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翰·柯布的哲学思想探究

2017-11-25张学嵘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怀特海柯布神学

张学嵘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170)

约翰·柯布的哲学思想探究

张学嵘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170)

本文简要分析约翰·柯布的生平,阐述其思想的来源。探究他在后现代哲学领域与生态哲学领域的主要哲学思想,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哲学;思想探究

约翰·柯布(John B. Cobb, Jr.)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和环保论者,是过程哲学与过程神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已出版超过50本的著作,并于2014年入选久负盛名的美国文理科学院。

在柯布的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就是强调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他认为人类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家园。柯布还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而著称,它将不同领域的学科见解相互融合交流,促进了跨领域的学科合作。也正因如此,柯布的研究涉猎广泛,在神学,生态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社会伦理学方面等方面都颇具有影响力。在1971年,他写下了第一本生态伦理著作——《为时已晚?一种生态神学》(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在这部著作中,柯布论证了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与神学的联系。1989年,他与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合著了《为了共同的利益:将经济向社区、环境及可持续的未来转变》(For The Common Good: 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 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这本书批判了现行的全球经济,并倡导可持续的、基于生态的经济学。

1 生平简介

与人们所想象的不同,约翰·柯布算不上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由于父亲是卫理公会在日的传教士,约翰柯布的童年大多在日本度过。他于1925年出生在神户,直到15岁之前,都没有离开过日本。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日本文化和亚洲文化有了深刻的感触。柯布自己也将这里的一所多民族加拿大学院,视为自己多元化观的诞生地。

1940年,柯布回到美国乔治亚州并完成高中。在这里,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现自己对该地区普遍的种族主义,特别是对日本的妖魔化,感到迷惑与厌恶。他觉得这片土地充斥着对其他种族文化的蔑视与曲解,并不断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柯布变得越来越反文化,批判那些在教堂、媒体、大学和各种政府宣传中占主流的思想。他从高中毕业后,前往格鲁吉亚州的的埃默里大学攻读,并被选入一个日语项目组。但那里充斥着犹太教和天主教知识分子,帮助他意识到格鲁吉亚新教的狭隘和浅薄。也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这些思想的狭隘,才让他日后更积极的推动宗教对话与交流,形成非常包容的宗教观。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柯布在北乔治亚的哈里斯学院工作三年。同前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欧内斯特·科威尔(Ernest Cadman Colwell)将柯布带到格鲁吉亚的埃默里大学,在新的人文艺术研究生院教书。1958年,他又跟随科威尔到克莱尔蒙特,并于1971年与刘易斯·福尔德(Lewis S. Ford)建立了过程研究杂志,1973年又与大卫·格林芬(David Ray Griffin)共同创立了过程研究中心,使克莱尔蒙特成为怀特海过程思想的中心。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柯布还曾在哈佛神学院,芝加哥神学院,范德比尔特神学院,伊利夫神学院,日本立教大学和德国美因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获得了六个荣誉博士学位。

从他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约翰·科布的思想非常包容,反对盲目或极端的信仰学说,非常善于与他人合作,认为无论是人与人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还是宗教与宗教之间都应当进行交流合作,互通有无,这样才可以获得一种更豁达的全局观,促进各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2 哲学思想

由于柯布的思想非常包容,提倡兼收并蓄,提倡跨科学的研究方式,他的哲学思想在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这里我们主要探究他在现代哲学和生态领域的贡献。

2.1 建构性后现代哲学领域

首先是建构性后现代哲学领域。柯布始终相信阿尔弗雷德·诺尔司·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不将自然与人类视作无目的的机器这一观点非常正确。怀特海的自然主义坚决反对将自然视作纯然的机器,而人类意识不过是其中的意外插曲。与之相反,怀特海自然主义认为对世界的主观经验恰恰反映了自然界非机械性的部分。所以,人们应当特别注意自然的主观性与目的性方面。为了超越经典的“现代”思想,柯布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将怀特海派贴上“后现代”的标签。而当解构主义者纷纷将他们的思想描述为“后现代主义”时,怀特海派将自己的标签转变为“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像解构主义者一样,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部分是起因于对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不满,这种二元论把物质看作是一种惰性机器,而人类心灵则本质上完全不同。虽然现代科学发现了大量的证据反对这个想法,但柯布认为这种二元假设仍旧存在:

“总的来说,二元论被普通文化所接受。时至今日,他塑造了我们大学文理分裂的结构。大多数人,无论他们是否发声,都将他们所触所感的世界视为物质,将自己视为是超越这些纯粹物质的存在。”①

虽然解构主义者已经得出结论,我们必然无法创造一个综合全面的世界观,但柯布和其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和综合世界模型仍旧非常必要并充满可能。特别是,他们主张基于诸事件而非物质的新怀特海形而上学。在新怀特海形而上学中,说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物质)有什么保持不变的基本特性是不正确的,也否决了对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次要于其本性这一传统说法。相反,怀特海派主张人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件事都应当被视为新的现实,因此持续的变化和转变是根本性的,静态的身份特征反而没有那么重要。这种观点更容易与现代科学的某些发现相协调,例如进化论和波粒二象性。

