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边界:语言与认知
2017-11-25官笑涵
官笑涵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世界的边界:语言与认知
官笑涵
(吉林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12)
语言有局限性,它将我们的世界大大缩小。相比语言来说,以认知建构的世界的边界更加接近真实值,我们能够思考的东西,就是我们能够思考的。就是说,我们不能够言说我们无法认识的东西。认知是一个“手电筒”,光线的长短代表认识的深浅。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照射区之上,建构着其他人眼中“我的世界”。语言、认知以及我们建构的世界的边界和表现力是值得讨论的。
认知;语言;建构;拓宽;世界
1 引言
探寻实化世界的边缘是科学家们的追求,探寻理解认知的边缘是哲学家的目标。说是边界,其实只要想想马上就会发现,好像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什么边界。边界这个词旨在明确,却常常会引发争论因而愈加模糊。况且就目前来说,任何领域都不敢说达到极限,甚至是接近边界都不行。就算一件最最普通的事,让我们以为就是如此,已经到达了极限,可说不准哪一天的一个小小的新发现又会让一切回到原点。
2 语言将我们的世界缩小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语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哲学论》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1]
我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向世界展示的自我世界的界限。
人无法实现完全的沟通,语言的尽头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无法逾越的天然鸿沟。首先,语言是表达的工具 。其次,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等等建构了他的世界。我们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从未像人表达或者无法表达的部分。就像你看到一片非常幽静的树林,思绪一下子拽回从前或者飘到千里之外,当别人问你在想什么呢?往往会接上一句:没什么。两个人难以产生共鸣,就算有共鸣,也是两种共鸣。又或者你尝试去和他讲述,然后会发现他根本无法理解你的世界,他所有的“懂”是基于他的世界和他的思维方式。谈话无法继续,沉默代替一切。
一个人的世界是一点一点被建造起来的,无法用语言去描绘建造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无法描述的内容,我拥有而你却我从得知。语言表达的世界是缩小版的世界。
但我们也要知道,语言并不是缩小的原因。符号大师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一书中认为语言与形式都是呈现概念上的常规,而不完全是创意的表现。语言是人类最深的印记和标识,同时也是人最大的创造和负累,它涉及到有关人的基本问题的信念。由语言产生的人类思维能力,比任何其它东西更能够使我们融入身外的世界。甚至,我们的自我也是通过语言的获得而实现的。
3 认知手电筒:看清边界
语言不是我们个人世界的边界,文字也一样,无法向世界展示所想。更接近边界的,是认知。虽然认知也无法去展示,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人的认知就像拿着的手电筒,你站在原地,脚下是一个各个领域的饼状图。转过一个圆周,认知手电筒[2]扫过各个区域,根据你对相应区域的熟悉程度,手电筒的光线长短也不一样。越了解对应区域的光线越长,而整个饼状图的面积是认知总量,越接近圆说明各个能力发展越均衡。
这个手电筒能够照射多远就是你认知世界的极限。当区域分的足够细时,向这个区域的射线方向思考,发现的第一个越不过的问题大概就是你的边界。
人的一生至少也要有一个光线超长的区域。人认识世界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慢慢摸索,故而成长得十分缓慢:接着初有了解,找到诀窍;然后融会贯通,达到大师级别,成长已经十分快了;再往后就是专家级,到达人类对此领域认识的边缘,需要拓宽认识边界才能进一步照明。
4 拓宽边界,放大世界
学海无涯,在手电筒理论中理解也就是:边界无限。要么学习,要么开拓,两条路可以选择。那接下来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该怎样去拓宽边界值。
首先,自学成才。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高速资源共享的时代。网络上有许多免费的资料,良莠不齐,大多数还是可以信得过的,一般的小问题在这个环节就可以解决。质量好的信息,付费也未尝不可;一些学术报告和网课更让人受益。
再者,提问的艺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提问也是我们不能丢掉的功课。除了学术上一部分问题对应固定答案之外;想学到更有用的东西,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就得学会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质量很重要。第一,不要跨越认识提问。提问与认知距离太远,就是一个失败的。
最后,见过才是自己的。还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微博微信头条文章上充斥着大量博人眼球的事,我们呢,就是看个热闹。看手机,不是涨见识,因为失去了亲临真实的感受。就像浏览旅游景区的照片,比亲眼看见的风光要美千百倍,可看照片能与亲身实地感受完全不一样,人们还是要千里迢迢到景区一观。世界上总有人是以你认识之外的方式活着,总有一些事是在你意想之外发生。不去看一看,知道的一切就只是“听说”。
5 凌驾于地面之上的我们的世界
认知手电筒中所说的,地面上饼状图的面积是认知总量。这饼状图就像是一块工地,我们展示的世界如建筑般建造在其上方。建筑的高度取决于我们的构建的能力。
一个好的建筑师,他知道哪块砖放在哪里最合适,也就是怎样运用资源;会打好地基稳稳建楼,三观不歪不倒。建筑师越好,楼建得越高,拔地而起千里之外也可见,故而此为地位与影响力;面积越大,楼建得越恢弘,横扫而视犹如旷野无边,因此这是高楼的基础和保障。
6 结语
语言帮助我们创造了我们体验世界的范畴,我们是通过语言的范畴来体验世界的,而语言又帮助我们形成了经验本身。认知是语言和建构的基础,亲密的母子关系。二者两个的共同之处就是,从未尝试给世界加上边界。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语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在《逻辑哲学论》提到的。
[2] 认知手电筒的概念来自于吉林大学丁建略老师。他提出时将整体认知理解成光线,是一维的;文中提出理论加以修改,最终模型是三维的。
官笑涵(1996-),女,土家族,湖北宜昌,学生,本科,吉林大学,广告学。
H0
A
1672-5832(2017)11-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