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义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模糊性语义交际

邱 坤

(中石化江苏油田职工培训处 江苏 扬州 225007)

浅析语义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邱 坤

(中石化江苏油田职工培训处 江苏 扬州 225007)

模糊性是语言自身具有的一大特点,本文简单阐释了模糊语义的定义及其特征,并浅析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客观实体边界的不明晰性;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以及语境的变化。而且从语用角度分析了语义模糊性的功能:提高语言表达效率与准确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义;模糊性;语用功能

任何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在力图使自己所建立的理论精确化,往往将模糊性视为大忌。不少语言学家和语义学家也在努力精确的描写语言和语义,但是却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具有客观而又普遍存在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词句语义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具有模糊性是语言自身的一大特点,而且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特点,无法忽略,不能改变。所以,语义必须具有模糊性,别无选择。

1 模糊语义学研究的概述

国内外的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很早就关注到了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例如我国学者对《周易》中的两个字一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历代学者对孔夫子言论也存在多种解释;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著名哲学家Peirce于1902年给模糊性下了如下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上文所述的实际上不能确定,并不是指由于解释者的无知而不能确定,而是由于说话者的语言特点就是模糊的”(王寅,2001:146)。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运用不同理论对模糊语义做出了论述,对于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2 语义模糊性的定义与特征

“语义模糊性是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模糊性词句就是指具有这种模糊语义性质的词句,表示词句于它们所概括的对象之间联系的模糊性。模糊性词句是一个具有不同隶属程度的元素的集合,虽具有较为明确的内涵,但其外延是不确定的”(王寅,2001:152)。模糊语义学则是建立在多值逻辑学之上,专门探讨自然语言的语义模糊性,主要研究具有模糊性质的词句的意义。

语言模糊性具有以下特征:

2.1 普遍性和客观性。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具有亦此亦彼,反映和表达事物的词语也就会具有亦此亦彼性。再加之人们有时在认知精确事物时也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就使得模糊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这是自然语言的一大特点,是语义客观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

2.2 限界性、原型性、隶属度。所谓模糊,就是不清楚、不确定、模模糊糊、模棱两可。模糊词语主要表现在其外延的不确定性上。有的模糊词语虽然说是模糊,但并非模糊无界,取值往往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虽然很难一刀切,但是还是有个大致的限界。例如我们说的“大约50岁”,人们不会将“60岁”归入其中,更不会把70和80岁归入其列。

人们在感知和认识事物时,是以事物的一组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具有代表性的属性为依据的。“原型”就是指在某一词语所指的一类事物中,人们所公认的正常的代表性样本。原型是词的概念外延中的一个典型成员,具有常见性、平均性、突显性、稳定性、灵活性、适应性等特征。

2.3 不平衡性。语言既具有自身的明晰性,又具有内在的模糊性。如果语言不具有相对的明晰性,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就不可能建立,但是语言具有模糊性又的确是语言的自身特点。语言中的明晰性和模糊性矛盾在同一语言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由于词语基本上都具有多义性特征,词语的明晰性和模糊性这对矛盾还反映在词语多义义项的“明晰性-模糊性”的不平衡性上,词语有的义项是明晰的,有的是模糊的。例如,英语中的数词one、two、three、four表示“一”、“二”、“三”、“四”意义时是明晰的,但是其他义项却会出现模糊现象,例如“one or two”表示“几个,少许”;“two by four”表示“小的,微不足道的”;“on all fours”表示“完全的,相似的”。

2.4 交际性和实用性。维特根斯坦认为,“虽然日常语言字词的意义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只要它正常的发挥作用,达到目的,那么它就是适合的。虽然精确的语言令人仰慕,但是它们不仅是脱离生活的,在生活中无法使用,而且人们所追求的这种精确性是制定不来的”(王寅,2001:166)。

