实践经验的占36.56%,其他占了14.98%。

(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

大学生对社会上志愿服务内容关注调查数据如下:一般关注的占49.34%,比较关注占31.72%,非常关注占5.73%,几乎不关注的占11.89%,从未关注为1.32%。通过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同学都关心相关志愿服务内容,说明其参与志愿服务的潜在热情很高。其中,大学生参与参加的志愿者活动类型分析可知,公益扶老助幼类为40.97%,社区服务类为54.19%,环境保护类为48.02%,校园内部志愿者活动为52.86%,场馆解说占12.33%,其他志愿活动为36.56%。通过分析得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非常多元,常规服务类占了绝大多数,有些特色服务也有人参与。

二、调查启示

(一)志愿活动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影响重大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通过志愿活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从说教式的显性教育升级为自我教育为补充的隐性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兼顾利己利他的统一,发挥志愿者主体意识

尽管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兼有“利他”和“利己”两种动机,但“利他型”动机的成分要高于“利己型”动机成分。利他志愿者重于张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利己志愿者着重张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利他志愿从大局着眼,往崇高处伸展,利己从小处着手,往实际处着落。[1]参与相关志愿服务讲求回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过于形式仍有很大改进空间,考评体系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服务。

(三)参与志愿活动,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摈弃形象化标签

分析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后得知,自我教育主体性还有待提升,多数同学参与频率还不是很高。志愿服务有利于社会传播正能量,大学生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应更贴近生活,体现社会互助精神,以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摈弃做事一定要求回报的想法,摈弃志愿工作形象化标签,勿忘初心,素心如兰。志愿者也是普通人,形象化不利于志愿精神的传播。组织团队定时定期有计划的去完成同一类别志愿服务项目,志愿工作需要志愿者进行自我教育,去除形象化,有利于志愿者参与服务,进行志愿文化的沉淀,提升志愿服务效果。

[1]丁竹元,汪讯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澜.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动机变化研究[D].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利己动机志愿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我志愿……
“利己”二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