2.2 生态领域

接下来,我们谈谈柯布在生态领域的贡献,也许柯布的主要标签并不是生态哲学家,但他对生态领域的关注和贡献足以赋予它这样的头衔。正如先前所提到的那样,自1969年以来,约翰柯布的著作中便普遍流露了他对生态主题的关注。他相信生态危机才是人类目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柯布曾写道:

“在七十年代,我对神学职业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我并没有失去对发展基督教传统的兴趣,让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变得可以理解,令人信服和有所启发。但我确实拒绝了对‘建设性神学’学科的划分,特别在让它与伦理学分离,更与其他学科隔离这一点上……我相信,没有什么问题比人类的适宜生存更紧急,因为人类有可能通过疲损和污染其自然环境而毁灭自己。”②

柯布在《为时已晚?一种生态神学》一书中曾表露他的生态观,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具有连续性,相互依赖共同生存,人不应当将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视自己为自然的主人。他还提出基督教特别需要适应生物科学的知识,削弱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和对非人类世界的贬值。正是由于神学和近代哲学二元论世界观,一直以人类为中心的态度,使得人们滥用科学手段对自然大肆开伐随意耗损,引发了现在的生态危机。柯布认真分析了基督教与生态危机的间接联系,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柯布的生态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神学观,还延伸出了他对经济的批评。因为他意识到离开对经济的讨论,他无法创造一个生态、可持续、公正的社会。他还特别调查了现行的经济政策为什么会使生态恶化,并创建一个新的模型来将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整合在同一框架中,显示净进步。《为了共同的利益:将经济向社区、环境及可持续的未来转变》一书还强调应当改变经济政策,以创建一个基于社区共存和生态平衡的社会。近年来,柯布将当前的经济增长体系批判为美国文化和宗教的腐化案例。因为他认为正是现代经济学家不断鼓吹金钱的好处,追求经济利益,才让基督教放弃了对贪婪的批判。也正是这样腐化的经济观,加深了生态危机。

3 柯布与中国

虽然以怀特海为传统的过程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美国哲学运动,但它已在全球范围传播,且中国学者一直对此颇感兴趣。柯布作为过程哲学的领军人物,在将该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领导作用,特别是在帮助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方面。2005年柯布便与王治河合作建立了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所,通过该所柯布帮助协调中国二十三个合作中心的工作,并组织生态文明年度会议。

柯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很多恳切的意见与见解,认为中国具有发展生态文明的天然优势,因为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国策,而且中国的体制更利于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多地区还保持着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传统下,更利于复兴乡村文明、建立有机的生态社区,避免走美国的老路毁坏美丽的乡村。柯布非常重视农村建设,强调中小型城市和后现代农业在中国要并举发展,避免美国的主流城市化模式,因为可持续生态城在美国并不多见。柯布还认为中国通过实现生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为自身和世界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柯布甚至还提出,后现代的希望也在中国。因为建设后现代的新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类面临着几大挑战。

“为了改变人们的金钱至上价值观,抑制资本主义的霸权扩张,我们需要文化价值观的复兴;为了超越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相对性的差异,避免文化霸权主义的误导性,我们需要对多元文化进行深度理解的探索,提倡大教育的实践。”③

而中国却有三大得天独厚优势:“一是中国文明是一种有根的成熟文明……二是中国现在仍然存在着世界上最众多的村庄和农民……三是中国的政治与西方不同,是一种共同体治理结构……”④由此可以看出,约翰柯布对中国可谓是寄予厚望。

约翰柯布是位长期活跃的哲学家。他关心着全人类的发展与命运,一直以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学科,积极从不同的地方吸收真理。他直面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将生态与经济、神学等诸多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而全面的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发展。自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作为祖师级别的哲学人物,便是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生物、物理、天文等诸多学科均有所涉猎。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各学科不断细化逐渐分裂,再难出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且众人皆以专精为荣,甚少研读其他学科。然而柯布所采用的跨学科研究方式,却可以说是继承了这一精神,更有利于哲学家从全局把握知识,从整体看待世界,提出更可行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注解:

① John B. Cobb, Jr.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Religion Online

② John B. Cobb,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19 (1993): 10.

③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网络优先版

④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2)网络优先版

张学嵘(1993.12-),女,汉,天津,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美国哲学与文献翻译方向。

B0

A

1672-5832(2017)11-0221-02

猜你喜欢

怀特海柯布神学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安徽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的研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用“直角”艺术陈述世界观
维多利亚的自然法思想对基督教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封“安慰信”
中世纪神学美学评述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美的教育背景——品怀特海的精神发展史