3 语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模糊性是一切自然语言的属性,但模糊性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第一,最根本的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模糊性不是主体、客体或语言符号三方中的一个方面就能产生的,它存在于三者的互动过程中。离开了人(主体)的认识活动,仅仅客观事物,它们以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在发展和变化,无所谓“模糊”与“不模糊”。再说,纯粹的客观世界没有也不需要度量诸如模糊、随机等确定或不确定性的尺度。因而,研究模糊性与精确性,必须存在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人)和客体(自然界、社会)发生交往和认识关系;二是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存在一个用以度量精确或模糊的参照系,也有人称之为“人类认知场”。人类认知场,就像一把尺子,用它来量度客观事物的“长度”使人们对被测客体有更多、更精确的认识和了解。这把尺子的精确度是以人类的认识能力、目前的认识水平、认识状况为基础的,超出了这个范围,客观世界对于人来说还是混沌不可知的。

第二,词义的概括性是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之一。客观事物是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大脑对其特征进行抽象概括便会产生概念,即思想的构成成分,思想靠语言来表达自己。词是指称一般事物的,不可能对世间每个个体、每种性质状态、每个动作,简单点说就是每个具体情况,都有一个指称或描述,“如果每一个、每一件(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戚雨村,1985:156)。

第三,思维的模糊性与语言的模糊性密切相关。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它们的联系就是思维形式,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语言来完成。思维和语言有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思维的结果——思想,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换句话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又是语言产生的物质基础。人脑的大量思维活动是具有模糊性的机理过程,或者说,思维的模糊性是人类智能的基本特征。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是不能用精确的数字、精确的公式、精确的语言、精确的逻辑来表达的,而人类的大脑,却具有一种执行不精确指令的特殊功能。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逐步深化,正是在模糊——精确——更高级的模糊——更高级的精确,这样一种螺旋式循环中达到的。认识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在深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差异。就现阶段人类的认识水平来说,为了提高认识的有效性,思维又需要更高层次的模糊。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化表现,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既可通过语言的模糊性认识思维的模糊性,也可以通过思维的模糊性来证明语言的模糊性,二者可相互提供佐证。模糊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特殊产物。

第四,模糊性也是人类言语交际的需要。言语交际是借助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活动,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充当信息载体,也标志客观事物。日常交际中,人们首先根据自己的观察、感觉、经验、常识等去认识客观事物,然后用语言符号标志所认识的对象。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在人自身的感知能力、感知特点的背景下,人们只能确定客观事物的大致范围,不能精确地确定客观事物的量的特征,这就需要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二者达成一致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语义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模糊词语,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广告、公文、新闻报道、法律、文学等语体。同义的模糊性并不妨碍交际,相反,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的存在,否则,语言会变的相当贫乏,交际功能与表达功能会受到很大限制。

1.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件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

2.提高语言表达准确性,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词义的模糊性并不会成为言语交际中的消极因素,它不但不会影响语言的社会功能,反而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会产生积极的协调作用。一个词的意义所概括的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个范围,虽然边缘部分缺少明确的界限,其核心部分是明确的;是人们注意的焦点,便于区分事物、现象,从而能够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如果每个词的词义都有精确的语义,那么社会交际将寸步难行。

3.对比喻、夸张、委婉等修辞格的阐释能力:模糊词语还可以构成修辞上的明喻、隐喻、委婉、夸张等修辞格,因为这些修辞格所表达的意义往往是建立在词义模糊的基础上的。

4.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创造出朦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词义的模糊性弥补了人类语言表现力不足的缺陷,尤其在文学作品中,不但能够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言语表达者的意旨所在,而且可以给读者产生各种联想的模糊空间,让读者在真实与模糊之间领略到写说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进而唤起潜藏于读者心目中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从而获得含蓄、朦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5 结语

本文对语义模糊性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分析,首先从模糊语义学研究的历史概况入手,进而指出了模糊语义的定义与特征,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语言模糊性的原因,最后从语用角度就语言模糊性的语用功能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正确使用语义的模糊性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和表现力,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1] 王寅,200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 何自然,1997,《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 戚雨村,1985,《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苗东升,1987,《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刘颖,2000,谈词义的模糊性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3(3):24-29.

邱坤(1981.10-),女,籍贯山东潍坊。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H0

A

1672-5832(2017)11-0241-02

猜你喜欢

模糊性语义交际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两块磁的交际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